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21|回复: 3

本市抢险修竣四座明陵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7-11 1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市抢险修竣四座明陵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8-07-11 14:55     

 
 
  ▲修缮前的康陵祾恩门。
▲修缮后的康陵三座门。摄影/记者 吴 镝

  历时6年之久,耗资7000多万元,明十三陵四座未开放陵寝——德陵、康陵、庆陵、泰陵的抢险修缮工程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告竣。

  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和昌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明十三陵经历了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这次抢修,使得原本不同程度残破的陵寝主体建筑得到修复,皇家陵寝的庄肃气氛也得以重现。

  同样是这次抢修,也为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新课题——

  生长在古建上的古树是保还是锯?复建古建如何处理不同时期的历史遗迹?斥巨资修缮的帝王陵寝应当对外开放还是封闭管理……

  四残陵主体建筑修旧如旧

  7月初,记者来到不久前刚刚结束修缮的泰陵。这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的陵寝,距今约300年的历史。

  覆盖在陵墙上的黄色琉璃瓦已经尽数补齐,光洁的新瓦与斑驳的旧瓦交错着,在阳光下折射出金色的光泽。经过挑顶翻修的四座陵寝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四壁朱红,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尽显肃穆。

  两柱门、石五供、明楼、宝城、琉璃照壁……记者看到,以三座门为界限,陵园后半部分的主体建筑基本上都保存完好,前半部分的祾恩门、祾恩殿,却只剩下台基座和几面断壁残垣矗立在杂草丛里,看起来极具沧桑之感。

  “和20多年前全面复建昭陵不同,我们这次抢险修缮主要是对现有的主体建筑进行修复和加固;其它的附属建筑,尽可能地做遗址保护,如果没有了,也不会再原样复建了。”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主任杜高潮介绍说。

  作为对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组织的一个承诺,同时也是实践“人文奥运”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2年3月起,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开始对长陵、昭陵、定陵以外的10个未开放陵寝进行保护性修缮。截至目前,已先后抢修四座陵寝,总耗费资金7000多万元。修缮资金绝大部分由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自筹。

  “对这四个陵的修缮基本上都是按照明代规制进行的。”全程参与四座陵寝抢险修缮的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文物科科长高小华告诉记者。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过程中,陵寝原有的构件,不管是木制的,还是琉璃的,甚至只是半块楼砖,只要还能用,就一律编号,在原部位继续使用。对于新增构件,其用料和制作工艺也尽量贴近明朝。根据史料记载,修建十三陵所用的青白石基本上出自房山大石窝,此次修陵所使用的青白石,也全部取材于大石窝。修建十三陵时使用的都是50来斤重的大型城砖,质地细致而坚实,每块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隙”。按照这一要求,设计单位对现有的老城砖进行了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制订出了修陵城砖的烧制标准。至于木材,由于十三陵修陵时普遍使用的楠木今天已经非常稀少,因此修缮工程中,主要采用质地坚韧、耐腐蚀的黄花松木、红松木来替代。

  高小华说,事关国家国宝级古建的风貌保护,四陵寝修缮从最开始的方案制订到最后施工,各有关方面无不慎之又慎:设计由文物部门认定的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施工由文物部门认定的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古建工程公司施工;监理由文物部门认定的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监理单位监理。文保专家还对修缮过程进行全程追踪。

  经过前后六年的修缮,四座陵寝的宝城、明楼、陵墙、三座门和琉璃照壁等主体建筑基本得到修复。

  祾恩门复建保存清代修痕

  十三陵是明陵,抢修应该按照明代规制进行,但此次复建的德陵祾恩门和康陵祾恩门却沿袭清代规制,这是为什么?

