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通州,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具有“三教合一”的历史、文化奇观,那里是和谐社会的反映,是宗教文化与传统文化、运河文化的集中表现。本人特向各位朋友隆重推荐,很值得一看的 。
通州“三教庙”简介 在通州旧城北部区域大成街北侧(原为北京花丝镶嵌厂址,现位于通州大成街1号院——司空小区北侧),儒教的文庙(亦称学宫)与佛教的佑胜教寺(亦俗称塔庵)、道教的紫清宫(亦俗称红孩儿庙)这三座独立存在的庙宇,近距离成“品”字形布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围墙之侧,在佑胜教寺西侧,耸立着燃灯佛舍利塔,因而形成了“三庙一塔”的古建筑群,座落在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共同成为北京人文奥运六大景区之一——通州运河文化景区,今人概括简称之为“三教庙”。 三座庙宇中,文庙在前,规模最大,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比现在北京孔庙尚早建4年,历经元、明、清三代22次重修扩建,至光绪九年(1883年),已经形成除北京孔庙之外北京地区最大的文庙,中路跨东西三院,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为:照壁、射圃、如日中天坊(左忠义祠、右节孝祠)、大门(左“德配天地”坊、右“道冠古今”坊)、棂星门,泮池泮桥(左名宦祠,右乡贤祠)、戟门(左、右角门)、大成殿及其前杏坛(左东庑、东朝房,右西庑、西朝房、西山外圣训亭)、二门、崇圣殿。大成殿东侧有东跨院,前为圣容殿,后为尊经阁。西跨院有二,分别为学正署和训导署院,前有头门,二门,后有明伦堂;一为文帝祠。所有主体建筑一色歇山脊。1935年12月此庙是日伪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所在地,拆改较大。1949年8月河北省通县专署设此,亦有所拆改。1958年9月,北京花丝镶嵌厂迁占后,按工厂功能拆改更大。2004年开始修缮,并在原文庙殿宇遗址和形制之上,修复了棂星门,戟门与东西配房。 三座庙宇中,位于右后面的佑胜教寺与左后面的紫清宫,东西并列,均一进院落,很小。“三教庙”中各供其教的祖师爷,文庙祀孔子,佛寺奉释迦牟尼老师燃灯佛,道观供老子,文庙最大,突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道、佛教庙宇很小,且置于文庙之左右,封建统治者将道、佛两家思想放在辅助位置上,主次极为分明地分布在州治衙门旁边,共同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三教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即对立、又统一地列在州治之侧,这在全国各省、府、州、县是唯一独有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三教庙”中有一座燃灯佛舍利塔,简称燃灯塔,1979年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单位,是大运河北端的标志。其创建于北周,唐贞观,辽重熙、元大德、明成化、清康熙九年间曾予以重修,康熙十八年震圮塔身,三十五年在原须弥座上按原样重建而成,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通州时,洋炮击断塔利,洋枪射掉铜铃。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通州,塔利莲花砌座半圮而落,1987年按原样重修塔刹,塔为八角形十三层砖木结构实心塔、分须弥座、塔身、塔刹三大部分结构全高56米,基围38.4米,对面直径11.4米,雄伟,壮观、挺拔、秀丽。挺拔是此塔的突出特色景观,砖雕斗拱、佛像、纹饰甚为精美。每椽端、仔角梁皆悬挂铜铃,共计2248枚,塔悬铜铃之多为世界之最。每枚风铃外壁镌刻捐献者姓名,还有祈语,诗谣等。在第十三层正南面正中灶门间置砖刻古诗一首,有“巍巍古塔镇潞陵、时赖周唐人建立”等句,表明此塔为镇河塔、是北周创建、唐代重修。今古建专家鉴定为“辽”。通州八景之一“古塔凌云”即指此处。古人有不少诗歌描述之,也有不少传说流传至今,据说塔影垂映在200米外的大运河中,是一种奇景。塔身第十三层西北一面上寄生长一株榆树,高3.7米,冠阔4.2米,干径0.17米,无主根,一条须根最长2.5米,整体根系似一折扇面。为保护此塔安全,已将此榆移植于塔下公园处,如今已是枝繁叶茂,被通州人喜称为“塔榆”,象征着通州人顽强拼搏的性格。
, q. b+ X% k. f- S/ Q$ a[此贴子已经被掌柜于2008-4-15 13:50: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