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6 P. a2 P1 I( T, Z( ]# M" W1 D
明 显 陵
4 h G3 R+ U: f$ C9 X) k. u
明显陵座落在湖北省钟祥市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山坳中。
5 H3 n5 `9 ?+ H7 [
整个陵园双城封建,红墙黄瓦,蜿蜓于山峦起伏之中。
8 h& f, a6 ~2 U7 L7 [座北朝南,在长长的神路轴线上依次设置了门、亭、华表、石像生、坊、桥等建筑物,依自然山势缓缓趋高,逐步引导到享殿、方城明楼、前后宝城。
1 c/ r: C; S5 i6 l占地面积183.15公顷,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在这广阔的区域内,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
$ ]- k9 t8 l% `3 u3 w# u5 Z- [
建筑物从南至北依次描述。
/ i0 }6 E8 N- o1 K
纯德山碑亭:陵墓的最南端置有纯德山碑亭一座,为1531年(嘉靖十年)敕封而建,平面呈方形,亭已毁,汉白玉石碑保存较好。须弥座束腰形,高88厘米,宽158厘米,厚90厘米。碑身高176厘米,宽114厘米,厚27厘米。碑首高92厘米,宽119厘米,厚29厘米。碑首刻篆体“敕封”二字,碑身阳刻楷体“纯德山”三个大字。
# I, G; y6 u J! b% P
敕谕碑亭:纯德山碑东侧天子岗脚下建有敕谕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毁,内立龙首龟蚨碑保存较好。昂首远眺的大龟坐南朝北,龟座高93厘米,宽159厘米,厚28厘米。碑身高265厘米,宽149厘米,厚35厘米。碑帽高130厘米,宽155厘米,厚42厘米。北面碑体风化严重,碑文已不清。南面碑文已汉漫不清,依稀可见主要记载陵区的范围及管理方面的内容。
- H$ r: N* L9 E" w4 H# M; T# L" C
下马牌:在新红门前,敕谕碑北165米处,由汉白玉石雕琢而成,形似石碑,东西两侧各树一块。牌身两面均镌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楷体大字。基座呈正方形,高33厘米,长160厘米,宽125厘米。牌身高318厘米,宽76厘米,厚31厘米。牌身下部四隅各用抱鼓石倚戗。
3 q3 N9 x2 v# ^7 i! P$ j! Q
新红门:新红门是进入陵区的第一道门户。始建于1539年(嘉靖十八年),东依山,西临外明塘,两侧与外罗城相连。单檐歇山顶式,琉璃、砖、石结构,有3个拱券式门洞,面阔18.5米,进深8米,红墙黄瓦,两侧各有角门。
3 m5 h% D5 D: h; q- b
外明塘:建于1539年(嘉靖十八年),位于新红门西侧,东西与外罗城连接,中间是九曲御河出水口。现为1999年8月,开挖了一部分维修复原,呈椭圆形,东西长120米,南北长98米。
( u9 a$ H* x' |: I0 p4 w5 ^% Q8 j3 H0 U6 `
九曲御河:俗称九曲河,九曲河是陵区的主要排水设施,砖、石结构,全长1687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贯通整个陵园,由陵恩门外之东,引松林山泉水(现为老虎冲水库),经外罗城下三个“三旋三扶”的水口而入陵内,泉水由神库房(现管理处)东南角斜穿,经内明塘南沿5号桥,然后转向西北,尔后向南,经过神宫监宫门,于南侧又转向东,穿过神道中部4号桥,紧靠棂星门,南下绕石像生,于华表处向西横穿中心石拱桥3号桥,而后向南绕过睿功圣德碑亭,向东穿过2号桥,至旧红门东侧内罗城下穿出,向西穿过1号桥,于新红门西侧为出水口至外明塘。河道宽均4米,上游深约2米,下游近3米,呈“凵”垂直墙体。河底由不同型制的青石板铺底,河道根据高差建有九道拦水坝。
9 z/ E# w' M$ M& @5 W' Q
一号桥:进入新红门,沿神路弯曲前行102米,有汉白玉石单孔神路桥并列3座(称一号桥),横跨九曲河,中高两侧低.主桥长17.1米,宽7.95米,望柱为狮子头。左右副桥长15.3米,宽6.1米,望柱为素方头。连接主副桥望柱为莲花头。于1997年维修复原。
