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16|回复: 8

崇效寺与青松红杏图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4-13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n1 S9 F; o' X( ^6 o' P/ _



9 L! S) Z. m6 ^5 V q5 x# Q, q


日前与食烟火斋、析津志、倒挂楣子诸友访崇效寺藏经阁,

- m, E1 f1 I5 N) `, ^% c

闻王校长述《青松红杏图》故事。

) l6 `. d) z: W. W6 v( t m, l4 c) E

盖因此图亡佚,欲延请当世名手复作一图,以为阁中宝藏。

. W, m$ q6 J8 e7 T4 E

余归后,检点旧籍《京都丛考》,览崇效寺所载。

! U1 y- ]3 Y8 M* l& I$ J% J/ \

精心研读,详加考订,遂独有所思,乃成此记铭云者:

4 t S# N. v2 L' t4 g/ \

 

8 z7 k; u3 y; J* q, W

# e) N7 j" [3 R8 L) K

青松红杏聚贤图记

; G) x; I4 t% d

 

+ K$ x6 x) I% Z- Z7 t8 S/ [1 U

大唐贞观元年,崇效寺肇建于幽州,历代皆有修葺。

' w4 e4 D6 V: c0 \

明嘉靖年间重修,建主殿、大殿、后殿、天王殿诸殿,

+ d, C7 l: v8 n. R9 u* o9 \

房舍百余间,规模宏大。

( }( }0 y1 P, r) G8 h9 }" x

嘉靖辛亥乃建藏经阁,原居寺中,万历间移建寺后。

8 g1 d" _% B2 E2 P) r: w, a; P

清代大修,阁分为上下两层,

7 }# b# ]$ W1 k( q# o( w# [

广五间,深七檩,前出廊;硬山筒瓦,上置吻兽。

+ u% X, j' i1 B* F1 O7 q

寺尝以花闻名,初以枣花,后以丁香,再有牡丹,

# U/ [; c4 u0 s' n) G q8 A

尤以绿、墨花王冠绝京师,引来观者无数,游屐颇盛。

0 B4 K. y7 z( Y; R) x. V. k1 a, R

今殿庑俱亡,奇葩无踪,高阁仅存,

+ D3 k$ A( l0 m& U) q

唯古槐楸树其依然,鉴岁月变迁之多艰。

' b2 W5 l. |1 I2 r: y3 I/ a8 e1 t

而原藏清初智朴禅师之《青松红杏图》,

& `0 R! p& U1 ~9 J

阅尽世间沧桑,向为世人所重,实镇寺致宝。

" E+ L( K. |& |, o# ^

尝忆旧事,禅师扬州人,俗姓张,为明将洪承畴军偏将,

4 o4 g9 [1 a1 N1 V! z

曾与清军大战于松山、杏山。

0 D$ Z0 {( |% X3 X

及至承畴兵败身降,师乃落发遁入空门。

% _- O4 i" S8 { f. n

其取法名智朴,并自绘《青松红杏图》一卷。

6 Y( j( v2 e6 P( X9 r2 Z) H

写一老僧趺坐,上则松荫云垂,下则杏英霞艳。

% `5 C5 x! x6 z# W- U

隐指松山、杏山,以寓亡国之痛。

5 N* N8 i ]3 b- M% f* D0 X

康熙辛未,名士王士禛来寺,见此图有感,

5 F. X* C( a7 X$ L, ?2 P; t" d

为卷首书“青松红杏”四字,并题诗于后,癸酉朱彝尊复题诗咏。

3 C$ D. B+ I9 [: P

嗣后,凡文人骚客至此,必展观此图,且每有题跋。

, ~+ R, H9 V% Y. U- \

光绪庚子中,图几堕于劫,后为朝臣杨荫北所获。

5 T t# e0 J4 g$ M! y

越十载,寺僧妙慈请归,杨氏欣然与之,

/ V2 N) z6 [7 w0 C0 J! |

妙慈以牡丹数本为谢,并有《移花还卷图》记之,一时传为佳话。

. I- v8 @8 b9 m, i2 w

《青松红杏图》幅二尺,加之历代题跋,图卷绵延三十余丈。

. V0 f2 `" M% D+ I& Z

上至清初王士禛、朱彝尊,下至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俱在。

]5 ?9 S8 G. \6 `7 a3 l

前后以千人计,分为正副两卷,有如牛腰,蔚为大观。

& M: P" e* V( r1 P

民国间有诗赞曰:

