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R4 g" C4 |
前门大街的清真老字号fficeffice" /> + |* W' N; n6 C2 M1 h3 ?/ J4 I
清朝定都北京之初,在内城“分列八旗,拱卫皇居”,将除满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一律驱赶至外城,并严令内城不准设戏院。这促使前门一带商铺、饭馆、戏院乃至妓院迅速发展起来。到康熙、乾隆年间,这里已是店铺如林,一片繁荣。清《都门杂咏》 记述“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善于经商的回回民族,从中寻觅到商机,一些清真老字号应运而生。“月盛斋”’和“一条龙羊肉馆”是其代表。 乾隆四十年(1775 年),家居牛街的回民马庆瑞,在前门户部街路东开设了专卖酱羊肉的“月盛斋”,寓意“斋月开业,月月兴盛”。《旧都文物略》 记载:“月盛斋以售酱羊肉出名,能装匣远赍,经月而味不变。铺在户部街,左右皆官署崇楼碍目,此斋竟独立于中,巍然不移。”月盛斋酱羊肉的名声,也传进了皇宫。清光绪十二年(1886 年),还特发给月盛斋进宫的“腰牌”,送酱羊肉进宫“御用”,出入宫门不受盘查。 & h1 @+ N n$ M" T5 U3 H7 ?
马家几代人为保持月盛斋酱羊肉的独家特色,不断钻研,从“太医院”求得秘方.在配料中加人丁香、砂仁、桂皮等滋补中药材料,使酱羊肉不仅更加味美香醇,且有滋补功效,声名传至东南亚和阿拉伯各国。1950 年,因扩建天安门广场,户部街被拆,月盛斋迁至前门大街3 号五牌楼下的现址。 % A2 E3 A! Y7 r
乾隆五十年(1785 年)秋天,一个从山东禹城县韩家寨到北京学徒的回族韩姓青年,在前门大街路西,开设了一家清真小饭铺,起字号叫“南恒顺”,卖烧饼、羊杂碎等小吃。南恒顺地处商业中心,周围是广和楼、庆乐园、中和园、三庆园等戏院,西临花街柳巷“八大胡同”,买卖甚是红火。到清末已成为前门大街数一数二的清真饭馆。 4 f1 @+ i& _" i, v" b7 ^
光绪年间的一天晚上,饭馆进来主仆二人,要了几样菜肴小吃,很有兴致地吃了起来。可吃完一结账,二人都没带钱。掌柜的见二人不像等闲之辈,忙说:二位爷光临小店,是小店的造化,今几个算我请客啦!欢迎您常来… … 第二夭,有人加倍送来了饭钱。原来昨天吃饭的是微服出宫的光绪和太监。皇帝被尊为真龙天子,“南恒顺”来了“一条龙”,顿时轰动京城内外,到南恒顺吃饭的人,天天挤不动。掌柜的把光绪皇帝坐过的椅子,用红绸子围了起来,供顾客参观瞻仰。‘’南恒顺”也没人叫了,都叫“一条龙”。民国初年,南恒顺正式改了字号,挂出“一条龙羊肉馆”牌匾。 1900 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放火烧毁了前门地区数千家店铺。经过数十年的重整旗鼓,一些老字号又艰难地复活了。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门地区的清真老字号已多达数百家.计有“一条龙”、“馅饼周”、“恩元居”、“又一村”、“西域楼”等饭庄,以及“月盛斋”、“祥聚公糕点铺”、“永盛号果店”等商铺。连接廊房头条、二条和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就是清代以来形成的回族风味小吃一条街。在门框胡同的老字号有“馥顺斋刘家老铺酱牛肉”、“德兴斋烧羊肉”、“爆肚冯”、“年糕王”、“豌豆黄宛”、“奶酪魏”、“包子杨”、“豆腐脑白”和“羊头马”等20 多家,经营的四季清真小吃多达200余种。在大栅栏西口有著名的清真四大饭庄“元兴堂”、“同和轩”、“同益轩”和“两益轩”。这些老字号几乎都有一段传奇经历。例如,清《燕京小食品杂咏》 称赞专卖“白水羊头肉”的“羊头马”: “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盐花撒得如雪飞,薄薄切片与纸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羊头马传人马玉昆,在廊房二条一家酒铺门前卖羊头肉,手持牛耳刀,刀飞肉落,片片薄如纸,撒上自制椒盐,放在碧绿的荷叶上,色、香、味俱全。每天等着吃这口儿的人,早早就排起了队,还有专门来看他片肉的人,围成一圈儿,叫好声不断.竟成了前门一景。 1 V/ `& }; X& G#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