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a& H* d, c* f/ t3 J 劫后回归的颐和园铜缸 # l0 c% c# M: w I
陆元(此文原载《档案大观》)
& u5 o6 ]: U* X. f
1 W% V) \ f i4 p5 z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皇帝始建于1750年的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在清漪园遗址兴建颐和园,以作为自己祝寿和养老的场所,因此在园中处处渲染长寿的色彩。不仅园中的正殿被称为仁寿殿,寝宫被称为乐寿堂,就连露天陈设的防火铜缸,也都饰有直径近1米的鎏金寿字。现在那些防火铜缸上的鎏金寿字,有的仍金光闪耀,有的已暗淡模糊,其中记录着一段劫后回归的经历。 2 W/ D% D4 ~* {/ q
日寇侵华期间,曾于1942年、1943年和1945年3次在北京发动“献铜运动”,以搜刮制造军火的原料。日寇在前两次搜刮时,从当时的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劫掠去古炮1406尊、铜缸54个、铜路灯91个。1945年3月29日,日寇华北方面军又向汉奸政府下达了《北京特别市铜类献纳运动实施要领案》,发动了第3次“献铜运动”。《要领案》宣称,“以获得大东亚战争之最后胜利为目标,献纳各自存有之一切铜类,以资直接增强战力”。还规定此次搜刮到的铜类,要统一交由日本昭和通商会社接收。
, g1 l. ~+ H. d' B汉奸政府不敢怠慢,忙向市属各机关发布训令,声称“现在大东亚圣战已迈入必胜决战阶段,铜品之献纳自应竭诚办理……如系物体笨重,并即通知工务局派人代办拆卸,以备如期办竣,免误事机”。当时的市属机关“管理颐和园事务所”也接到了献铜训令。
) U; ^3 A2 z( {6 w日寇发动的第3次“献铜运动”,计划在北京搜刮民有和公有铜类各400吨。所谓民有,指民间铜器,要分6等数额挨门逐户征收,每户至少1斤,最多50斤。所谓公有,指日伪政府控制的机关、企业、寺庙、公园,凡属“无用公共物件铜材,一律供出”。
7 C2 @% A5 h* X: J; x8 ]! W! L, w搜刮开始后,北京天坛斋宫的永乐大钟、兵部洼火神庙的元代古钟、历代帝王庙的明代铜缸等大批珍贵文物均遭劫掠。汉奸组织“大东亚战争铜品献纳委员会”在1945年6月29日给伪市长的呈文竟说“兹查颐和园内各项铜品均属公有,且久已废置,既与历史文化无重要关系,亦与风景美观毫无裨益。现已派员调查完竣,拟请准予作为公有铜品献纳”。呈文还附有计划掠夺颐和园铜品的清单,包括东宫门、排云门共12扇大门上的铜门钉972个,仁寿殿、排云殿铜缸6对,排云殿铜香炉4个,库存铜火炉20余个,铜亭内铜供桌1个。铜亭,本名“宝云阁”,通体用207吨青铜铸造,是乾隆时期清漪园的遗物,亭里的铜供桌重达2吨。伪市长当天批复了呈文,决定将“有关风景史迹”的铜缸保留3对,铜火炉保留10个,“余件均准献纳”。 1 L; q/ e/ V/ e# o9 @( \2 ~* ]3 M; Q
1945年8月10日,日本昭和通商会社偕同伪政府工务局来到颐和园,掠去铜缸3对,铜香炉4个,铜供桌1个。原计划要掠夺的铜门钉972个,因重量不大,拆卸费事,没有掠去,但增加了原定要保留的10个铜火炉及杂铜29公斤以作顶账。 2 ]( m7 ?6 h, `) S8 A( b
就在颐和园文物遭劫5天之后,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告战败投降。8月25日,管理颐和园事务所向当时的市长提出,“兹查现届和平实现,此项铜品虽经移出园外,尚未运往远方(指日本)熔毁,亟应运回园内照旧陈列,以资保管”。1945年11月19日,这批文物由天津港口追回,但其中缺少了1件铜火炉。当时,故宫博物院也由天津追回了部分文物,但被掠夺的54个铜缸未能寻到。 % z9 v$ w/ }, m
当年在日寇动手掠夺颐和园那3对带有鎏金寿字的铜缸之前,管理颐和园事务所认为,日寇既然是将铜缸拿去熔化制造军火,不如事先将鎏金寿字上的黄金留下。他们用化学药水洗下了3对铜缸鎏金寿字上的黄金,共计2两4钱。因此,现在颐和园陈列的铜缸,劫后回归的那3对上面的寿字是暗淡模糊的,仅留有依稀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