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已知调查材料,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具有确切年代的只有山西省五台县里两座唐代木构大殿,一座是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的南禅寺大殿,这是最早的一座;另一座是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这两座大殿于1961年同时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禅寺大殿位于县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庄,寺的规模不大,山门仅内有东西配殿和大殿,另有东跨院,建有僧房数间。除大殿外皆为明清时期建筑物。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灰瓦歇山顶。正面设板门和直棂窗,其他三面为檐墙。殿内无柱,梁架用通长的四椽袱,平梁底皮有唐代建中三年重修的墨书题记。四椽袱底皮有宋元祐元年重修的墨书题记。整体梁架结构简练,斗栱为五铺作双抄,不用补间铺作。殿内砌有精美砖雕的大佛台,台上泥塑佛像17座,正中为释迦牟尼,西侧分别为佛弟子、菩萨、天王、童子等。这一组塑像都是与建筑物同时的作品,是与大殿木构架具有同等价值的艺术杰作。 这座大殿由于年久失修,檐头椽子被锯短,门窗被拆改,于1974~1976年进行落架大修,在修缮过程中发生了两件奇特的现象。 第一,殿内两根最大的木构件即四椽袱,早已劈裂弯垂,梁长990厘米,东西两根四椽袱分别弯垂9~8厘米,施工中将屋顶的瓦件、泥背等卸除后,西边的四椽袱自动弹回5厘米,拆卸后经过反转压平,这根大梁已完全恢复平直。东边的经反转压平仍留有5厘米的弯垂。此种现象充分说明木构件弹性大的优点,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的木构件,仍然保持有如此好的弹性,这是令人惊奇的。 第二,按一般情况考察,唐代木构建筑梁架的最上部,都是用两根大叉手和平梁组成一个三角形的人字架。顶部承托脊檩。南禅寺大殿在修缮前,在梁架上部三角形、人字架中立有一根短柱,原来曾认为在唐代可能有此做法,施工中当卸除瓦件、灰背后,这根短柱自动脱落,两根大叉手相交的榫卯相当牢固。此事充分说明,唐代木构建筑梁架中,在顶部使用三角形人字架已成定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