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92|回复: 4

百花齐放的五十年代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5-17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3 I, v5 n) ? p

五十年代中后期,朝鲜战争停战了,国内也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在提高,真是解放后难得的好一段时期。

& A; M9 r: u, E) r" T" u9 j

人民的生活好了,于是精神上的需求也就随之而来。电影、书籍、戏剧、音乐等文艺产品的市场日趋繁荣。但是当时的人民文化水平有限,对许多高雅艺术和高水平的演出,还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于是当时的一些文艺团体,响应党中央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开始了一轮以普及为目的的专场演出活动。比如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的前身)、北京京剧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评剧团,梅兰芳京剧团,解放军军乐团等等国内顶尖的剧团,都为工人、农民和学生开设了演出专场。一时间,北京的演出市场,呈现一片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我和许多同学,在这样的环境中,看了不少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受益匪浅。

7 h/ a! p( ]5 ~

我第一次看学生专场演出,是花了两毛五分钱买的票,在鼓楼东小经场的实验剧场看中央乐团的演出。这场演出的指挥,是著名的中央乐团首席指挥李德伦先生。演出的曲目是一首俄罗斯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的作品《彼得和狼》,这是一首专为儿童写的交响乐童话故事。

5 g7 O( `/ k* L( V3 L# V

当时观看演出的学生,像我这样第一次接触交响乐的,恐怕占大多数。为了普及交响乐知识,李德伦先生在演出的前半场,为我们这些门外汉耐心地讲解交响乐和交响乐队的知识,以打开我们对交响乐认识的大门。李先生用诙谐幽默的纯粹老北京话,先为我们介绍交响乐队的组成、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并让每种乐器的演奏员,用自己的乐器演奏一段这种乐器的典型乐曲。还以《彼得和狼》的内容为例,来讲解各种乐器在交响乐中的音乐语言表现形式。李先生对每一乐章的故事内容都进行了讲解,并指挥乐队演奏了每个乐章的主旋律,使我们对《彼得和狼》这首乐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印象。演出中间休息以后,李李德伦先生又指挥乐团为我们完整的演奏了《彼得和狼》。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是李德伦先生带着我们第一次走人了交响乐的神圣殿堂,使我们了解了一点交响乐的入门知识,也领略了交响乐的无穷魅力。虽然是第一次听交响乐,可是由于李德伦先生耐心详细的讲解,我还是大致听懂了这首乐曲。

3 F# U$ |7 P% L! p6 Q

像这样的普及式的演出,还有解放军军乐团、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等举办的中外音乐会、演唱会。那时的演唱会,还不兴什么流行歌曲、通俗歌曲,听到的都是纯正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演唱。像李光曦、罗天婵、郭兰英等,都曾在普及专场演出过。彭修文指挥的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民族音乐会,和亚非拉(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简称)专场音乐会,都是当时的大热门。看这样的专场演出,就像现在的年轻人看四大天王的演出一样狂热,我当年也是亚非拉音乐的狂热粉丝之一。

# p5 u0 f1 P* J8 _4 C4 `( D* R L

当时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团、梅剧团等京剧的专场演出,也非常受欢迎。京剧是北京的“土产”,接受起来基本没有什么困难。我在寒暑假期间,没少去看他们的专场演出。像李和增的《辕门斩子》,李多奎的《钓金龟》,裘盛荣的《盗御马》、《赤桑镇》,梅葆玖、梅葆玥的《四郎探母》等折子戏,更多的是武打戏,像《雁荡山》、《三岔口》、《艳阳楼》等。那时的名演员,在专场演出的时候,都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表演,没有因为台下的观众是工人农民学生而敷衍了是。观看他们的演出,成了我一生中欣赏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现场表演最为集中又最为难忘的一段往事。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到剧场里去欣赏这些大师们的表演了,想听了,也只有打开收音机、录音机听听他们的录音来过瘾了。

2 j: {* D* N& r; r% r) I

中国歌剧院李光曦主演的《茶花女》、中国评剧院的新凤霞主演的《花为媒》、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茶馆》都是在那一时期看到的,有些不是专场演出,我也想尽办法买票观看。

% H4 [4 I& n4 X/ e" z

有些艺术团体还专门到各大专院校去演出,到农村和工厂去演出。当时这种做法既是一种高雅艺术的普及活动,也是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所做的一种努力。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生活更好了,反而精神上的需求消费不起了!成百上千的票价看着就它妈的晕!!!
发表于 2009-5-18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反对一概而论。

& T: @' u* O3 |$ I5 U& E, a. r

诚如楼主所言,那个时侯的确出现过一波小的繁荣,随后偃旗息鼓,我看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从艺人员渴望寻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2 ^' ], z2 }$ J: P. S

那一茬儿人都是有体制外走入体制内的——不得不走入体制内,在一个庞大的体制内部要想寻得一碗踏实饭吃谈何容易,艺人同行相轧有着很深的烙印与惯性,在不掺和政治的传统芦席覆盖之下,除了拿出自己的真技艺奉献给新社会谋求心理与社会地位暂时的安定别无他法。

- y% q0 I3 P* J( S4 ]( m# o; b# s

社会初定,人心思安,短暂的虚假繁荣从百姓到朝廷都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迫切需要,要说为了普及啥知识文化,大约有的话,副产品而已。

) m) K7 X( a; ]9 g7 M

前有延安 整 风摆着,后有反 右的例子,知识分子历来都是挨整挨得最厉害,为啥?

2 ?' ~4 T& M1 F

扼杀独立思考,不允许独立思考的头脑存在。

( b! }0 c# h: z; l$ `$ V4 R& h

知识越多越反动,不要梦想着皇上想让老百姓都进识字班读书认字,门儿都没有——够揭发开会读懂上面意思就成了。

2 d5 T( F! u K

世界上只有一种声音,前期还遮遮掩掩说是啥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图穷匕见——‘他’一个人的声音,纵观历朝更替,盖莫如此。

( n+ C* a8 p; R/ v0 ^: r# @+ k0 P

现而今社会虽然鱼龙混杂水浅泥鳅多,但毕竟还有星星点点的残声从窗户纸外缥缈的透过来,等等,别太急都,看着,终归有土归于土金子归于金子的那一天。

发表于 2009-5-17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现在主要都是为了钱。

: y, Y- A" t6 a3 x; _2 c) S

那时候是真的为了精神生活百花齐放。

发表于 2009-5-18 1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后来说,那叫引蛇出洞!哈哈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8 03:57 , Processed in 1.12462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