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5 [% |) `6 S' J
2009年春节前后,江苏盱眙境内发生了一起特大盗墓案,这起事件倒不是盗走了什么惊天随葬宝物,是因为有四名盗墓贼现场毙命,三人死于盗洞,另一名在同伙迟迟不见反应的情况下,下盗洞探查救援,结果头朝下摔坏大脑,加上中毒,致死。当时,南京《周末》的记者曾电话采访过我,我当时表示,他们可能遭遇了墓毒。
* d4 R0 s5 W" Y5 W
图:盱眙盗墓事件现场,图为山顶盗洞
3 w- w' G$ b U! Y
]
- k: F! r1 \6 c( H近日,随着司法机关审理完结,已真相大白,确实是被毒死的。到底是什么神秘毒物如此厉害,一下子要了四名盗墓贼的命?经法医鉴定,系一氧化碳!
4 p$ Y& i6 h! V' |' p/ K有的报道就此宣称,所谓“墓毒”是不存在的,古墓中的毒气,不过是有机生物体(如,尸体),或是其它物质(如,随葬食物),腐烂后自动成的一氧化碳。这种报道太“走近科学”了,显然不太了解中国古人的反盗墓手法。
6 A6 E- g( Q$ [8 C# ?& b+ N
古墓中的墓毒真的存在吗?如果有的话,会是哪些毒物?
! c" q8 A- v& O
回答这个问题是肯定的,中国古墓中不只有墓毒,毒物的种类也不简单,往往是“五毒俱全”,气态、液态、固态,这三种形式全部存在,在这考古发掘中已得到了证实。
$ z- D# y$ I5 f! ]! G, ^. h2 M实际上,中国古人早就知道制造“毒气”的原理,他们对化学这一门现代才发展起来的学科的某些领域,早就了解和掌握了,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如,炼制长仙丹、五灵丹这些所谓长生不老药、长寿药、壮阳药,就是中国古代化学家进行的早期化学实验行为。
7 H- o% Y+ o* @3 @) F; B8 D
图:盱眙盗墓事件示意图
% h5 _4 o5 Y" D& U" m
, J* n/ O$ L7 A7 ~, r$ x( ^
气态墓毒。
) C- X6 i7 p1 V( A+ v
气态墓毒在古籍中常有记载。如西汉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一种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 d8 x1 i8 N1 h1 [ Q c最常见的就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去因为一般人不懂科学,一氧化碳被神化了,成了一种绝杀盗墓贼,神秘而又无形的超级杀手,甚至连现代的考古人员都俱怕三分。
3 p8 d% O/ E0 C, p& M; b% a8 Q一氧化碳的毒性,应该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炼丹过程中发现,并使用的。在高温下,一氧化碳能将许多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工业生产中,常用之为还原剂。古代便有术士便曾利用此原理,炼造假赤金骗真金。假赤金就是将黑色的氧化铜,一氧化碳可以将它还原成红色的金属铜,这就是假赤金。
W; O7 b3 w5 ^古墓中一氧化碳这种毒气哪来的?一氧化碳的来源很方便,且容易,炭未燃彻底时,便会产生这种毒气。在秦汉及以前的年代,古人喜欢在墓内积炭,这种炭,多是烧过却又未烧彻底的炭灰。墓中放置炭石,也叫“积炭墓”,考古时常会在先秦古墓中发现“积炭层”。
' j7 R' a( b0 h9 F. [2 m) ]古墓中积炭,可谓“一石三鸟”:一,可以起到干燥墓穴,尸体防腐;二,反盗墓,盗洞不容易形成,易塌方;三,仍是反盗墓,产生有毒的气体,即墓毒。
& f; D0 u$ e0 a4 ]7 ^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季龙盗春秋后期名人赵简子墓时,便在赵墓中发现了一丈多厚的积炭层。有经验的盗墓贼,会利用这一点进行探穴,并将之作为认证古墓年代的一个依据。拔出洛阳铲后,如果泥中夹炭,十有八九就是古墓了。
$ k3 Y6 @ w" Z j$ h0 z ]: h气态墓毒是最为厉害的一种墓毒,因为看不见,摸不着,也闻不着,所以盗墓贼一不小心便中了“毒招”,死了,还不明白是怎么死的。
; P) S2 i/ h; R y# _气态墓毒容易外泄,会造意外伤害。《酉阳杂俎·尸穸》记载,齐景公的墓内暗置毒物。有盗墓贼掘开墓穴后,“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墓内冒出的气体,竟然把天上飞过的鸟儿都毒死了,可见墓毒之毒。
# Y7 N8 p2 y6 _/ w
图,防毒面具,现代盗墓贼开始装备,在一些盗墓案件中已有发现(图与盗墓无关,仅作示范)
1 J1 b/ j T6 g {: ^' N' K
: v' C: J/ t& \% q4 f* |$ f8 m9 A液态墓毒
- h: i1 A3 U/ t" O2 B3 S' ^4 N! k
古墓中常见的液态有毒物质,便是水银。有关方面专家一直在考古中的秦陵,便是世界第一大“毒墓”。从《史记》(卷六)记载来看,秦陵中使用的水银量惊人,注满了陵内的整个地层,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地下毒河”。试想,在密封空间内,如果有盗墓者侵入,谁还能活着走出来?赤眉军当年盗秦陵时,便遇到了水银,据说盗了秦始皇的铜椁便退出了。
$ k$ V8 G6 Z) L. y) n1 `
