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54|回复: 15

那些消失和幸存的四合院细节之三木影壁围屏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8-7 0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去讲究点的四合院内外一般都有砖砌或者木质影壁,砖影壁因为不好破坏,幸存的还多些。大部分木质影壁围屏在经历了年久失修,住户增加,私搭乱建,文革破四旧后都消失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老的完好的木质影壁在民居四合院中已经寥寥无几。不过偶尔,咱们还是能看到木质影壁下残存的石雕滚墩,很多时候,它们被误认为是垂花门的滚墩石。但是如果你发现本来院子里的垂花门还完好,而扔在角落里的滚墩比较小,或者有好几对,那多半就是它们了。

; `8 ^' R p+ \

 

1 r7 A/ [: M2 R' i- f; N5 J! d5 u

 

7 b- p' y1 ]0 G5 ]

                   闲云野鹤版主拍摄的现存的木影壁

1 _9 t' N0 N8 c4 W; x" p

 

6 z7 T# n3 g. E" E: w

: X0 Z# ~, F! v& A% Q) |

老猪871版主拍摄的弃置的滚墩石

, b) j8 O% {* E2 u( G8 ~

" O( }# z0 u4 [: s: Y1 i

 

* u0 k/ x, J ]9 [0 i

清末尤其是入民国后,新的生活方式进入北京,当时的政府也提倡改善居住环境,于是掀起在房屋开后窗的风气,开后窗使得采光更加良好,还可以通风换气。但是也带来了新问题就是改变了空间的私密性。不过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这家人把这个大影壁当做屏风放置在后窗前,遮挡了外面的视线,也不影响通风同时后窗还能起到了采光的作用。而这个木影壁本身也是一件很精美的作品,五个福字和顶端的寿字形成五福捧寿的吉祥寓意,叠加成山形又是福山寿海之意。影壁下可以看到石雕滚墩,而悬山顶上依旧覆小筒瓦做成清水脊。现在都在讲和谐,什么叫和谐?照片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看得出起码在这里,这一切还没有太多改变。

9 W$ ^1 _* @/ A4 y j. }

3 [" d; E5 X, I6 M( E

 

0 H: g" V8 W& E1 g2 x

这个木影壁放置的地点是比较常见的,我们今天在一些保存比较完好的院落里还能见到类似的。玄山小筒瓦清水脊,中间绘有山水园林的绘画。下有滚墩石底座,放置在二道门内。这院落也是非常标准的四合院,一殿一卷的垂花门,回廊,带前廊的东厢房。影壁后面有大鱼缸。既养鱼也起到防火储水的作用。不过50年代开始人口的增加,院落功能的改变已经逐渐开始,那个影壁西侧断了的蝎子尾,那个放在旁边的小饭桌,都隐约透露出一丝不祥的预兆:这个院子的末日正在来临。

& }6 z6 A' U' L* p! z

 

8 S' T$ @, c9 h4 X

这个影壁就比较少见了,起码我在见到这幅照片前,没见过。它本身又是一个石木瓦结合的作品。其作用也正好配合周围的环境。照片左边隐约可见园林假山。后面的建筑应是这座园林的卷棚顶书斋,装有体现闲适风格的冰裂纹花窗。影壁单体很大,做工精良,悬山小筒瓦元宝脊,两侧有对联,似乎还有斗拱。而上开月亮门。映和此地是园林的环境。想来过去门上还有四扇可以关合的小门扇了。从周围几个嬉戏的孩子看。此地50年代也已经住进来多户居民了。不知道10几年后这几个孩子是不是成为红卫兵,亲手捣毁了这个“四旧”影壁。

, H) m- |! V' Z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8-8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闲云野鹤0在2009-8-7 18:07:00的发言:
$ g9 ~5 t+ Z: G& C

能发出来看看吗  都是哪些

% m+ N( p$ e) \, }( h% E2 R! z

这你么说和没说不是一样吗

t1 T" U5 c9 C0 t# o) [; ]; f

 

4 d+ g9 s1 W. z0 x; ~) Y; n

我人在外地,照片在家,当然只能说一下

发表于 2009-8-9 0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在东吉祥原本也有个木影壁。不过不是石头的滚墩石。
发表于 2009-8-9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9-8-7 15:34:00的发言:
# Z/ J2 G" N: W" g0 o' ]

位于珠市口东大街某民宅的木质影壁,这类可移动的影壁多用于四合院内正房明间入口处,或一进二门处等等,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挡人的视线,同时美化庭院景观,在过去的民宅中,应该是比较常见的。

$ g1 ^; k |- _3 \9 V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52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种木影壁在民居院落从前多见。石 木 瓦 ,都用的木影壁在民 居院落中不多见。

" W) O- Y/ L$ u2 h

发表于 2009-8-7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宫和颐和园里还有不少遗留,

" z, ~ W% Z& T$ ^6 Y

 

, ?; \8 y3 u( ?2 {

搂主照片似乎多是旧日王府,

6 q" D/ T$ V ?& l

 

