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1 d6 ]* `. a$ n0 r8 T* {& a碑论 ; \# Z6 s( V& p+ h) R0 o
侯磊 % f& j. i5 ?- H/ ^ P2 P. j
! ]' J9 ?2 v0 H+ |) S从事娱乐业的工作这么长时间,发现自己身上沾满了娱乐业的恶习,比如穷得瑟,忽悠人而不办实事。直至笨老臭小牛批了我一顿,才想起确实没有为坟协做点什么事情了。长久的在写字楼里,我几乎忘了我原本就是一个在荒野里寻找古墓的人,忘记了我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美丽的古格王朝中的西藏王爷坟而攒点旅费,如此本末倒置,实属不该。作为一个坚定的独身者,只有坟协才是我的家,只有在林林的古墓中,我才能得到些片刻的安逸与宁静。还有那阴暗柔美的地宫,才是我一生追中的归宿。
' A& T! X; A; j9 p多么怀念从前,和老五一起找坟的日子,每当找碑遇到岔路时,老五总是提鼻子一闻,用手一指:“这边!”然后迈开大步头也不回的去了,到时候准能找到,不得不佩服他寻碑的天赋。那时和老五兄说过,要编一部《碑论》和一部《宝顶工艺学》作为坟协的理论著作,当然,我已经很多年不涉及理科的,《宝顶工艺学》对我来说实在太困难,还是交给老五吧。
- k6 x# r3 v5 @下面,就是这部《碑论》,其中胡说八道的地方都是我写的,比较合理的地方都是从网上抄的。是为序。
" v; M4 ^! v; w9 d5 }5 x第一章:碑之美
; M0 D8 i: y& o, d) p第一节:本章概论: + H+ \5 J n. Z) r
许慎在《说文解字》云:“碑, 竖石也。从石卑声, 府眉切 。”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东汉以来,碑碣渐多,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在唐代,“碑”和“碣”的用法是有区别的,五品以上的用碑,五品以下的用碣,到后世往往混用。
4 C, K4 F$ Q: H所以说,碑的本来墓地就是石头做的纸,就是在纸张还没有发明的时候,为了保存文字,就把功绩勒于石土,以传后世的一种石刻。碑的一般以文字为其主要部分,上有螭首,下有龟趺。遗物中有名的,有汉碑“孔庙碑”;六朝有梁忠武王碑(在南京附近)等。 1 p; C* u' D( Q
再摘抄一点古文:
1 ~: S$ c; Z5 P4 ^《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 汉 郑玄 注:“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
; G( K3 ?/ z& D- N3 J后汉书·儒林传序》:“ 熹平 四年, 灵帝 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3 O/ y* G# N% z/ @《文心雕龙.诔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1 K# r2 [' ?4 ]4 M
《水经注·河水四》:“《魏土地记》曰: 梁山北有龙门山 ,大禹所凿,岸上竝有庙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识;一碑是太和中立。”
9 a" I" m/ g5 l; I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诗:“青荧雪岭东,碑碣旧制存。”
7 n+ I G) h) W9 z白居易《立碑》诗:“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6 j( d! l" j0 R4 U1 p/ O李嘉祐《晚发咸阳寄同院遗补》诗:“ 秦家故事随流水,汉代高坟对石碑。 ) J) ?4 D2 ~& u; A- I0 {
《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又立一道石碑,详纪 保安 弃家赎友之事,使往来读碑者,尽知其善。”
- ]( Q1 P6 c8 s( j; \碑自然是保存得越久越好,当初立碑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后世留下文字资料,竖一块碑立着,比后世翻印多少书籍,或者通过口传心授要牢固得多,因为石头本身是不易损坏的。所以,在乾隆期间才会有了《十三经》刻石,并保存在国子监内作为天下的范本。 8 t8 n1 ~) B% Q: |$ v
" o. B* q. F8 }# ^2 n. P第二节:碑的价值
7 `- f, K% s$ n3 s9 W 碑的价值有很多种,可以说,世界上美丽的事物有很多,但能与蓝天白云下在野地里有一座大王八碑相比的景色并不多见。碑不仅仅是文化、艺术和历史的载体,而它本身就是历史,就是文化、就是艺术。碑有着众多的价值。
$ C' X! o' J* W2 B- P * o" S( x4 K4 c4 v
第一:碑上本身的历史价值: & J# U. t4 V. t. M
一座碑的年代是久远的,汉唐以来到清代末年,石碑一直是重要的文化承载体。而自大清国灭亡以来,碑的数量和石料全部直线下降。没有皇上了,中国的皇权衰落了,也就没有“御制”的种种艺术品了。而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就直线下降。试想,给民国的总统政要们立碑,就算规格在高,质量再好,也赶不上前朝。而且民国年间西方文化流行,西化的风气很盛,很多石碑都借鉴了西方的纹饰和图案,而抛弃了中国古典中的雍容大气和华丽繁复的雕刻风格,代以简约的,西方几何样式的纹饰来表现。这虽然是文化的创新,但也是中国古典艺术时代的完结。 ; A3 [) u) J" ^0 F# s3 C# Z3 ?
