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72|回复: 9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2-15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垂花门是北京四合院大宅门中的一道极为讲究的门。由于大宅门一般都由几进院落组成,分为前院和内院,或称外宅和内宅。前院与内宅便是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垂花门即是内外院的分界线和唯一的通道。相对于宅院的大门而言,垂花门又被称为“二门”,旧时常说的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便是垂花门。
       

' G2 ^5 R: g. K2 d

垂花门是四合院中装饰最为华美富丽的建筑。所以称之为垂花门,是因为其外侧的檐柱并不落地,而是倒垂于半空,叫做“占天不占地”,柱子下端是一对垂珠,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称做“垂莲柱”。垂珠的形式有方有圆,雕绘也是多种多样,但以垂莲形最为常见。

6 d0 x% L9 V/ |, j) ^


四合院的垂花门一般皆位于前院北侧正中的四合院中轴线上,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之上,与临街的倒座房相对。朝外一面两侧是精致的砖墙,或在白粉墙面上开各种形状的什锦窗,称为“看面墙”。墙内侧便是连接东西厢房的抄手游廊。

! D4 T9 C& j& D% k: ~: b


垂花门一般都是白天开启,夜间关闭,且在其门内侧的两棵檐柱间还安有一道门,这道门被称为“屏门”,平时可以起到影壁的作用,遮挡住内院的景物。屏门在平常并不开启,除非家中有如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时,才会将此门打开。进出二门时,不是通过屏门,而是由屏门两侧进入内院。
垂花门的使用极为广泛,除宅门、府第外,宫殿、园林、寺庙当中也都有垂花门,且形制多种多样。其样式一般有独立柱担梁式、一殿一卷式 、五檩(六檩)单卷棚式和四檩廊罩式等数种。宅门中的垂花门则多采用一殿一卷式,即由两个屋顶组成,门朝外部分屋顶是起清水脊,门内部分为卷棚顶,二者勾连相搭接。

( R% ]7 M1 p. }5 A4 i4 u! _ g

 

) E1 d- S8 b# c+ s. ]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一般要用两侧的滚墩石支撑,滚墩石的内外两边都做成抱鼓石的样式,居于门柱的两边最外的位置,门槛两侧设置门枕石或箱形门墩,滚墩石的圆鼓子与门墩的方鼓子形成方圆对比,煞是好看。

! w9 E) T) a! n5 {( P& f+ i& A* h


垂花门是四合院当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装饰性极强。它的各个突出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雕饰。向外一侧
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梁头”,这种作出雕饰的梁头,在一般建筑中是不多见的。正面的帘笼枋下还常装
有雕镂精美的花罩,枋檩之间安装花板、折柱等,并饰以色彩绚丽的彩绘。屋顶轮廓线十分优美,博风板漆成红色,在
与檩子头相接处,装点金色的梅花钉。有些还会在绿色的屏门上,装饰儒雅的文字或图案。

( o* f, {: _0 E" c

 

" B' s6 V. Y+ Q/ l7 r7 M" c- p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2-15 17: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够仔细的
发表于 2009-2-15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2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谢谢
发表于 2009-2-15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喜欢垂花门儿。细致,全面,学习了。
发表于 2009-3-30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板多为四块
发表于 2009-4-1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不知垂莲柱的方圆和主人从文从武有关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我的看法

* k3 k1 y& A! D

其实对一些有关无关的争论,本身是很无聊的

: X) Y% w/ ^- K# [

除了皇家法令有明文规定的之外

1 T# P! p) W$ B8 D3 q

这些东西大多来源于民间的约定俗成,并无定制

: m, `8 j j/ E, U* r4 F+ v

任何表现出的现象都来源于实用

/ S$ h7 H/ j$ N* @2 Y _2 _: J* i

有的用得多了就会形成规律,被后人一研究就变成了“法则”、“定制”