3 C& p. j. z1 l% p% J

民间是否有这东西还真不知道,

# O; w8 C2 Y) Z! m, {- l6 ^) H7 d

 

1 \; e9 w) K$ d8 d" Y z" m. D9 A3 s

印象中当空间不足以建内影壁,且门正对着正房时采用的

2 r# G* E1 M6 h9 J! r0 p1 m

 

g7 o. Y( G$ {- E+ Y

多用于圆中园,套院等

" f) r) C" {8 i: Q! V

 

5 k+ v7 \& R# h" P

最后一张明显是不是单一的影壁,而是影壁和垂花门,花园月亮门,落地花罩的

. @. L# n2 r# V# F3 z7 Y# m

 

2 j' s" u0 d8 a4 z* _5 s

一个整合了,成为了花园里一道亮眼的风景。

) |/ I- g7 b$ p) w0 W

 

$ o3 U/ J* c. P( y4 M, \8 [) n. b

总有人说中国古建筑刻板,统一,没有新意;

" s6 ^' @: n! `4 s3 ]4 ?) w" ^

 

& u2 b( A1 y( N7 ^# h# S( z$ s

可看看这微小的建筑细节,可以知道我们祖先的建筑是丰富而富于变化的

* x3 w G/ [8 ]( `

 

3 L9 r @% m4 `4 a5 x

只不过宫殿衙署类刻板的建筑留存过多,富于变化的建筑多灰飞烟灭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09-8-7 14:40:00的发言:
' M; D3 T q, e+ t# |

故宫和颐和园里还有不少遗留,

a6 V2 B6 X- o6 u" ~

 

4 u) T+ V4 v; D* }: D

搂主照片似乎多是旧日王府,

9 ~: g5 l% b0 ^0 s

 

0 \; u9 |' R! d! }/ g! r3 D/ E5 L

民间是否有这东西还真不知道,

. [- A) e% q v

 

8 ~' j$ D8 j, p

印象中当空间不足以建内影壁,且门正对着正房时采用的

, Z3 ~9 z$ X7 k' G# c, F1 W

 

/ R, ]% ]8 l+ r+ F( k6 x

多用于圆中园,套院等

3 x! z$ n- N/ V! f

 

) ?; \, L& r6 B6 H; K

故宫颐和园没有经历过建国后历次运动的大的冲击,自然保存了不少。不过咱们不是在说民居院落吗。就仿佛讲某种古籍海内孤本,而提出日本有藏一样。三副老照片从房屋形制来看似乎无一是王府。虽然老照片不多,但是从文献中可以看到民间木质影壁的记载。民居中现存的砖影壁也是个佐证。

发表于 2009-8-7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珠市口东大街某民宅的木质影壁,这类可移动的影壁多用于四合院内正房明间入口处,或一进二门处等等,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挡人的视线,同时美化庭院景观,在过去的民宅中,应该是比较常见的。

1 ^1 X& N4 g+ _( w+ f) O8 m



发表于 2009-8-7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不才。据我统计北京城八区内民居还保留木影壁的在5处到10处之间,只是我考察过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羊油麻豆腐在2009-8-7 9:15:00的发言:
赶明儿我也弄一个。    
1 |" i9 r( d) N4 @

挨您亦庄大别野里?搁哪啊,就算您有地放,现如今,哪个木匠做得出来木瓦石结合的?

发表于 2009-8-7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赶明儿我也弄一个。    
发表于 2009-8-7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影壁还有些

( |7 ]0 l$ h% c+ F+ u

中正的那个最囧。。。

发表于 2009-8-7 1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张在那阿,好漂亮的院子。
发表于 2009-8-7 1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9-8-7 15:37:00的发言:
本人不才。据我统计北京城八区内民居还保留木影壁的在5处到10处之间,只是我考察过的
- B( w9 g0 c2 S

能发出来看看吗  都是哪些

6 x, Z' O' z! [# ~* Q

这你么说和没说不是一样吗

$ g0 G' C8 E( ], }8 J/ I% G

 

发表于 2009-8-7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飞哥发的从做工到材质一看就是民间的怀疑是清末或民国的;

: _3 m( s h. b) {9 q" r

 

$ B- p$ \+ M/ o. f$ j- L

不如老盘子发的全部有石质滚鼓石。

发表于 2009-8-11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闲云野鹤0在2009-8-7 18:07:00的发言:
" y2 x/ O6 a+ Z7 N3 ?, e F4 k, r* O

能发出来看看吗  都是哪些

. e3 ~' y( e4 S2 }

这你么说和没说不是一样吗

) b$ I" R. U3 [ z

 

2 u* c3 ?" h: N" l3 d) e$ A6 P

8 B4 P% f* k( C6 L, Q






我考察过的,其中三处在天安门附近,剩下两处在前门附近

5 W6 E# n% U" g( e- V+ n3 y3 N( R3 O, }

另外还有两处我没算进来,都是围挡形制的,类似于屏风。。。木质的,一个在宽街,一个在琉璃厂附近

发表于 2009-8-20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舍家的那个小木头影壁就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3 08:53 , Processed in 1.15213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