由此说来,碑的年代越是久远,它本身的历史价值就是越高。因为时间不可倒流,古人留下的东西就这么多,一般情况下是越早的越珍贵了。
6 Z1 a, d! I% U, H* ]第二:碑上所记载的历史价值,即文献价值:
! _6 v& U2 Q& W& D) G9 W& C 碑上的文字一般都在记录历史,记录了碑主人的生活年代和生平,以及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事情。不论墓碑、庙碑、界碑等,都带给了今人以古代的信息,告诉现代人,这里古代是什么,是干什么的,前后是怎么一回事。当然,碑身上的文字不能保证是信史,而且御祭碑上的文字都差不多是那一套,几乎都可以背下来了。但是,大多数的碑是有一定的文献价值的。 / q# x( y7 V# T0 s* o- F
第三:碑的雕刻价值:
) j& Z$ A2 p% V) T U 碑的雕刻价值,也就是碑的艺术价值之一。石刻是一种美,从那些壮阔而细腻的碑刻中,我们一方面感叹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不论是碑额,碑身还是赑屃,其中的雕刻都值得做精确的分析和对比。例如元代的螭首上,大都有即位精细的龙鳞,那些而且在龙爪中的火焰珠也是雕刻美观,整体本身宽大,但并不很厚,显得坚挺而不臃肿,那一块块板型身材的碑看上去十分舒适美观。 : K1 _( n* ]4 E8 \- G+ z
而明代石碑十分多样,似乎不论字体、样式、赑屃形式等都很难统一,而且从北方到江南的明代石碑各不相同。清代的王爷坟中,墓碑不仅仅在螭首和赑屃,甚至在碑的文字边框都雕上龙,一般为顺治时期十条,顺治以后为十二条。碑的侧身、以及水盘上也都精雕细刻,其雕刻的华丽、美观和复杂远远超过了前代。欣赏石碑,不失欣赏中国古代雕刻的一个良好途径。
5 a9 i/ v- c" J第四、碑的书法价值:
/ w4 k: \, e% w4 e; A4 o. |+ A! `中国古代众多名家书法都是在碑上,众多书法的名帖也都是从碑上拓下来的。比如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的书法,还有早期的魏碑,无一不是从书法中体现的。明代碑上的书法不拘一格,甚至篆体、宋体等都能上碑,还有采用独创的字体,有很多现在都已消失的花体字等。而清代,馆阁体一直是清代王爷坟等的通用字体。
: M1 }- }1 L$ ?* `) m, H0 X& u第五:碑的整体美学价值: * u, B; B- h0 b9 o) w
碑是一种美,懂得欣赏碑的人才懂得美。很多碑刻都是随着历史上的审美习惯和欣赏水平而雕刻的,看到古代的石碑就能欣赏到那个时代的遗风,例如唐祖陵的马,就展现了唐代以丰韵为美的审美习惯。 , `3 p. Q9 Q5 d8 u! j
而且,碑在自然景观中,也是构成了整个美丽风景的一部分。不论是庙堂大殿前立上一排古代石碑,或是古墓前两行队列整齐的石像生,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妙图画。
$ K3 | [9 m: P! G) x第六、碑的石料价值,即碑的建材价值:
4 {4 K" \' e0 Y$ D6 k# L( |' o. m首先,碑本身就是一块石料,后世无知的人们完全可以抹杀碑的以上价值,而是实用的将碑砌在墙里“填了馅”,要么垫成地基,甚至变成了“坝结子”,还有说建人民大会堂都采用了大量的石碑做建材。就按照石料的市场价格,一块大碑也算是一笔财富了。尤其是清代的众多石碑皆采用汉白玉来雕刻,更加表现了我国丰富的石刻文化。
O! F0 w" ^8 C$ ]5 Q) G碑的石料价值是一柄双刃剑。很多碑都因为此而被毁掉:谁家盖房垒猪圈缺石料了,就崩块碑来,很多碑都是这样被毁于愚昧的民众之手;在文革中,也有的碑因祸得福,因为能够当石料而保留了下来,一些幸运的碑刻被砌在墙上,还能看到,也会有一天拆了墙而重新修复展出的机会。