$ }% E+ ]% J7 L7 c3 i) K

其实多数是后人的总结、归纳

! `- k9 W1 E. o

可信程度有多大,自己心里要有杆秤

. B2 f. B) q/ n& y/ L0 ]9 `1 b

所以说,凡没有见诸于官方法令性文字的,都属于后人的臆测

0 }. ]( j8 Q$ O4 l" Q. J

 

" [7 K, ]' l2 D

而我们有些学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和他们的工作职称评定、升迁的关联性极大)

+ T/ E; {- k0 k0 O1 h8 X# U* T/ M6 ~

就必须要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说,国家花那么多钱养着你们进行研究,总说不出道道不是回子事呀

9 N' [7 { }; ~. _0 {

于是就发生了,我所说的那种情况

0 O" d2 a# |- f6 ~4 P% W2 v

一会在这本著作表明这种观点,一会在那本著作又变换一种观点,前面的又都不算数了

; {# p2 l- y& C

就会出现对中国的语言发展变化毫不了解,就自己推出重大发现,非说胡同是蒙古“忽都格”等等

/ c, J' R; ^/ O+ |( D% E

才会出现方方面面的诸多问题,令人们眼花缭乱

7 S1 p' n# u2 K* \* t

 

% I; L5 L! b# I% \* r6 \6 x# N' `

我就没少帮朋友去提出各种新说,所以对为了研究成果的新说十分反感

A2 {$ ~2 }" M5 w. ?/ E% T5 |+ H

就像我搞了多年的书法一样,必须要在了解、继承的前提下进行研究,老老实实

5 U6 c! l- D$ ?0 _

宁可没有也不能胡说、妄说

2 s3 o' e# t' D0 \" x% e% R

有人不喜欢嚼别人嚼过得馒头,但是我们要去看看,市面上真的全是被嚼烂得馒头吗

+ u8 Q! C1 o) f

非但不是,且都是食古不化者,忽伦生吞者

) K. O( Z9 r) l9 i0 r. {

 

* s! o r9 i3 Y c( p8 {0 |% c2 K3 l

昨天一位朋友,知我在写北京文化的书,很热心的为我提供一本参考

+ u, { M% C3 V' p$ ?1 K1 x& e

里面赫然也标有持这种“不嚼别人嚼过得馒头”的观点,要写出自己新意

0 J% P+ y3 B7 s! J) m$ a

结果我一看,结构编排混乱,书名内容偏差,且基础知识错误,多有胡言乱语处

' c9 }% {/ {7 h# q+ N

所以我们不但要嚼,还要大嚼特嚼,认真消化,认认真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 m& e4 X$ L( K; `

继承传统、做好普及

$ c6 ]6 {. x# k

 

1 C, _- Y/ F( |) z0 `; n N

乍一看,我似乎扯远了

& \$ ~, Y& @. [2 x5 ^% A. `, z

其实我已经回答了楼上的问题,不知吴老是否看出来了

5 f* b* J9 A% q1 [0 V0 t5 f2 C

 

发表于 2009-4-2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皇家法令有明文规定的之外

2 Z) S+ c7 ]3 y/ O" K- \

这些东西大多来源于民间的约定俗成,并无定制

4 L1 A( s, m1 p

任何表现出的现象都来源于实用

, ]) E' ]6 |0 W2 |, ?

有的用得多了就会形成规律,被后人一研究就变成了“法则”、“定制”

0 K1 y7 s$ b7 ?7 W! J0 N( y# R* W

其实多数是后人的总结、归纳

$ h t, D: V& p+ L* \: Y

可信程度有多大,自己心里要有杆秤

6 H( y4 B7 A' W9 L3 D. M" C

所以说,凡没有见诸于官方法令性文字的,都属于后人的臆测

: S. {* g* X: ? W0 r

 

7 M6 a2 l/ u! }

其实我不懂,好像见过这种说法所以请教。同意您以上观点。谢谢您!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  不客气

1 P- h1 h. z2 P+ v2 Y# J+ w5 b+ i

现在的人都喜欢随便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 } D$ w8 r! u {

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9 03:30 , Processed in 1.13783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