. a U4 x3 Z! e( m- {
旧红门:过一号桥38米处,为旧红门,建于1524年(嘉靖三年),单檐歇山顶式,面阔18米,进深7.8米,有券门三洞,琉璃、砖、石结构,新旧红门建制相同。
: e1 }* h8 Z4 `4 I4 {" U7 v
二号桥: 旧红门北沿神路55米处,为二号桥,青石筑成,并列3座单孔石拱桥,中间主桥长17.39米,宽7.41米。两侧副桥长15.1米,宽6.32米。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
9 ?! g+ k5 A Q3 d; e8 x
睿功圣德碑楼:过二号桥41米处,是睿功圣德碑楼,俗称御碑楼。建于1524年(嘉靖三年),平面布局为方形,面阔进深均为18.3米,占地334平方米。汉白玉台基,下设石须弥座,墙壁较完整,四边各开有券门。上为重檐歇山顶,其木制结构无存。正中立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碑身碎数段,碑首完整。碑首有4条高浮雕首尾交盘,头部下垂的蛟龙。碑跌是一个昂首远眺的大龟,龟下有长方形的石台,上刻水波漩流。
6 C! F% f5 A( Z# c+ j: g5 g
三号桥:御碑楼北沿神路41米处设三号桥。青石筑成,并列3座单孔石拱桥,中间主桥长17.1米,宽7.06米。两侧副桥长15.38米,宽7.46米。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
7 T& r6 w) C+ m" g/ }
华表:跨过三号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迎面两侧为汉白玉华表,通高12米,下为方形基石,上设八棱形须弥座。华表身饰云气纹,八棱形,头饰云龙纹二层束腰。
* G9 o6 U+ E: K. e
石像生群:华表后依次排列着十二对石像生群,建于1527年(嘉靖六年)。
, u6 S; I3 l* `! P- R2 Q
狮子一对,高1.25米,长1.7米。前立后卧。
1 q, K* ^1 B/ t) H6 E8 w, a
狻猊一对,高1.25米,长1.7米。前立后卧。
2 e% g/ g9 k6 b
骆驼一对,高1.35米,长2.5米。呈卧状。
/ z3 D i) ^! d) G5 C8 T3 E. t
象一对,高1.5米,长2.8米,呈卧状。
$ z8 b6 A: u5 J9 m( G
麒麟二对,高1.26米,长1.7米。一对呈立状,一对前立后卧。
. {( W e w0 A/ [0 z1 M; X$ Z" `! r
马二对,一高1.56米,长2.5米。呈立状;一高1.3米,长2.5米。呈卧状。
) p5 J2 o' [8 f( \: E k
武将二对,高2.63米。
7 d7 O7 F1 U4 M k4 ~. s$ N
文臣一对,高2.54米。
3 L' v# c" f/ J
勋臣一对,高2.58米。
: @( _; K2 ^ ?6 q
石坊:又称龙凤门或者棂星门,是三门六柱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出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一尊独角兽。正身立火焰宝珠,石墩,坊身仿木制设额枋,花板,抱框,上下设有门簪,坊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 d# w" G% k; j
四号桥:从棂星门过便是四号桥,青石筑成,并列3座单孔石拱桥,中间主桥长17.2米,宽9.66米。两侧副桥长16.1米,宽6.81米。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
0 f: \( Q9 Y4 E
龙形神道:越桥是一条长达290米的神道,该神道一反左右对称和通直的原则,作弯曲龙行状,是为龙形神道。实质从下马碑进入陵区的中间御路直通明楼,统称龙形神路,全长1368米,其做法是中间铺石板,谓之“龙脊”,两侧镶嵌鹅卵石,谓之“龙鳞”,外边以牙子石收束,总称为“龙鳞神道”。
$ A7 i3 v/ C0 Z7 Y