# i9 U( `: Z v3 v! v8 Y+ b* X
8 f% A- j: G. Y7 S0 Z4 g0 J! w( o综上所述,判定一块碑的价值,欣赏一块碑的美,也要从以上众多方面综合考虑。所以说,往往一块个头小、年代近、雕刻简单、在周围环境中也起不到什么点缀作用,甚至连盖房都嫌不合适的碑,是没有什么研究价值的,比如“护松碑”。这也是在碑林中、博物馆中的碑会减少意义的原因之一。
6 b6 n7 X7 W) O, ~: B进一步讲,碑的个头大小,在以上众多方面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如下:
( E6 K" s' N, H, y% N碑的个头小,就决定了它的历史不一定悠久,因为中国唐宋年间国力雄厚,一向以个大为荣,很少有一块唐碑宋碑会小得可怜寒酸。 " u/ ]* a9 m9 d8 x! E# C% U
碑的个头小,就决定了它的雕刻不可能很精美,因为没地方刻;
; J- X: p9 ]) s碑的个头小,就决定了它的材质不可能很好,因为那么小的碑石料好简直是浪费;
+ Q8 R5 @! d+ Q2 t碑的个头小,就决定了它的总体美学程度就大大的打了折扣,因为小碑在背景中根本不起眼;
$ X8 r! w1 L1 U0 H) [, ^+ n# z由此可见,碑的大小,在碑的价值中占据了首要的地位。 4 ^1 r( D/ T' ~+ d+ f8 E; F
! | ^/ Z* e# i. N6 R: T9 T0 ^
6 B9 U7 {* j$ U# a5 P第三节:碑的等级划分: ! a l7 z5 C6 N, u/ W6 R
按照碑的大小,碑的等级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等: : e4 U$ M3 n I9 T
! E) H5 W7 v7 I4 I, R: o) d7 R
第一:巨型碑:7米以上:
" T& n0 N, j7 C* S) l首先说明一点,碑的高度是要从底到顶,即和天与地分别相接的地方。要从碑座算到碑首,尤其是要包括赑屃的部分。而绝大多数的碑都在3-4米高,以此参考,特定一般七米以上者为巨型碑。
( T2 D- _# r0 A4 m比如明清部分帝陵中的神功圣德碑,南京明代功臣墓中的徐达墓碑高达8.95米,还有河北满城元代张柔墓的碑十分巨大,光赑屃就已经很高了。 ' C4 U1 X$ z% h
第二:大碑:4-7米
/ l; } m0 A! s; ]这类碑可能是坟协考察的主要碑群了,因为大多数清代王爷、清代王公大臣的碑都在这个范围内。大碑往往都是雕刻精美,其整体的感觉给人以宏伟大气,使得我们这个向往中庸的民族以充分的自豪。国人一项一极致的好为凶,正如《易经》中有:“亢龙有悔”之言,优秀,而又不是极端优秀的美是被大多数人所欣赏的。
) Y# k7 H9 G$ i5 U第三:中碑:2.5到4米: 7 u2 S/ j0 ^& X8 j7 r8 O) U( r: ]$ \
这类碑以一些小型官员、偏远地方的官员等的碑为主,再有就是大量的庙碑大都处于这个高度内。中碑自然没有大碑看着过瘾,但也是碑林中的组成部分,而且个别中碑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 M5 N$ H; D. u& ?/ {
第四:小碑:1到2.5米:
