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是康熙的第四子,爱新觉罗氏,名胤禛。 $ L' `8 ]' z* m4 n! e: K. E# z
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其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
: |1 [6 ^1 g: l康熙三十七年胤禛封多罗贝勒,时年二十岁。 4 a+ B1 h) C/ P; q) G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禛晋封为和硕雍亲王,时年三十一岁。 / i1 H/ {) _3 ^# P T8 y1 h( s0 N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崩于畅春园。
" b/ `8 [5 `+ h/ N ^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即皇帝位,时年45岁。 " j1 R" W& b$ _
第二年改元,年号雍正。 J- s/ ~8 ^% X- f* i/ @: {5 `0 v
胤禛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崩于圆明园,卒年58岁。 ! @9 X4 ~# {& @& q! d- @
世宗于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初二葬泰陵。 2 L7 Z4 O& H" g' P
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寝应该建在遵化县清东陵界内,与其父亲康熙为伴。 + `2 v- v, \# `& p, i0 g
因此,他曾经把东陵九风朝阳山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但雍正并没有在那里建陵,而在易州另辟陵区。
L( {5 b8 p* H* ?% j" S# k对此事后人众说纷云,一说雍正改诏篡位,葬于康熙景陵旁心虚不安;二说世宗(庙号)好大喜功,杀戮成性,居功自傲,另辟陵区为突出自己。 ! j) ?& |2 {6 X
这种说法和史实是不相吻合的。
$ E: {: u5 P2 H ?" K1 b' V 但他为什么要迁陵呢? , s. v/ q* f% R. f$ U) ?! B% Z2 }+ Z
据《工科史书》记载:
2 b, t" T! q/ Y4 T, V- n: C为了废掉九风朝阳山陵址,他曾传谕:“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肤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所以,派怡贤亲王允样和两江总督高其悼另选陵址,到易州太平峪,认为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淘为上吉之壤。”雍正阅览奏折后传谕:“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且与古帝制典礼有无末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 大学士和九卿查阅史料,列举禹、汉、唐等朝帝王远离祖先另辟陵区的事实后上奏:“今太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易州及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迎,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遥远。”据此,雍正决定在易州太平峪建陵。 : |. L! q# h& p3 }7 K C
陵寝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营建。
* `* e- k" n- ^- u- f. d历经八年后 于1737年竣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 ( W2 ?1 M; C5 B4 i
在封建社会,对泰陵的美好解释是“循理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
3 F' T; _/ t9 H4 ~雍正对康熙后期更治废弛,贪污横行的弊端十分憎恶。
% T# v/ a7 R$ b; D" Z, s他继位后,严明法纪,严惩贪污,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生产力,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为乾隆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j! F. y4 d# G所以他的陵寝用泰字命名是恰当的。
/ ^' f) K5 k. Z) ?$ Y- |0 j) a 纵观雍正的一生,他是我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
/ L2 ?- j" H( i# h7 o8 f3 C
避“运”游(81)——永宁山下(八)
& o9 B7 h8 F/ L# C! N
为颂扬地的功劳,于乾隆二年六月在大红门北面建筑了一座圣德神功牌楼。 " I$ s4 E# J0 v/ Y$ C1 r/ P( U
圣德神功碑楼又称大碑楼,是泰陵神道上的主要建筑。
6 m/ T6 {4 }6 A- z3 X6 i大碑楼内中矗立记述大行皇帝一生功德业绩,歌功颂德的石碑。
. F) x6 T s7 w9 k) R" o1 c泰陵圣德神功碑碑文近五千字,是乾隆皇帝于乾隆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亲笔撰写的。
8 Y$ s5 @* ^3 @+ ^% ~, U- q
避“运”游(81)——永宁山下(八)
* h5 S; H, p! A8 k$ B( E: }3 h* s
6 `5 a* s0 z% |
碑楼坐落在94米×94米的广场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约12米的华表相衬,显得碑楼庄严、肃穆、雄伟、壮观。
避“运”游(81)——永宁山下(八)
$ ?4 ?3 H& R* ~. S碑楼高26.05米,四面辟门,重檐九脊黄琉璃瓦歇山顶。 ! e; ^$ F, w6 M& Q- @6 b; j
碑楼内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寿山福海和鱼鳖虾蟹。
7 I* a4 z J/ F2 d6 z; n
避“运”游(81)——永宁山下(八)
避“运”游(81)——永宁山下(八)
/ [3 N0 s3 a/ D: c$ W& y$ C( `2 X石基上卧巨型石雕赑屃一对,各驮石碑一通。 ( `; [9 e3 @" I( \
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
' o* M( Y2 b1 c待续。
" V" C4 ` }! a% h. G N1 s7 N+ F)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