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51|回复: 2

[原创]妙峰古道审美谈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0-30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 j3 ^; D$ _$ \0 b3 b$ F$ n$ l4 z

纵览妙峰山古香道的历史,起源于明初,衰落于抗战时期,兴盛在清末民初。历史走到今天,不但以向碧霞元君进香为主体的,包括走会、郊游等庙会活动衰落了,而且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今日游览妙峰山古香道,所有美的感受,当然是带有现代韵味的美。而将古香道之美放到清末民初的历史条件下审视,你会得到更丰富的收获和感悟。

* o! N/ E" J) B& m5 \2 i! Y

资料记载:古香道“道宽七尺,砌成层蹬”。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0.32米左右,七尺的道宽约为现在的两米二。为什么修成这个宽度?这是由当时运送香客上山的主要工具——轿子行进时所需的空间决定的。轿子也叫肩舆。当时上山,除了步行,多是乘轿子上。那时的轿子归轿房管理,北安河有好几个大轿房。专送香客上下山的轿子,大多是两根长杆上架一把椅子的“四人抬”。轿子的宽度,大约一米左右,长度三米多。两米二的路宽,正是一个轿子能顺利行进;上下两个轿子相会,可以正常错过的宽度。也就是说,这是当时双向单“轿道”的标准道路。当然,实地考察,全路也不全是七尺。根据不同路段的山势,有的地方稍宽,有的地方稍窄,大多数的地方是窄的。这就是说,轿子行进在窄的地方时,还要注意按“轻轿让重轿”、“下山让上山”等原则,与对面行来的轿子避让。那时候,轿行也是有“交通规则”的呀!

, Z1 C2 ^$ a2 Y! c \

仔细考察各处茶棚外的场所,除了有供轿子停驻的场地外,在路旁或场子边上还修建一些50至60公分左右高的小平台。这也是与当时的运载工具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运输茶棚、庙宇等地点所需的物品,受香客的雇佣运送行李、物品,加上要把涧沟等地的山货外运等需求,当时还有一些用背负式方法运送货物的“脚力”人群。这些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梯架子”。“梯架子”是用两根竖柱、三根横梁为骨架,在二、三栋梁上加上两根肋条,缀上两根背带做成的架子。使用的时候,将所需运输的货物用大绳栓在上边,大约有一米多高。用“梯架子”背东西,这些物品可贴身活动、负重行进全身都能使上劲。背“梯架子”者还要拿个柱棍,这柱棍也是一米左右,上边有个小叉。行路的时候,这柱棍是当拐杖用的,如果想在上山途中简单地休息一下,把柱棍支在后背架子的下横梁上,加上两脚作为一个平面,可以歇一下肩。如果要大歇,比如喝水、吃干粮什么的。就要把架子放到地上了。而要再走时,从地上用“旱地拔葱”的方式背起物品很困难。一般来讲,人们要找一个比两腿的高度略低的平台,放上“梯架子”休息。因此,在修建茶棚的同时,人们就在门前的场地上修建了这些半米多高的小平台。当然,这些小平台也给用背筐、背篓运输的人提供了方便。在金仙庵、响墙子等茶棚外,至今还留着供运输人放“梯架子”、背篓等负载的小平台遗迹。早先人们管金仙庵庙前的小广场叫“泊岸”,这个“泊岸”的东侧就是一大溜供背“梯架子”人休息的小平台。

: a+ y( m2 _0 o$ }, a" A; Z% I

当时跑这条道运输,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用大牲口驮。主是涧沟村的人采取这种方法。清末民初的时候,还没有从门头沟三家店到涧沟的那条可走马车的大道。当然也不可能走汽车了。涧沟那个地方,处在海拔1200米左右,它附近的山坡正适合生长两种有很高药用和其它实用价值的植物。一种是玫瑰花,另一种是中药黄芩,也叫山茶。当时好多村民都指着种植和采运这两种植物作为生活来源。每年把这些东西运出来,或者从山外采购生活用品,都是靠大牲口运送的。当时涧沟村有很多搞货物运输的“骡马帮”。涧沟的“骡马帮”,一般只由驴和骡子组成,而没有马。为什么没有马?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高头大马的爬山能力,在这儿还不如小毛驴呢!涧沟人通过到北安河这条道,去京城的运输历史,已经挺长的了。其实修好了青石铺的香道,对“骡马帮”的运输并不是好事。因为骡马的蹄子是适合走土路的,走在青石上很容易打滑,特别是秋冬下了霜或下了小雪的时候,基本上没法走。因而与香道并行的还有一条没铺青石的路,当地称为“骡子道”。至今有从山堂儿到玉仙台的古香道边上,我们还可以找到“骡子道”痕迹。那是一条铺着一些碎石的土路。

8 L1 ?; Q5 ~& S) ^ D; q( U" p

从北安河到妙峰山共40里山路,为什么要隔8里设一个茶棚?那也是有讲究的。依照这条路的坡度和道路的难易程度,据常走这条路的人说,走出8里地,正是人体需要补充水分和调整心肺机能的时候。从明初到清末有500多年历史,看来到修建这条路时,就已经把人们总结出的经验值考虑在内了。而且在北安河至金仙庵设的茶棚较多,几乎2至3里就有一个。其后逐渐加大距离。过了玉仙台,就8里地建一个茶棚了。这种设计,可使香客们在体力上慢慢适应,渐入佳境。

2 v) n+ `! }7 ]

在玉仙台茶棚和瓜打石之间,有段香道叫“三瞪眼”。是因为这段路是三个“胳膊肘儿”式的死弯,又加上每个弯拐弯时的坡度都较大。要抬着三米多长的轿子走过,轿夫必须前后配合默契,使出浑身技巧:在高处要蹲着走,在低处要举着走,在转弯处要注意不能让客人蹭到弯角处的大石头上。连过三次,对轿夫是个考验,客人也要跟着担惊受怕,所以被称为“三瞪眼”。这地方一般也是有钱的香客给轿夫加额外赏钱的地方。

* e4 R, i4 B+ O+ M0 y

为能多得一点赏钱,轿夫有时还会搞一些“恶作剧”。比如走到平三里那个地方,一边是悬崖,一边是万丈深渊。轿夫们会故意走在深渊的边上,而且把轿子颠起来。这样一来,有的客人就会被弄得魂飞胆破,被迫加赏钱。对这种做法,用过去的说法是“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用现代的说法可能是,“缺乏职业道德”。就看你怎么认识了。这条道上,留下了许多故事。

: n7 w1 D; x- i- R

美是什么?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把妙峰古道放到清末民初的生活条件下,能够更多地发现这条古香道的美。现代的美学家说,美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审美对象的统一。我们多了解一些100年前的北京历史,能够更多发现妙峰山古香道的审美价值。


1 p% ?- w+ {. {8 M1 w/ T, s3 \9 k

2008年7月16日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0-30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不错.
发表于 2009-8-27 14: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03:04 , Processed in 1.11023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