. c! Q w- A% f0 d9 ]

月明秋夜照禅关,说甚松山与杏山。

; p) q$ R$ @7 j" H2 o

三百年来一弹指,长留图画在人间。

- B! {' E u5 Q" N' A! Z' S3 ]

两卷苍茫古画图,几经尘劫返仙枢。

- r& e/ |' n# d! a6 Q

牡丹四本移根赠,论价应量百斛珠。

6 h U! Z9 ^% E

归卷移花又一图,沧桑世变感须臾。

( p6 g: S' M7 R( e. Y7 \

杨公高义姜生画,韵事留传旷代无。

. s- V0 y+ L) L

今古刹瑰宝尽归国有,感叹时事变迁,不知所藏何处。

$ r7 l3 L- V) k+ V A9 t& B

幸有当世盛手,妙笔丹青,重写此间故事,垂青后世,以为永葆。

5 ?# L) O1 s3 n4 E3 O3 [7 X

题曰:《青松红杏聚贤图》,奉于藏经阁内,并园内古槐、楸树合为三珍。

* D! J- q" I1 o% q

值此盛世良辰,见高阁重葺,金碧辉煌,

h1 A: X4 u4 h0 I

喜雅客盈门,春风送爽,

9 }2 T, R" d. ?$ J/ Y% B

庆新图重绘,古楸绽放,

; V- d0 L! p* C) N2 [0 ~0 B- b

汇校庆双喜,佳年荣光。

5 ` l: A8 ]3 s X# q& E0 c) S: N

是以为记。

2 A1 D4 Q& f6 K/ j6 Q$ I

 

! P! P+ y, a& v9 [& q9 }3 C) Q

时在己丑暮春燕下抱素斋主拜撰并识

) J! Z- |7 }9 i9 ?

 

% r- |) l0 D0 j

8 k0 u. S$ P7 O* t2 X0 d: z5 r

' r8 A& H1 S2 v0 Z" t9 _6 {# y

/ c$ f7 p. I0 v0 N- j


0 `1 v1 v/ D. Y/ `+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4-13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A& u5 t8 F8 x5 R+ H) Z

 

9 ^0 `+ C0 C8 O% f( A9 X

 古寺幸存藏经阁,属于万幸了……

发表于 2009-4-13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闲云好贴,精美的铭文,以及珍贵的照片,月儿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09-4-13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冲那几张老照片,加精.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0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谢陆老师抬爱,实在过誉了

# E' H2 p# P2 c' t1 U

 

6 t ~" B h8 F+ b8 e

《燕都丛考》636——639页,详细记述历代对该寺与此图之著录,不可谓不详

- _; Q) n& `% v- V6 D

并言及:“图中题咏,皆顺、康、嘉、道、咸、同、光、宣名人,而独缺雍乾两朝,或运遗失一段。”

" B6 \% {+ ~* ^; m3 e

可见,如不失去此段,则可比象腰矣

! t8 y4 t1 S( N0 s! z( p$ ^8 ~

 

" R. E! D b0 b6 y) O

另有两段文字,不禁使人失笑:

% ~* j" ^# O, D5 b; \

其一,“而野僧贵官之恶札,亦相厕杂……”

/ ]4 r7 I3 T2 ?: c4 H2 i

其二,“然而金貂共狗尾偕陈,与楮与败叶参见。甚至有妄人,将己名与古人夹写,真为不识好恶之尤。

, Z$ T( N3 [0 ]9 m2 M6 p. E( @( e* n

曾有某君题诗于匣以止之,亦无人肯顾也。”