/ X% Q- P0 T+ o这类碑更破了,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很多小碑都没能保持站立的姿势欢迎坟协的到来,而是以躺着、趴着,只有当条石台阶的份了。这里碑的碑主大多寒酸,即使有一定的年代,但也大多是普通人的墓碑。我曾在一乡村五六十年代盖起来的农村剧场上,看到舞台的边缘一圈,全部是明清小官或普通人的小碑。演员在舞台上只要一低头,就可以看到自己本村多少代先人的墓碑,也算乡村一景了。 ! M& h d3 R, v/ u4 W
第五:护松碑:1米以下 5 U$ K M. z+ x- u% Y' s: \
关于护松碑的典故,我想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就不在说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到北京大学中去寻找这块有历史意义的碑。 ) W" f: l. @5 r# [& U, h4 b
+ S1 O- o6 r( Z6 v0 W) ^# T
0 [. W6 B6 a2 v- j; s7 z; t: {
. |" f* |# V( S& p- F$ y, [* c
* C- H4 L3 F* e5 V) T* V2 E
1 F7 e* A6 N Z; f8 t : C0 ]% [% {2 B: N6 C% `. w5 E
& G. m% d N9 F( s( A6 z( p( \第二章、赑屃小考: 0 k4 ]0 M* g) g. O7 ~
明·杨基《升庵集·八一卷九五》:“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蚆夏,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镮;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闲,故立于门铺首。” ; W8 b5 i3 E: _2 g
其中,赑屃又叫“霸下”,这哥们形似龟,好负重。一冲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
' K5 ~$ h" {6 m/ u1 Z 关于龙生九子的传说久已,龙首先是中国人臆造出来的宠物,随后把这种宠物和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动物进行结合,就造出了更多的神兽来。由龙龙和龟龟一起拼成的赑屃也是如此。不过为了简单,赑屃还是逃不过他的俗称,“赑屃!” 0 Y# u8 x! @1 H! c6 z8 m
通过这么多年的寻找,发现赑屃的造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目前,小侯我见过的最早的赑屃是南朝石刻中的赑屃,这种赑屃最可爱的是有突出的大眼睛,而背上像赑屃一样没有花纹,脖子很长,碑座位于身子的前方而不是正中间,脚丫子也是赑屃爪儿,完全一副海龟的样子。(图1) 1 c" m! |7 V; C6 X5 X
而到了唐代,赑屃的风格开始大肆发展。唐代的石碑大都十分巨大,自然赑屃的个头就也得变大了。在位于正定的开元寺中,有着一座巨大的赑屃,仍旧是以模拟王八的形象而雕刻的。其中标志性的就是像甲鱼一样的两个大鼻孔,以及扁平尖短的脑袋,此时赑屃的脖子已经变粗,整个体态也趋于圆润丰满,时时展现着唐代的审美风格。
" `' L! r3 u i$ V! M% f) x/ ^( Y, S ) _" u/ i# L/ O# j
第N章:几条论点:
6 n4 O: O$ ~& V+ I. t v' X% }* B1 h一、论碑是不可再生资源: 1 J+ k) E( ~# e
二、论碑的不可移动性: 5 G+ O7 ]& \" M- Z; I9 Q
& i% W! t, x, w$ x3 c+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