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主教和教堂 天主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西方文化在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传教士起了重要作用。元朝时,天主教传人北京。传教士来到北京后,也把西方雄伟辉煌、精美绝伦的教堂建筑艺术带了进来。公元1293 年,意大利人任元大都天主教大主教,并于公元1306年建立了教堂。此后,一座座西式的天主教教堂在东方文明古城的四合院群落中安家落户,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教堂文化。到1948年底,北京天主教教堂尚有65座。至今城内有8座,城外有9座,共17座。这些教堂不仅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和信众生活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方。 北京的这些天主教堂建筑形式大多与西方教堂相似,以罗马式、哥特式为主,只是朝向按照中国坐北朝南的习惯。天主教信奉圣母玛丽亚。教堂外都有为她修建“圣母亭”或“圣母山”,庄严又和谐。总的来看,天主教堂建筑在北京众多的建筑形式中独树一帜,不但使教友们感到自豪,也为市民和游客称颂。 北京的天生教堂主要有: 南堂。又称宣武门教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 05年)在宣武门内建立,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南堂有三层院子。第一进院以圣母山为主,东院为教堂,西院为住房、此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等。教堂内三个雄伟而不失细腻的拱门将入口装点得很有特点。 东堂。又名八面槽教堂,建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原是顺治皇帝赐给两位外国神父的宅院.后来经过多次改建和扩建而成。 北堂。又称西什库教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原在中南海紫光阁西侧的蚕池口(称老北堂)。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 年)因修中南海,由国库出资迁到西什库重建。北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有四个高高的尖塔,左右各有一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石碑、主入口两侧圣者雕像是北京其他教堂中没有的。 西堂。又称西直门教堂,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 年),由意大利传教士、音乐家百特里尼主持修建。西堂有精美的科林斯柱子和哥特式尖拱券,将西堂衬托得既高大雄伟又不失秀丽。 此外还有南岗子天主教堂。它建于清宣统二年(公无1910年),由东交民巷天主教法国神甫柯来孟,弥厄尔教堂仁爱会法国修女依搦斯和若瑟会修女夏大姑等共同筹建。公元1923年,仁爱会修女又集资两万银元,对教常进行了扩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