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37|回复: 7

豆汁儿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3-26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m8 ~$ k8 \( Q) I; m6 L

前些日子,我的二儿子从北京回来办事。一进家门,就笑嘻嘻地跟我说:“爸,你猜我给您带来什么啦?”说着就把一个塑料袋放在了桌子上。他见我没动静,就说:“我给您带来了豆汁儿!”

: h2 B1 C2 B/ o" l/ y

儿子的一句“带来了豆汁儿”,一下就把我从沙发上给拽起来了。我赶忙把塑料袋打开一看,里面是四个带盖儿的塑料碗,碗里是灰绿色的液体。豆汁儿!没错,就是豆汁儿!

9 s) H* \- t3 E* i

我二话没说,拿起一碗豆汁儿就进了厨房,急急忙忙地把塑料碗放进了微波炉。这时我才想起问二小子是在哪儿买的豆汁儿。儿子说是在护国寺小吃店买的,一块钱一碗,还给带了点儿咸菜。我打开咸菜包一看,是北京的酱菜丝儿,有点失望,怎么不是水疙瘩丝儿呢?

( J4 R1 ?. j, _6 |# K. q9 i- E

这时豆汁儿热好了,我没工夫再去失望和遗憾了,先喝口豆汁儿再说吧!

! L' w e- x1 m) L- @7 n

打开塑料碗盖儿,一股久违了的豆汁儿味儿飘进了我的鼻孔。啊!真是久违了!快十年没喝上豆汁儿了。

) l, T% O, @/ E% h- |5 D( H2 q

端起碗,“咕嘟”就是一口。不行!再来一口,刚才那口没咂摸出味儿来就咽下去了,这口可得慢慢儿的品品再咽。谁知到是我太急了,还是一闻见豆汁儿的味儿,嗓子眼儿都放大了,第二口还是顺流而下,哪有咂摸滋味儿的空儿呢!

7 u/ H, g. c4 E Q: f

儿子在一边儿看着我的样子,憋不住笑了出来。“爸,你慢慢喝。……是原来的豆汁儿味吗?”

* U" X" M/ y8 j! ?/ m$ n

“嗯,嗯,是,……是,是这味儿。”其实我喝了两口,还没顾得上品味而呢!

6 U3 Z! {1 z9 U+ B4 ?8 A% ]3 J! ~

儿子的笑声,提醒我要保持做爸爸的尊严。于是我把碗放下,想说点什么遮掩一下刚才的尴尬。一张嘴却不由自主的说了一句:“好儿子!还是我的儿子好!”嗯?我怎么说了这么一句?管他的呢,先解了馋再说。

; t& d2 L P e# o

喝着豆汁儿,吃着咸菜丝儿,忽然又想起还缺点什么。缺什么?啊!缺焦圈儿!喝豆汁儿哪儿能没焦圈儿啊?可是上哪找去呀?有了,冰箱里还有早上没吃完的油条。对,就用它加工一下儿不就是焦圈儿吗!说做就做,拿起油条切成小段儿,放在油锅里,炸!不一会儿自制“焦圈儿”出锅了!

' M( v9 e! e/ v

这下可就全了:烫嘴的热豆汁儿,酥脆的刚出锅儿的“焦圈儿”,再就着北京的咸菜丝儿,齐了!喝起来!

$ V8 ~% q& E8 `5 n4 Z% w' E

不一会儿,一碗豆汁儿就下了肚,这个舒服啊!“哏,哏!“打了两声响嗝,一股豆汁儿特有的香味从嗓子眼儿里冒了出来,嘴里还留着豆汁儿的那种涩涩的感觉,那个劲儿就甭提多滋润了。

4 Y# Q- \" T* _' G8 z Q

喝完了豆汁儿,这才和远来的儿子说说话。

: e0 x( O; M" ]; \: k; }

儿子说,他回来的时候去了一趟护国寺,看见小吃店里买豆汁儿,就问能不能带走。小吃店的人说:有专门为带走的顾客准备的塑料碗,还带个密封的盖儿。一块钱一碗,还给点儿咸菜,于是儿子就给我买了四碗,没买上焦圈儿。还说下次带个可乐瓶子去,多给买点,不行就是东直门买生豆汁儿。

9 s5 s8 z$ {4 V2 y% t& R4 n

晚上家人都回来了,吃晚饭的时候,二儿子对大家说:“每次过年过节,爸爸过生日,我都给卖了不少好东西,天福号的酱肘子,六必居的酱菜,什么没给买过!那回不得个几百?可从来没听爸爸夸过我。这次,花了四块钱,买了四碗豆汁儿,爸爸到夸我是好儿子。四块钱买来一个“好儿子”,您看多便宜!看来想买好儿,不在钱多少,就看您的钱花没花对地方!”