五号桥:接龙形神道是最后3座御桥(五号桥),汉白玉石筑成,并列3座单孔石拱桥,中间主桥长18.07米,宽6.76米。两侧副桥长16.39米,宽5.46米。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于2002年维修复原。
8 \, Z' G' g M) C5 g: A
内明塘:过五号桥,便是内明塘,建于1527年(嘉靖六年)。内明塘为圆形,直径33米,内垣5级台阶驳岸,青石压面。
! ~9 v3 R4 K' m: u; o
内明塘东、西两则各设有碑亭一座,建于1532年(嘉靖十一年),亭已毁,碑尚存,建制相同。东为纪瑞文碑,须弥座束腰形,高84厘米,宽205厘米,厚97厘米。碑身高167厘米,宽159厘米,厚35厘米。碑帽高67厘米,宽164厘米,厚39厘米。碑文已汉漫不清。西为纯德山祭告文碑,须弥座束腰形高84厘米,宽157厘米,厚86厘米。碑身高148厘米,宽103厘米,厚24厘米。碑帽高76厘米,宽115厘米,厚24厘米。碑文清晰。
4 u3 r' N3 L& }0 e( l" {! X7 \! l
祾恩门:内明塘北,为祾恩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有月台,前后三出陛,上部建筑已毁,台基保存完整,东西与内城连接,砌法三顺一丁。祾恩门两侧均设八字琉璃影壁,正面为绿化琉璃琼花图案,背面为双龙戏珠,是明代帝陵中的孤例。
$ O; g; B7 i$ R- i6 o+ u$ ?3 n* r
东西配殿:祾恩门后为东西配殿及焚帛炉。东西配殿面阔5间,进深2间,前出廊,台基保存完好,上部建筑已毁。焚帛炉仅存基址。
. W4 S0 F% m5 _
祾恩殿:内城院落中央,有一重檐歇山后抱厦宫殿式建筑。始建于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至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完工。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有宽2米的回廊及汉白玉石雕栏板及望柱。须弥座式台基上有全浮雕排水龙头,共60个,四隅各有螭首4具。前出月台,两隅各有螭首2具。大殿上部建筑无存,台基完好。
! r3 g7 X8 J* l! w5 f9 E& c
陵寝门:祾恩殿后为陵寝门,面阔三间,砖石琉璃结构。现仅存残墙。
% E* j3 ], |4 R
二柱门:陵寝门后为二柱门,现仅存石柱,通高6.65米,蹲龙戗鼓,木构无存。
3 d3 k X ?! i' \" @4 i$ T3 R7 n) z
石五供:二柱门后为石五供和供案。前列五供均为残件,后为供案长2.94米,宽1.48米,高1.1米,保存完好。
2 L/ @, R3 A% f1 ]( u+ \
供案两侧各有一碑亭,建制相同,亭已毁现均存残墙。龙首龟蚨碑,碑尚存。东为御赐祭文碑,碑身风化严重。西为御赐谥册志文碑,碑文较清晰。
3 w/ }4 W r5 @- j8 C# G1 k
方城明楼:供案后为方城明楼,建于1527年(嘉靖六年),方城面阔,进深皆为22.2米,设券门一道,门前有御道礓 ,门券遂道后左右设有御道礓 以供上下。台面东、西、南三面为雉堞,北面砌女儿墙,东西堞垛设散水龙头各一具。方城之上建明楼一座,重檐歇山顶式建筑,下设须弥座基础,四面券门。双檐中间悬挂楷体“显陵”二字牌匾。内供圣号碑,须弥座束腰,碑首刻“大明”篆体,碑身镌刻“恭睿献皇帝之陵”七个楷体大字。碑座高99厘米,宽182厘米,厚101厘米。碑身高231厘米,宽129厘米,厚42厘米。碑首高125厘米,宽140厘米,厚50厘米。于1997年7月维修复原。
3 M$ `8 l# V5 f$ u- e
前宝城:方城两侧连接着前后宝城,前宝城呈椭圆形,高为5.5米,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宝城环道宽2米,外侧为雉堞172个,堞垛外侧设散水龙头14具,内侧砌女儿墙。宝城内为宝顶,宝顶上封土堆,下为1519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宫。未发掘,保存完好。
7 O4 L Q4 r$ T$ _4 _; X,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