以下是引用大漠孤狼在2009-6-15 6:00:00的发言:* p. c% J" K2 ]- |2 {
: A1 j: n; {3 S$ X6 \大有天拍片,小有天记录,夫妻二人配合默契!狂赞! . b( s' ~+ C+ _: g6 R$ W+ b
信口开河,都被录音啦。摘录一段以前的稿件,详情是这样的:
2 | b. ]0 t, g) K7 E( ~# b& o " X" E0 }6 l" j# c$ l/ @4 l
% q8 m$ O8 R0 B7 L1 n( G
河间府肃宁县的刘春霖成为末代状元 2 L6 G) D) o+ k$ i. a+ k* A- W
科举考试,原则上是三年一次,每逢干支纪年的子、午、卯、酉年份,秋季在各省举办乡试,考中者授为“举人”。举人于次年春季在北京参加会试,会试的考场称为“贡院”,原址即今建国门内大街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在地,考中者称为“贡士”,再进皇宫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考中者即为“进士”。 6 ^: W- g8 r/ ]) L
朝廷若遇有喜庆事宜,亦可在三年一次的科考之外,再加一次考试,称为“恩科”,意为开恩多给文人们一次机会。
' f! C6 M& h0 i% e' C& m9 ~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就是因逢慈禧太后70岁生日而举办的一次“恩科”。这次恩科考试的状元是刘春霖。
0 D3 N# D- S: @在孔庙文管处工作的首都博物馆研究员袁世贵先生,为笔者讲述了末代状元产生经过的趣事。原来,这次考试的初试阶段,共产生贡士273名,其中湖南人谭延闿名列第一。贡士们在复试阶段,通过殿试,如无意外,均能获得进士,但名次上要分列三甲。其中第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即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进士名单呈报之后,慈禧太后见第一名谭延闿是湖南人,顿时联想起“戊戌变法”中的湖南人谭嗣同,于是将谭延闿降为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第二名朱汝珍,既与明朝皇帝同姓,又沾了被慈禧害死的珍妃的“珍”字,籍贯还是出产“长毛粤匪”的广东,于是也不准他当状元,只让他当了“榜眼”。慈禧太后认为刘春霖的“霖”字有雨水之意,当时正逢春旱,又值甲辰龙年,渴龙得雨水,属于大吉大利,所以慈禧决定由刘春霖当了状元。
" \2 b0 M" ?8 \' u0 E笔者的长辈梅祖武先生离休前,在北京市建委与末代状元的孙子刘大中先生是同事。他听刘大中先生说,由于1905年清廷宣布废止科举,1904年最后一科考试的进士题名碑也遭搁置,无人问津,还是由末代状元刘春霖与末代进士们自行凑钱刻制后,才树立在孔庙中的。
$ A, k" Q$ z) P当年刘春霖得中状元之后,凭着记忆将在皇宫保和殿上殿试的考卷重写出来,刊印发行。刘大中先生将这份考卷写本的复印件送给了梅祖武先生。 0 }0 b, o/ A9 S% ~
1 V3 g2 F+ o& j# N1 p. t- Q“天下贡士谭延闓等二百七十三名”,证明谭已在第一阶段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故而领衔。 6 H" C7 p( Y5 G& u* m2 q
r. v! |( U" ]. R F

4 e6 L& u" j; ^! F' _( B/ `
, G4 l/ A, s* O+ w' U2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