4 H: H Q; E- } B7 X5 I4 y

是啊,儿子没少给我买几百块几千块的东西,我真的没有为买东西夸过他。可是这次,四块钱的豆汁儿,就让我不由自主地夸起了儿子!您说怪不怪?晚上睡在床上,我翻来覆去地想,这到底为什么?其实这就是我这个老北京人的豆汁儿情怀,一个老年人怀念故乡的情怀!这种情怀是不由人的就会表现出来,这种情怀也绝不是可以用钱多少来衡量的。


' T6 E1 s. d8 A4 v/ s Q# Q

说起豆汁儿来,我真是每次回北京都要去护国寺、鼓楼后、地安门的小吃店里喝几碗。有一次冬天,和两个儿时的朋友在什刹海边,吹着西北风,我一气喝了四碗豆汁儿。喝不厌的豆汁儿,是我的一种永生都不能改变的习惯。每次回北京,在火车上我就开始打算好了:下车先去哪儿喝豆汁儿,第一顿饭去哪吃炸酱面和麻豆腐,第二天、第三天再去哪儿喝豆汁儿,吃灌肠儿,吃褡裢火烧……。北京的美食数不完,可是别的都可以不吃,豆汁儿是不能少的。

- {2 F6 {6 L9 j: L

我爱喝豆汁儿,是从小儿养成的嗜好。说起来还是邻居秦老爷给培养的呢。我两岁的时候,就常去秦老爷家玩。每次遇见秦老爷在家喝豆汁儿的时候,秦老爷和秦奶奶就会把豆汁儿用小勺往我嘴里喂。一来二去,我这个喝豆汁儿的习惯可就养成了。算起来,我喝豆汁儿的历史,也有六十多年了。

, j# R% L3 [& N7 h; _

后来长大点了,就不能老在秦老爷家蹭着喝豆汁儿了。于是我就开始在鼓楼后的市场里去买豆汁儿喝。那时候,鼓楼后市场里靠北面路东,有一家卖豆汁儿的摊儿。他旁边是一家卖扒糕、凉粉儿的。当时豆汁儿是两百元(旧币,合现在两分钱)一碗,还有一碟水疙瘩丝儿。

# h2 J% v* K" _- w5 w" w# E- J

说起那个水疙瘩丝儿,那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品。普普通通的腌水疙瘩,在豆汁儿摊主的刀下,变成了一根根几乎透亮儿的细丝儿。再把切好的淡黄色的咸菜丝儿,放在一个大磁盘上堆成一个高高的带尖的塔形。再在咸菜丝的塔上,摆上几根碧绿的香菜叶和红色的胡萝卜片儿。盘子上面罩上一个擦得光亮照人的玻璃罩,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发。当给你用小碟盛好咸菜丝以后,再淋上一点红红的辣椒油,那才叫漂亮呢!

& V9 o. O1 `( S& X* E- Z

豆汁儿摊儿的长条案子上,还摆着另外两个罩着玻璃罩的大磁盘。一个里面是切成骰子块的咸苤蓝,另一个里面是炸的酥脆的焦圈儿,和撒上白糖的炸排叉儿。三个大磁盘一排摆在围着蓝布桌帘的条案上,条案前面摆放着几个条凳,供顾客坐着喝豆汁儿。条案的一头儿,是一口熬豆汁儿的大砂锅。砂锅的上面的木盖儿是两半儿的,盛豆汁儿的时候,只打开靠里面的半个盖子。盛豆汁儿的勺子,是用半个槟榔壳做的,上面有一个长长的竹子把儿。勺把儿的顶端有个圆孔,孔里用麻绳拴着一串儿铜钱,不用的时候坠在锅外,免得勺子飘进锅里。条案后面的蓆棚里,还有两张桌子。如果您舍得花两三毛钱,就能坐在桌子边喝豆汁儿,吃焦圈儿,吃排叉儿。

) S( u1 p, W5 @

卖豆汁儿的摊位不大,买卖也不大,可是讲究的是个干净利落,让您看着就那么舒服。

/ S7 k1 ]2 l8 t* _9 W* `

后来离开了北京来到内蒙工作,喝豆汁儿可就没那么方便了。只是再回北京的时候才能喝上几碗过过瘾,解解馋。一个文革,把豆汁儿也给革没了。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我就一直没能喝上豆汁儿。您说,这豆汁儿招谁惹谁了,干嘛革它的命啊!后来还是我的二姐夫,打听到到东直门二条有卖豆汁儿的,才买来一塑料桶的生豆汁儿,在他家自己熬着喝了几次。

: n* G2 `2 O7 [$ Y" R/ c# g

改革开放以后,豆汁儿也被解放出来了。您要问改革开放好不好?我说太好了!能让我喝上豆汁儿,就是好!谁要说不好,我跟他急!

- k: L; ^' o! x; w2 u& m+ u6 I9 b) J

虽然二儿子买回来的豆汁儿兑水有点多,可是能喝上,就好。要是再稠点,自然就更好了。儿子说了,他下次去东直门二条给我买生豆汁儿,回来我自个儿熬,少掺水不就行了吗!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3-26 1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口的吸溜下一碗滚烫的豆汁,美味。美极了。

) W" d. o7 |& L3 c* i( O( q

要是喝着不烫嘴的温吞豆汁就没意思了。

发表于 2009-3-26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这样的文字,让我想起了汪曾祺写羊双肠的一篇!

" p- a2 I+ j5 X/ J9 h: X- H# `6 @

人们的记忆大多都离不开嘴和眼,这个莫不是那些关于美好的所有感觉都汇集于心让人们品咂生活的滋味!?

4 |) } _9 I" G( s; @; F

真好!!

发表于 2009-3-26 1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品尝的文章,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不去豆汁店的话,为什么不自己做,简单之极,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发表于 2009-3-26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得是那细细的水疙瘩的丝------,馋了!
发表于 2009-3-26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后,又馋了,明天去喝它几碗
发表于 2009-3-27 1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喝凉豆汁,那才好喝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7 16:30 , Processed in 1.12898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