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最后一次拍记落在了宣武区正处在“拆”中的“棉花片”。此片包括:梁家园东胡同,梁家园北胡同,棉花八条,棉花上七条,棉花下七条,棉花上六条,棉花下六条,棉花五条及四川营胡同,魏染胡同,山西街等。
0 d1 t# P# ?3 B2 ~
9 A4 F y5 f9 ^. k7 `: M* z"棉花"之所以称"片",因为它不是由一条胡同组成,是个胡同群,位于西草厂南侧,四周紧临琉璃厂、椿树、菜市口、广安大街等地。之所以叫"棉花",还有一番来历,与明末的一位女将秦良玉有关。崇祯三年,清兵入关,北京再次告警。崇祯急诏天下兵马"勤王"。 秦良玉从四川日夜兼程北上,马未解鞍,立即与清兵激战,先后会同友军收复滦州、遵化等地,再次解除了北京之危。因为秦良玉是四川人,她入京后的驻军地至今还叫"四川营",附近就是如今的"棉花"胡同群。原来因为秦良玉的部队不属于明代国家常备军,国家不负责兵饷,只能靠纺棉织布自筹军衣,也有可能就地出售充做饷银。因此她在驻扎期间,曾令部下与女眷纺棉织布,故而附近的一些胡同就被后人称之为"棉花胡同"。 棉花胡同分头条、上二、下二、、下三、上四、下四、五条、上六条、下六条、上七、下七条、八条、九条共十三条胡同,相对排列,完全是兵营营房格式。有人猜测,秦良玉的子弟兵连家眷估计住满十三条胡同,约近上万人,"纺声"轰鸣,如果再形成市场,当时一定非常热闹。清代有人在《四川营吊秦良玉驻兵遗址》一诗中写到:"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钲声杂纺声",可见当时景象。
- B P0 y$ A- k* u" G 6 m, t ]" f3 W: R6 h, [: Q, C
如今的“棉花片”看到的是老房墙上满眼的"拆"字,有的正在拆除,有的只剩下残墙断壁。有的已夷为平地,留下的只是一片令人心碎的废墟。
3 W9 D1 I3 ^5 j5 c+ T& A' {
2 d, ~3 o- T7 C7 F此组发片六十余幅,部分宽幅图片是用 LEICA D-LUX3拍摄,此款机价格不菲但效果不甚理想。 5 Z% _0 j" K: l9 y5 Q B4 r) _3 B
■081227宣武“棉花片”拍记
■081227宣武“棉花片”拍记
■081227宣武“棉花片”拍记
■081227宣武“棉花片”拍记
■081227宣武“棉花片”拍记
■081227宣武“棉花片”拍记
■081227宣武“棉花片”拍记
■081227宣武“棉花片”拍记
■081227宣武“棉花片”拍记
■081227宣武“棉花片”拍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