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O6 p* C: i6 M 
" r0 c+ |% u7 M图为1912年之崇文门城楼南面 6 ?' \' N& [9 ~' G Y
 . p) c, p9 u% i' D8 z& ]$ E- ]
图为1952年从西南方拍摄的崇文门城楼,火车从门前呼啸而过。 . n6 m" D, c& p" G9 I
崇文门位于北京内南垣东侧,距正阳门约三里,老崇文门是内外城通衢的孔道之一。其城楼面阔5间,通宽39.1米深,通进深24.3米;楼连台高35.2米;重楼重檐,歇山式灰筒绿琉璃瓦剪边。 - r: G6 g8 ]$ ]. v* [. `7 d. |. c
 : p6 z n; ~5 m* [6 M
图为1968年拍摄的崇文门城楼,其场面是工人们正准备拆掉这座存在了500年的城楼。
0 h4 u7 S8 _7 K+ g: w3 g5 Q在清朝,崇文门外多糟坊,过往一路飘酒香,故有“酒门”的俚称。但当年,不管是富商巨贾还是贩夫走卒,对崇文门之所以熟悉却不在酒,只因这是进京商货的大税关,一年净敛白银数十万两,崇文门的税官,遂成为户部诸税官中有名的“肥缺”,该税关1930年才撤销,前后存在四百余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曾经在崇文门城楼上驻军。 " \3 I% u5 {+ C* {" ^6 w+ t
 0 Z5 _- _* o0 d& X L
图为民国初期时的崇文门城楼北侧面照片 " \6 Z7 \4 z& L& l) W( P8 q# K5 h
现在上岁数的老北京都知道,崇文门还有个俗名,叫“哈德门”,这个俗名是怎么来的呢?据记载,因元代哈达王府建在崇文门内,故崇文门俗称“哈达门”,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哈达”与“哈德”谐音,天长日久,口口相传,哈达门便被演绎成“哈德门”、“哈大门”、“海岱门”等,著名的“哈德门”香烟之名由此而生。中国地名委员会、国家教委、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专家学者编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也肯定了这种说法,认为“崇文门……因元代哈达五府在门内,又名哈达门、哈德门”。 % b3 Y5 m2 j$ }3 d/ O: `( W. l: w) a+ G

3 Y7 Q$ s+ C7 x% G$ W1 ~图为1900年时的崇文门城楼西侧面。城楼上下是英军还有英属殖民地的印度兵。 ( t2 p) |2 v) T* a" {0 T2 _
据统计,崇文区境内历史上有会馆一百五十余处,主要有同乡会馆和商业会馆之分,其会馆众多的原因也大致有三:首先是崇文门地区离贡院较近,交通方便,各地来京应试的举子众多,在该地域建同乡会馆,可方便应试举子科考。会馆成为举子们的食宿和攻读之地。其次,清朝时候,政府特定不得在内城兴建会馆,故明代会馆遂废而迁外城,会馆在今崇文、宣武兴起,而成为京城会馆最集中之地。第三,崇文门税关自明成化二十一年颁布“京师皆有课税,而统一崇文一司”以来,成为京城第一税关。各地商人也纷纷在辖区内建起商业会馆,以求就近候货完税。因此崇文门外一带会馆云集。
1 |3 R4 J" N+ m" M; J # c* b# B( T1 ^1 o
图为民国期间,人们由崇文门出城的情景。
4 _0 T' Z0 J, e! g( m$ c/ d! T6 w( b值得一提的是,崇文门外磁器口东北角有一处旧得不堪的老四合院,院号排名是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落南北进深约有60米,东西宽大致25米,不大的院子住着20余户人家。这座院子是文学大师曹雪芹先生惟一有案可查的在京故居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