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里是一片绿汪汪的稻田。夏天的傍晚,蜻蜓、蝴蝶的身影,和着流水叮叮咚咚的音韵,在夜幕下闪着微光。远处隐约可见一排排、一纵纵的房屋,还有那些走在其间的人们,他们出现在水稻田中,守望着这紧邻闹市的最后一片宁静。 ' ?0 N; ]6 d+ X8 k: V
每到收割的季节,风吹稻浪。我们在马路这侧的楼上,望着远处的一片金黄,稻米的香气仿佛已经扑面。 + b& A J; e6 p! q* H
这里曾是北京最好的水源--玉泉山的水流经过的地方。以前是一片水乡泽国。因为有着大大小小无数的泉眼,所以依傍在这里的一条河就有了万泉河这个名字。现在,这条河已经隐去往日的激荡,不再肆意奔流,而是安静地躺在砌好的河道里,被一只水闸阻断。每当水闸放水的时候,水花飞溅,烟水迷离。总有好多的蜻蜓围绕其间。在夏天闷热的空气中,盘旋着,飞舞着,不经意中落入孩子们的网里。
, y0 U3 q. ]- f* p# t% m4 j 小时候经常想这条河里会不会有鱼,放水的时候,水流很大,冲荡着周围很大一块地方,只要在这片区域内,或者被强大的水流席卷到这里,鱼儿基本都没有生存的希望。在关闸的时候,水闸下游几乎见底,鱼也是不可能游动的。只有在关闸时的上游,偶尔能看到几个人,站在河里,在夕阳下撒网捕鱼。而一网下去,多数情况却也是空空如也。或许,在这里撒网,本身就是一种陶冶。看着泛光的水面,纵然网中没有活蹦乱跳的鱼儿,也有一份等待中的闲适。
. F4 N! a$ o! {: p) @8 T# i+ x9 Y 玉泉山的水曾冲淌这片大地,涓涓的细流像一根根脉络,注入片片稻田,滋润了土壤,浇绿了稻秧。这玉泉山水灌浴而出的都是京西的贡米,粒大饱满,米质优良。从小吃着这稻米长大,每一颗,每一粒都那么香甜。在水稻田纵横的地方,四处都洋溢稻香。所以这个地方,有了稻香园这个名字。 / m( j) ]. s, t6 ^# Y
遂着万泉河往南,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到处小舟浮动在水面上,在莲花莲叶间穿行,芙蓉深处,住着人家。现在,这个仍叫芙蓉里的地方已经变成一片居民区。再也找不到荷花莲叶的踪影,看不到鱼戏莲叶间的盛况。而在小区周围,种满了芙蓉树,虽然此芙蓉非彼芙蓉,但也算是对芙蓉里这个名字的一种呼应吧。
& D9 }# R& P1 y 记得第一次来到这个小区,还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只记得这小区中部有个浅浅的水池。池底全是玻璃,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在这个和我当时身高差不多的水池中游了一会儿泳。这就是我对芙蓉里最初的记忆。它的楼房很高,是绿色的,没有我原来所住的楼房的白色的气韵,但显得很年轻,很鲜艳。我以前住在17层,那时北京还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站在阳台上,视野很开阔,能看得很远,阳台上的风凉飕飕的迎面而过。一座座建筑,就像一只只小盒子,整齐地排列在下面。每到晚上,总会在汽车的轰鸣中入梦。虽然楼层很高,但是紧邻马路,丝毫没有减少穿流来往的声音。
5 b) J/ X; M& r. x; _9 t8 ] 还记得那会经常去海淀图书城,当然不是去看书,太小了,大概都是去玩吧。那会儿没有海淀桥,没有昊海楼,只有一条热闹的街道。到处都是摊贩,到处都是推着自行车的人们。与其说是图书城,更像是一个市场,有各种各样的东西。虽然书店很多,但也不是主导。没有那么浓的书卷气和商业气,就是一个热闹的所在,一个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奔忙的人,闲适的人,都通过我孩子的眼睛记录了下来。 & b5 D8 R4 [0 V6 V/ y
后来,看着这条街一遍遍改造,一遍遍翻新,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可能以后还会继续变下去。人们熟悉它现在的样子,我却仍记得它以前的样子,我小时候的样子。街的两侧,胡同纵横,穿过小胡同,可以一直走到黄庄。还有老虎洞的五金商店,穿过它可以到另一条街,少走很多路。还记得那个市场里水池中的鱼,还有窗口里的香喷喷的匈牙利烤鸡。还记得有一个专门卖鸡皮的窗口,每次那儿都排着长长的队,鸡皮是很受欢迎的。有一度我也曾很喜欢吃鸡皮,尤其是拌在菜里的,能提味,特别香。 |1 C# K2 Y3 S, h, g, Q
现在所有这些都被繁华取代了,你记得这里,却又好像不认识这里。阳光照射在高楼的玻璃墙上,带来了点点闪光,迷离中在幻化过去的模样。看着今天的街道,不禁有想起以前的那条小巷,不太起眼的小巷。站在芙蓉树下,总不免想起万泉河,想起遍布大地的泉眼,想起稻米的清香。 8 I' T5 s) l5 b, h1 U4 H' d9 l$ W
: M! c; B3 k7 l& c" V; B, ?本文同时收录于我今天写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889a80100dcye.html,欢迎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