  明朝陵寝为何要按照清朝规制修缮?据高小华介绍,历史上清朝为笼络汉族士族,曾多次对明十三陵进行修缮,其中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间那次修缮力度最大。但那次大修,并未完全遵循明朝原制,不少陵寝的祾恩殿和祾恩门都被拆大改小,缩小了尺寸。

  德陵祾恩门按照明朝时的规制,台基面宽20.1米,进深11米,高1.25米,大门是三排柱形式,面阔3间、通阔18.1米,进深2间、通深9米;乾隆年间大修时,原有的祾恩门被拆。

  再建祾恩门的台基架设在原有台基之上。后建台基面宽13.8米,进深8.2米,高0.15米。改建后的大门采取三排柱后出廊的形式,面阔3间,通阔12.6米;进深2间,通深6.2米,总的来看,比改建前的占地面积缩小了近一半。

  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到本世纪初,德陵祾恩门只剩下明清两朝相互叠加的两个台基座和两堵破败的山墙。2002年,对德陵进行抢险修缮时,复建祾恩门被列为修缮项目之一。但复建应当是在清朝的台基座上复建还是在明朝的台基座上复建,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有的专家认为应该按照明朝的规制复建,因为这样更忠实于历史原貌。有的专家认为应当按照清朝的规制复建,同时保留明朝的座基,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毕竟清代改建祾恩门对后人来说也是一段历史。”高小华回忆说。

  专家讨论的最终结果,是保留明代基座,在清代的台基座上复建。2003年对康陵进行抢修时,其祾恩门复建沿袭的也是清代规制。因此,这两座复建后的祾恩门门前都伸出了一个青色方砖铺地、距离地面不到1米高的月台——那就是明朝的原基座,基座上的礓石察(台阶)路还完好保存着。

  那是不是意味着今后其它陵寝复建祾恩门都会沿袭清代规制?“也不尽然。专家会根据每个陵的历史信息保存状况,一个一个地进行论证。或许,今后还有可能找到第三条道路。”高小华说。

  古建、古树,两者兼护?

  修缮过程中,同样引起争论的还有那些生长在古建上的古树。

  在十三陵,这或许算得上是一个奇观:一二百年的古柏、古松扎根在古城墙的罅隙中,或扭曲,或笔直地伸出树干,长出繁茂的枝叶来。根部四周,大块的城砖却被块块拱起,有的已经被树根挤得七零八落。

  “它们就像扎在城墙里的刺,可拔又拔不得。”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主任杜高潮颇为无奈地说。

  这些树明明对城墙危害极大,为何拔不得?这或许能从树干上挂着的古树保护标志牌上找到答案——这些或红或绿的标志牌由林业部门悬挂,其中红牌代表一级古树,树龄在300年以上。绿牌代表二级古树,树龄在100年到300年之间。它们统一被称为“活的文物”。

  2002年,德陵大修。就宝城城墙上滋生的二三十棵古树如何处理的问题,有关部门曾组织文物、园林、林业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过一次讨论。

  “当时讨论得很激烈,林业专家认为古树是景观,也是文物,坚决不能砍;古建专家认为,古树本来就是古建的次生物,现在对古建安全造成了威胁,就必须伐除。”杜高潮说。

  那次讨论无果而终。事后,北京市林业局(现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就此事向市领导进行了汇报,其结果是保留古树。

  2003年,庆陵大修,同样遭遇到这个问题。两棵撑破城墙的古树到底要不要砍?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按照程序,就此事层层向上级部门申报。但最终砍伐这两棵古树的提议在市长办公会上没有通过。

  “知道申报了也没用,后来修康陵、德陵的时候我们就不申报了。”杜高潮说,现在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修缮时,只能尽量在古建和古树之间找平衡,两方面都护着。

  平衡的办法多种多样。记者看到,有的古树撑起了“铁拐”,有的古树被镶在了重新修砌的宝城城墙里。在康陵,一棵生长在明楼左前侧月台上的油松,被栽在了一个花岗岩砌成的大“花盆”里。这棵油松高十余米,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花盆”高约3米,长约2米,宽约1米。“花盆”一面紧挨着明楼月台,另外三面都有排水孔。

  “这个‘花盆’也是平衡的产物。”杜高潮说,没修康陵之前,这棵从明楼月台砖缝里冒出来的油松,把月台地面生生地拱出了20厘米高,周围的墙体被树根挤压得变了形,城砖脱落极其严重。而油松的根部由于大部分裸露在外面,营养不良,长势也很不好。后来经过林业专家会诊,倚靠月台给它量身订做了这个“花盆”,这才使得原本衰败的古树慢慢得到恢复。

  “可说到底这只是个权宜之计。等过个二三十年,它还会把砖墙挤破,到时候又该怎么办?古树、古建这一对矛盾究竟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还真让人挠头。”杜高潮说。