8 |' a1 f6 ]2 K- n

我与王校长言及此处,众人皆捧腹。

& G$ r) n; l: [; P2 P

 

% ^. U: y; q0 ]. ]; Z% N8 e

看来,古今皆如此,皆有此等不要脸之徒。若除去此狗尾、败叶,并野僧、贵官之恶札,想可为杨柳细腰矣。哈哈。

" V5 N- K1 x; `# S2 R

 

5 ?4 E+ C7 Q: c) Z7 A5 z- R

我发此等好帖,竟换不来陆老师的美女照吗?

" l. d& b v% `5 K* Y3 m

为了与您的好照片相唱和,那边都有人骂我了,说我做版主,老北京网一日千里,哈哈。

发表于 2009-4-14 0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照片在哪里找到的,向闲云野鹤学习.
发表于 2009-4-14 0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为老照片加精,我再为考证和游记加精

那天与老盘子先生论及,青松红杏图,绵延三十余丈,300年来有千人题咏,遂比划说,图卷怕有一米多粗。后来及见此文,说是分裱两卷,尚且有如牛腰,蔚为大观矣。再为考证和游记加精。

1 q/ h* E7 Y. v

察前人碑刻,职衔有“加三级,记录八次”者,那么二次加精,亦不为过也。

% ] N5 Y0 ?! G1 m


日前与食烟火斋、析津志、倒挂楣子诸友访崇效寺藏经阁,

1 {# r+ \& \$ q% H# D

闻王校长述《青松红杏图》故事。

- b/ v3 E; D9 {0 T4 d' \5 x

盖因此图亡佚,欲延请当世名手复作一图,以为阁中宝藏。

' E1 y( U7 O9 j8 _8 Q% l9 f5 M

余归后,检点旧籍《京都丛考》,览崇效寺所载。

2 P8 X3 u( T* _( r7 m9 H& ~) [

精心研读,详加考订,遂独有所思,乃成此记铭云者:

" T, u7 L8 m) r" t7 }1 c) O3 a7 ]5 V

 

9 q; g* p4 M7 s: I

! @% v* Q- @1 Y2 G* @

青松红杏聚贤图记

7 ]* S9 ] q5 k1 d' e; {

 

