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照片,是前几周拍摄的 * I8 L2 S9 O1 N5 z
8 G( Q3 [ v# q
从今天的建筑形制上看 % ` a" `$ v1 D, \/ H0 g
该建筑的大门为三间一启式,即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间一间为开启的门扉
9 ~. ~! g: u, W9 t+ }7 Y + ]$ a ^. B- V" I+ W) G. @# w. ]7 r
和用于居住的四合院不同,凡庙宇、祠堂的大门均坐落于中轴线上,并于大门对面建影壁一座
. m- y! R% ^4 C该建筑的大门两侧各有倒座房两间,使祠堂达到七间的面阔
* P& T* @1 G& ~7 F
$ M: N: C; w" d此门扉样式为“蛮子门”的样式,即门扇位于最外侧的檐柱位置
" j5 v+ `' k5 P& l8 G1 A! B博缝头、戗檐上均无砖雕,走马板上亦不饰彩绘,显得朴素大气 7 l4 ]% ?- L4 e; O) S
) G- F% @4 K6 S4 b) J3 m
不知是否是后来改建造成。但据我估计,改建时应该不会改变当初的形制 * o4 I( j) G/ f1 Z
这就说明,祠堂的大门的造型不像寺庙那样形制规范,而是形式呈多样性 ) ^/ J, _ q, F) S0 X7 I$ `% {
比如,文天祥祠的大门,是一座独立柱牌坊门形制,门下以滚墩石支撑,梁枋多饰彩绘
* n/ }5 D! S d% K. Z/ P h门的两侧有倒八字影壁,将大门衬托得华丽精巧
8 g- ]# n1 {- Z) ? 5 \" q$ M, }% j' [( g2 [
但是该建筑由于在后期被设置为官学用地,是否会对门扉进行改制也不得而知 ; t% A& l* r" z0 C0 K6 I
但个人认为,无论改变与否都属于正常情况
4 a+ ^6 w1 p& } # k" C* q' c+ G6 S
附:
6 m2 U( v c* C& c$ K - C, ~ T, K: F. t+ h
祖大寿祠堂(以下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 e5 W( E6 \5 h( B; p5 ?. j
9 s$ L V2 J% w, ]; t2 X
赵登禹路与平安大街交界处有地名为“祖家街”,但今天的名称是一个没有历史渊源的奇怪名称“富国街”。 ; B$ y! n$ V: O% U' E, `' i
% A% Z7 t, n8 Z1 x* }) \1 r
+ @" L- B9 [! Z$ P( b7 J8 {# b所以叫“祖家街”,是因为这条街路北坐落着“祖大寿祠”的缘故(现在这里是北京市第三中学)。 7 V8 e& S- n* `2 P# ^
祖大寿,辽东人,降清明将,明时镇守辽东,骁勇善战,降清后受到皇太极器重,亲授他为总兵,属汉军正黄旗。清入关后,祖大寿将家安在了西城大桥胡同(今祖家街)。祖大寿在这里生活了12年,卒于顺治十三年。此处遂改建为祖家祠堂。 ) T: V% k# k7 X2 e, W, W
清雍正八年(1730年)在此设八旗官学、正黄旗官学,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祖大寿祠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O+ `3 U8 A& y$ N- j2 ] J
0 r( n6 m6 y9 |1 S( E- h: F: q祠堂坐北朝南,门外原有上马石一对。前院北房(正厅)5间和东西耳房各1间,后院北房(后寝)5间,东西两侧有耳房各2间,东西配房各3间。前后院间有一座规制大、设计巧、造型美的垂花门,这座垂花门在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中数一数二,门口两门礅雕刻精美,气派不凡。祠堂正厅建筑保存完好。
9 d! m- ^8 b" K8 j z3 y" ?0 ] 5 K4 a- T/ K6 _ t



& q. T. \4 P2 e! Z5 `) ^- E3 v- j " f5 F- v( I+ r* Z1 }* o
4 K% F1 o+ X. w
* ~1 e% y: {(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