水银极易挥发,往往又形成气态墓毒。
% J+ c, \! \% \; d2 ~ u) _. d
在墓中设“水银池”,在古人反盗墓手法里比较好处理的一招,齐桓公的墓内便设有。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地理书《括地志》称,“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水银蒸发形成的毒气,给盗墓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多少天也不敢进去,最后放了一条狗进去,检测墓毒散尽否。
2 H: C" V2 K# H. K% p: \水银的用途很广,可作防腐剂。中国古人也掌握了这一点,尸体防腐时常常借助于水银。往往是在人死后,尽快往嘴内灌注水银。如南宋皇帝赵理宗,尸体防腐便是这样的手法,因为水银是贵重金属,所以盗墓大贼、西域秃驴杨辇真伽在盗陵时,特地让人把赵理宗的尸体倒挂起来,下放盆子,“沥水银”。
; U5 G$ x0 @- J7 C疗方法,叫“以毒攻毒”。还有术士,在长生不老药一类丹药中使用水银,也是希望得到奇效。但也会因此弄出大纰漏,弄死人命。明宫三大谜案中,新皇帝朱常洛,登基29天暴亡。原来朱常洛服用了鸿胪寺丞李可灼的“仙丹妙药”,一种红色的药丸,朱常洛死亡事件,因此称为“红丸案”。我怀疑,配方中就有水银,当然这仅是推测,说不定是其它类型的毒物,比如下面要说到的“药石”。
9 P3 j' M7 K( Q" `3 W正是古人把水银当“万能药”用来防腐,又拿来服用,所以,“液态墓毒”数水银最为多见。
# Z0 Z( n b1 M2 |0 ?
图:可怕的水银
3 H1 f! e9 t2 n s) `' `0 q
* R" b' b# k' V' a0 i) ^
固态墓毒
: m0 e d% d- C/ h7 B0 j常见的毒物有朱砂、石胆、雄黄、矾石、磁石等药石,这些“药石”在一定温度下,会产生剧毒,又“五毒之石”。另外常见的药石还有礜石等。这类毒物在古墓中最常见了,上面说的两种墓毒,比如水银,一般人家置办不起,而药石相对就便宜了,来源亦广,价格低廉。
% s+ m* I; t3 P
考古常会在墓穴看到这些药石,有的还用之衬垫棺床。古墓中常见这些固态墓毒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古人生前喜欢服用。这些药石常被古代术士用于炼制不老药、壮阳药,帝王,或是有社会地位、有经济条件的王公贵族,往往将之当“仙丹”,长期服用。1980年代在广州发掘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中便发现了这些“药石”和成品“仙丹”。
1 T% S. D. d) n3 ^0 j* g现代中医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些药石在适量情况下,确实可以冶病,古代术士用之做药,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曾与南京中医院的专家聊过这事情,他们告诉我,药石是中国古代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动用中发现的,现在的牛黄解毒丸中,便含有普通的药石,“毒药石“在现代中药中配方中也可以找到。但由于毒性难以控制,一般是慎用,没有十分把握,不会开方。用之做“不老药”则太危险了,服用了这样的“仙丹”,不速死就算万幸了,何来长生不老?
" m8 b; Z# @5 t' @
图:南越王墓出土药石1硫磺、2雄黄、3紫水银、4赫石、5绿松石
: _! @7 S4 _7 k: I. H5 Q) R+ `]
0 R0 \/ Q+ n X3 |* F/ G, {, v不少古人,因这生前长期服用这类“仙丹”,在体内积聚了大量的有毒物质,甚至有人生因服用药石过量,死后自动形成了墓毒的趣闻。《太平广记·墓冢》(卷三百八十九)“王粲”条,魏武帝北征乌桓时,登上山岭远望,发现有一片山冈寸草不生。手下的王粲据此认为,这个地方埋有古墓。而且推定,墓主在世的时候曾服用过生礜石,死后变成毒气挥发出来,导致地面寸草不长。魏武帝将信将疑,让人掘开一下,果然有座古墓。
/ a% Y6 T2 r T2 a
与墓毒相伴的,是尸毒。
6 Z! s! ~% }, E* z3 U# g
如果尸体沾上了毒物,便会形成更为可怕的“尸毒”。所以有经验的盗墓贼,一般不先碰尸体,或是戴上皮手套,再翻动棺材。现代考古人员在开棺前,必会做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就是这个考虑。
0 E+ J$ N1 O4 ]1 I
尸毒的形成,当然不仅仅是有毒物质,致命的古代病菌,也是尸毒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中,得恶疾、传染病死后的尸体,医生都会建议单独焚烧处理,原因就在这里。古代处理这些问题尸体的办法,往往是“深埋”。盗墓贼如果碰到这样的尸毒,真的是“中彩票”了,算你倒霉!
* H0 Z5 a& ?! \ t0 u' |
需要说明的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墓毒,常常会相互生成,互相作用。而中国古人在反盗墓机关设计时,也往往多管齐下,多种毒招并用,让盗墓贼望而却步,闻风丧胆!
' w% z" T: J/ J! h2 N+ R; y/ S
图:盛放“药石”器物,南越王墓中发掘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