& U8 a! n) e( f# q' e* D2 A

大唐贞观元年,崇效寺肇建于幽州,历代皆有修葺。

( b6 U/ O7 u: X. m, m* w0 a' \! k

明嘉靖年间重修,建主殿、大殿、后殿、天王殿诸殿,

! I. k8 R2 H5 O9 y7 q+ x! O

房舍百余间,规模宏大。

( l c* P' s# s+ p: |9 n

嘉靖辛亥乃建藏经阁,原居寺中,万历间移建寺后。

' |$ G5 N* t f. r9 X; m8 E# o

清代大修,阁分为上下两层,

6 U4 [& O6 m, u' Z( z

广五间,深七檩,前出廊;硬山筒瓦,上置吻兽。

; i m, c8 M; Z- z8 w

寺尝以花闻名,初以枣花,后以丁香,再有牡丹,

6 X# O! @1 `3 {- Y8 [- p- z

尤以绿、墨花王冠绝京师,引来观者无数,游屐颇盛。

5 q) m8 B) c( s' @

今殿庑俱亡,奇葩无踪,高阁仅存,

9 y" q* F4 g$ T* O9 @4 E) P

唯古槐楸树其依然,鉴岁月变迁之多艰。

6 {+ k( h4 ~$ }' u

而原藏清初智朴禅师之《青松红杏图》,

) L" F9 ]3 ^5 n; J

阅尽世间沧桑,向为世人所重,实镇寺致宝。

: D$ f6 P$ b7 w7 o- h+ z! m" O

尝忆旧事,禅师扬州人,俗姓张,为明将洪承畴军偏将,

5 r+ g) z0 o* C. \

曾与清军大战于松山、杏山。

# N6 F; X- X" Z- J

及至承畴兵败身降,师乃落发遁入空门。

; C0 d. Q0 A4 p

其取法名智朴,并自绘《青松红杏图》一卷。

) y4 y* f1 k/ A) {) B

写一老僧趺坐,上则松荫云垂,下则杏英霞艳。

- `" T. n( U0 T2 z6 x

隐指松山、杏山,以寓亡国之痛。

3 G) Z! D' O0 j5 [2 Y

康熙辛未,名士王士禛来寺,见此图有感,

/ E) U% X- d1 ?1 Z: x

为卷首书“青松红杏”四字,并题诗于后,癸酉朱彝尊复题诗咏。

+ W' f3 e, _7 c7 G d+ ~

嗣后,凡文人骚客至此,必展观此图,且每有题跋。

0 r5 B" w$ y; T* x+ v

光绪庚子中,图几堕于劫,后为朝臣杨荫北所获。

* v2 U8 I" z% |. J- |

越十载,寺僧妙慈请归,杨氏欣然与之,

2 \2 V6 R2 r6 a9 p: E: U

妙慈以牡丹数本为谢,并有《移花还卷图》记之,一时传为佳话。

3 k( C0 H2 E. Z5 C" w5 C; m& b1 b

《青松红杏图》幅二尺,加之历代题跋,图卷绵延三十余丈。

- b$ I, ~8 \, I1 W9 H& N

上至清初王士禛、朱彝尊,下至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俱在。

' }: @3 R1 m* m* B% C, ^

前后以千人计,分为正副两卷,有如牛腰,蔚为大观。

9 o* X4 w/ \* K* a; H

民国间有诗赞曰:

+ a, s8 y* M1 |$ X

月明秋夜照禅关,说甚松山与杏山。

% y3 n6 A5 j. M7 e/ \' |; S

三百年来一弹指,长留图画在人间。

9 s( ?% Q: L+ b F* n6 ~

两卷苍茫古画图,几经尘劫返仙枢。

; C F# W! z/ B5 t. d( H% Q% ^0 h

牡丹四本移根赠,论价应量百斛珠。

: [3 W; D! d! j7 G/ B B) N9 T1 i

归卷移花又一图,沧桑世变感须臾。

: O. B' G2 @1 }0 C, C

杨公高义姜生画,韵事留传旷代无。

+ D: y" F7 u3 r# |7 z

今古刹瑰宝尽归国有,感叹时事变迁,不知所藏何处。

( [" J5 k; K3 @5 P; P' T" P

幸有当世盛手,妙笔丹青,重写此间故事,垂青后世,以为永葆。

4 E; }. b! R( T; i$ V/ ~

题曰:《青松红杏聚贤图》,奉于藏经阁内,并园内古槐、楸树合为三珍。

8 i4 q% B! S9 i" H& ]2 O: K! w' n, Z3 x

值此盛世良辰,见高阁重葺,金碧辉煌,

9 \! w2 X3 K4 _6 y

喜雅客盈门,春风送爽,

& h; x. }" K6 U

庆新图重绘,古楸绽放,

+ F% `$ w) H: e

汇校庆双喜,佳年荣光。

4 \' d; Z I) Y) }$ L. S8 B' N2 P

是以为记。

( o/ z1 [0 K V8 k5 m4 v) |5 A

 

; n3 ?$ c2 n* @% R) V4 }) d

时在己丑暮春燕下抱素斋主拜撰并识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0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析津志在2009-4-13 14:25:00的发言:
冲那几张老照片,加精.
. {3 t7 ~# ?7 M6 p+ A' f. }0 G

你等于是在骂我文章写得不好

发表于 2009-4-14 0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闲云野鹤0在2009-4-14 0:06:00的发言:
( t% u- {* P: ]. [' P

你等于是在骂我文章写得不好

+ P/ F# a: m& z

不是,不是,文章写的同样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3 06:42 , Processed in 1.19494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