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源寺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山区建的第一座大型佛寺。位于双湖夹镜之西北的山坡上,因距“涌翠岩”及“瀑源”不远,故寺名“珠源”。珠源寺下有一跨涧石桥,桥两端有牌坊各一座。 过牌坊沿石板御路上山后,迎面是寺的山门,全部采用砖石构件。它不在寺的中轴线上,而在寺院的东南。进山门向西北,就看到了布局规整的整个寺庙,面向正东,因为是依山而建,故而分为几层台地。登台阶而上,为第一层台地,上面建有门殿,三间,题“定慧”,门殿左右各有掖门。门殿后有钟、鼓二楼。其后为第二层台地,建有天王殿,殿后有石坊一座。石坊后为重檐的宗镜阁(铜殿),上檐悬挂“宗镜阁”匾额,下檐是“海藏持轮”匾,抱柱楹联为:“梵天阁涌金光聚,秀水澜迴珠颗圆”。阁之左右有配殿。 宗镜阁是一座方形佛阁,立在白石基坛上,该阁上自屋脊,下至梁柱,全部用青铜铸造,用铜四十一万四千斤(207吨),用工料银六万五千余两。重檐歇山顶,三间四方,斗拱上下檐采用五栖重昂,通高7.55米,面宽4.66米见方,脊装宝塔,檐装吻兽。内供释迦牟尼,并置七珍、八宝、五供等。在梁柱、门窗、匾额,抱柱楹联上面,又都雕刻着飞龙、沧海、白云、花卉等各种立体浮雕图案,制作工艺精湛细腻,比例秀美,结构精巧,全部构件可拆卸。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堪称稀世珍宝。它的制作时间、造价、用铜量都与颐和园的宝云阁相同。 宗镜阁之后为第三层台地,建“大须弥山”殿,方形五间,供奉一切诸佛菩萨,内有匾额“极乐世界”。寺最后是第四层台地,建有两层楼十三间,平面呈“┏┓”形,题额“众香楼”,又名“小西天”,内供三方佛、八大菩萨。楼后有蹬道通往寺的后门。 军阀姜桂题统治承德期间,宗镜阁内佛像、供品不知下落。铜匾及铜抱柱在军阀汤玉麟时期被卸下,运到沈阳故宫。由于年久失修,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时,寺内殿堂已多有倾圮。1944年,占领承德的日寇将铜殿拆毁运走,化为军火。只有铜匾及铜抱柱因早年运走,得以留存,1976年由沈阳运回避暑山庄。 寺中其他殿宇在其后又遭国民党军队拆毁。后仅存山门和钟楼的大铜钟。 1982年,对珠源寺遗址进行了清理及恢复。但许多原来的石条并未归位使用,“定慧门”的石拱券门构件仍散落在第一层台地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