  本版文字/RJ204

  发现

  德陵竟是“豆腐渣”工程

  此次抢险修缮的四座陵寝,残破程度各有不同。其中,残破最严重的就是德陵。据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文物科科长高小华介绍,在没有修缮之前,德陵的明楼楼顶几乎坍塌了一半,周长六七百米的宝城城墙外墙皮只剩下一小部分,墙上的城垛也大部分倒塌了。后面的宝顶(坟冢)上还裂出了几条缝。

  “除了自然损毁的原因,德陵破损严重跟当时修建时明朝国力衰微有很大关系。”高小华说,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当时,崇祯皇帝刚刚登基,明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财力、人力、物力都十分困难。

  据史料记载,修长陵、永陵、定陵三座陵的时候,明朝各花费白银800万两。可到崇祯皇帝修建德陵的时候,只批了100万两。不料,那时候国库空虚,连100万两也拿不出,只拿出了50万两。最后德陵的实际营建费用是200万两。剩余的150万两白银基本上是通过开纳事例银(即允许百姓向朝廷纳银,然后朝廷根据纳银的数额赐给他们一定的官职,或在科举考核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加派地方财政、预征盐课银、增加榷关税额、搜刮各衙门年例银等方式获得。由于缺乏银两,偷工减料在所难免,工程质量不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链接

  十三陵上次大修

  距今221年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曾于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遣工部大臣对明十三陵进行修葺。这次大修不仅使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破坏的康、昭二陵门楼和定陵的门殿进行修复,而且因年久失修业已倒塌或已破坏待修的其它各陵明楼、门、殿也均得以重建或修葺。不过这次修葺为节省工料,拆大改小,未循原制的情况十分严重,而且只修葺了陵寝中轴线上的建筑,中轴线两翼的建筑除神帛炉因祭祀所需有所缮治外,其余配殿、厨库等建筑均未修葺。

  专家观点

  修缮后陵寝可尝试保护性开放

  此次抢险修竣的四座明陵今后是否也会像长陵、定陵和昭陵一样对社会开放?这个问题,自2002年抢险修缮工程启动以来,社会各界就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开放不利于陵寝保护,实行封闭式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古建原貌;有人认为如果不开放,花费巨资修缮的陵寝那就成了“摆设”,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在文物保护专家李德仲看来,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对修缮后的陵寝实行适度地、保护性开放其实未尝不可。“至少可以向两个群体开放:一个是文物、古建等领域的专家,一个是古迹爱好者。”

  李德仲说,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帝陵建筑的杰出代表,其陵寝建筑的整体性、结构布局、与周围山水的融合、石雕木雕技艺等,无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应当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免费开放,以便于开展学术研究。但也不是说是个专家就能进。陵寝的管理机构要对专家的身份进行甄别。只有出示由国家文物局或北京市文物局开具的介绍信的文物专家才能对这些陵寝建筑进行考察、观摩。

  而对于对文物古迹怀有强烈兴趣爱好的社会公众而言,既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要限制客流量,避免游人过多对古建造成破坏,那就不妨采取高端旅游的模式。也就是通过收取相对较高费用的方式抬高参观游览的门槛。“在我的印象里,敦煌就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它常年开放的几个洞窟门票价格大概是七八十元,可有几个壁画特别珍贵的洞窟1个窟的门票价格就在200元到400元。国外也有类似的做法。我去过的法国新石器时期的一个洞穴、德国某城堡,门票价格都相当高,并且人家不是有钱就能让你进,必须得提前预约。”

  “但收取高费用,就一定要有相应高规格的服务来匹配。”李德仲说,搞高端旅游,开放珍贵、稀缺的优质旅游资源仅仅是一方面。作为景区,如果向游人开放,还必须要有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如洗手间、停车场、简易商亭等。更为重要的是,要向游客提供精彩的导游、解说服务,让参观者有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为此,景区的管理机构应当着手培养一批专家型的解说员。和普通景点、景区的一般导游不同,专家型解说员需要精通英语、法语、日语等多种外语,还要有深厚的文化造诣,谙熟历史、典故,熟悉古建文物知识,讲解既要有知识性、趣味性,还要能引人遐思,让人感觉不虚此行。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7-11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该修了,不过要修久如旧.
发表于 2008-7-12 1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7-12 0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修得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4:06 , Processed in 1.13783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