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吃大嚼之三》 四月初四日,宫眷内臣(太监宫女)换穿纱衣,皇帝钦赐京官扇子。牡丹花开过,就要设酒席观赏芍药。 四月初八日,吃“不落夹”,用苇叶包糯米,长三四寸,宽一寸,味道和粽子差不多。 四月品尝樱桃,樱桃是北京最早成熟上市的水果。 四月还要吃笋鸡,白煮猪肉,说是“冬不白煮夏不熬”。 肥肉和姜蒜剁成豆粒大小,拌入米饭,用莴笋叶子卷者吃,叫作“包儿饭”。(斋主插话,北京人炒莴笋,一般不要叶子,试试“包儿饭”倒是不错,不过没人拌肥肉,拌些香肠丁、蘑菇丁还可以)。 四月是进香月,都去西山、香山、碧云寺、西直门外高梁桥、涿州娘娘、马驹桥娘娘、西顶娘娘那里去进香。四月二十八日去药王庙进香。吃的是白酒、冰水酪。 用未成熟的青色麦粒,在碾子上碾成扁片,叫作“碾转”,是一年里最先吃到的粮食。 五月初一日到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的蟒衣,门两旁安放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画着天师、仙子、仙女执剑降服五毒故事。 五月初五日午时,饮雄黄、朱砂、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的过水面。赏石榴花,佩戴艾叶,画治病符。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嘉靖年间到过北京,(好像齐白石说过“愿做青藤门下走狗”,青藤就是徐渭)。他有一首咏北京石榴花的诗篇: 《燕京五月歌》 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 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 您瞧瞧,石榴裙是由这里来的。至今,石榴还是北京人家常见的花木。又有花,又有果,又能多子,吉利。石榴以前又叫“海榴”,这个“海”字,相当于“洋葱”的“洋”字,海洋嘛,海外传来的。听说是波斯那边传来的。四川将辣椒称为“海椒”,也是这个意思。海椒原产海外的美洲,世界上最不怕辣的地方不是四川、湖南,而是美洲的墨西哥,那里的冰淇淋都有辣味的。 这一天皇帝去西苑(北海中海南海),斗龙舟、划船,去万岁山(清代改称景山)插柳,看御马监勇士表演马术(御马监在今景山东街的沙滩后街)。天启皇帝曾在西苑三海划船落水,受凉受惊一病不起,作到头了。当时淹死的两个小太监,封为河神,供在西苑的河神庙里。 夏至时节,头戴蓖麻叶,吃长命菜,即马齿苋。
六月初六日,皇史宬、古今通集库、銮驾库都要晾晒东西。吃过水面,嚼“银苗菜”,就是嫩的藕芽。 数伏那天造麴,用白面、绿豆加料和成,晾晒麴坯。 立秋那天,头戴楸树叶,吃莲蓬、藕。晒伏姜,赏茉莉、栀子、兰芙蓉等花。 天启皇帝喜欢鲜莲子汤,爱吃盐炒西瓜籽。现在卖黑瓜子的贩子可以起个商标叫“天启牌”宫廷秘制瓜子。不是连“牛二”二锅头都成了宫廷御酒了吗?王刚老师整天在电视里穿着龙袍喝“牛二”。黑瓜子和宫廷的私交远远胜过“牛二”呀。
七月初七日是七夕节,宫眷穿鹊桥补子,宫里设乞巧山子(明代假山叫作山子,比如北海琼华岛的山头,覆盖着金朝从北宋故都开封运来的太湖石,明代称为“大山子”,就是大假山。国人造假成癖)。兵仗局伺候乞巧针(针也算兵器?)。“乞巧”就是在月光下比赛穿针引线的速度。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甜食房制作供佛的菠萝蜜,西苑做法事,放河灯。北京各庙办盂兰盆会,有水的地方放河灯。 七月吃鲥鱼,赏桂花,斗蛐蛐,一只好的蛐蛐价值十余两银子。现在的鲥鱼比恐龙都稀罕,听说在上海,一条鲥鱼成千上万元。
八月,宫里赏秋海棠、玉簪花。八月初一日起,市上开始卖月饼(现在五月卖完粽子就直接吆喝月饼,还有陈年老馅的),人们互送月饼、西瓜、藕。西苑开始“踩藕”,脚在淤泥里踩,踩到就挖藕,踩不到就挖不成。(斋主插话:小时候看见人们在后海踩蛤蜊,也是先踩后摸,那个蛤蜊足有半尺多长,够炒一盘的)。十五日晚,家家上供月饼、瓜果,月亮升起,焚香拜月,然后开始大吃大喝,直到半夜。如果剩下月饼,收藏在干燥风凉之处,除夕夜全家吃,叫“团圆饼”。 中秋蟹肥,宫眷内臣吃蟹,洗净蒸熟,五六人成群共食,还要“嘻嘻笑笑”。揭开螃蟹盖,用长指甲剔肉(恶心啊),蘸醋蒜以佐酒。能够剔肉之后留下胸骨八个格子完整如同蝴蝶状的,称为巧手。食毕,饮苏叶汤,用苏叶洗手。 明代太监多喜好花木,在庭院摆设多盆,还有金鱼缸,缸里有许多小盆的水草。八月收获红白软籽大石榴,大玛瑙葡萄,将成串的葡萄悬挂在大缸里,缸底少许水,封口,可以保鲜到次年正月。您瞧瞧,老北京所谓“天棚、鱼缸、石榴树”,明代都已经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