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96|回复: 73

山西介休访古游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2-24 0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去了趟山西的朋友家,顺路看了看周边的古迹;

收获不少,暂且发到这里,也不知道和是否!

 

山西的建筑风格独特,变化多样,而且因又是

琉璃的主产地,庙宇多用琉璃装饰,远看特别

华丽,而且明清以前的建筑手法又有许多保留

让看惯了北京严肃规整的北京的名清古建的我

实在是大开眼界;

 

我陆续把我所去的景点的照片贴上来。。。。。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0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站 介休玄神楼

祆神楼:(民间称玄神楼;与蒲州的鹳雀楼、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并称为“三晋四大名楼”。传说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所建

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顺城关正街东隅。是原祆神庙的组成部分,楼因庙而得名,是一座乐楼与过街楼相接合的楼阁式建筑。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庙毁,万历年间改建为三结义庙,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七(1668年)又对结义庙进行重建。乾隆五十年(1786年)建祆神楼。

祆神楼位居于庙前,既是山门,又是点缀街心的过街楼。平面呈“凸”字形,凸出的部分为过街楼,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东、西、南三面通道,高二层,中设平座,上施重檐。檐下正心平身科斗?及角科斗?,有的雕成龙首,口衔宝珠,有的雕成象鼻。楼较宽的部分下层为山门,上层为乐楼。下层山门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周设围廊,空间敞朗,山门腰间平座与过街楼平座衔接,上铺楼板,成为乐楼的一部分。

乐楼居于山门门庭上部,楼中心设神龛,楼身两侧设八字影壁,壁上镶嵌黄、绿色琉璃装饰,色彩艳丽。楼上部重檐,加上腰间平座勾栏实为四层。楼内四根通柱直承上层梁架,山门戏楼上下叠构,楼顶十字歇山顶,琉璃制品覆盖,光彩夺目。檐下斗?密致,四向凸出山花,设计巧妙,构造奇特。

祆神楼新颖别致,精巧秀丽,气势宏伟壮观,在建筑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古代楼阁式建筑中的佳作。

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0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打车过去,玄神楼所在位置大概是介休东城的最边上;周围都是平房

当地人很习以为常的从过街楼下穿过,就像和平时的路一样没有区别

而当我远远的看到他第一眼是,顿时觉得壮观异常;当时没有办法一下

看清它的结构,但只看到数不尽的飞檐斗拱层层叠叠。

 

 

走到街下的,能看到北向的大门,和楼上的太极藻井,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0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外边张望了半天,看到里边有工作人员,咨询了可以买票参观;

于是进入

 

到了里边更是豁然开朗,内部居然是一座二层后抱厦的戏台,外加八字墙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0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围着楼转了半天,才看出眉目来;

楼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座重檐二层十字歇山过街楼;二层中间三面小抱厦;

外有游廊相连,北侧和乐楼相连;第二部分是中间的一座重檐二层歇山的乐楼;

一层下开有南向的山门,第三部分是后面的月楼的二层卷棚歇山抱厦外戏台加

两侧悬山脊八字墙, 


有幸登山了该楼,看到了重檐二层十字歇山的内部结构。 




& |$ m8 `) q+ M9 p! x8 }3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4 21:24:53编辑过]
发表于 2007-2-24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的帖子,想起我也到过介休.那是几年前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到介休绵山一游.

  山西绵山,也叫介山,位于太原南部的介休市山区。该山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而命名的。
  当年晋国公子重耳受继母迫害,流亡列国19年,遭际颇为坎坷,而介子推始终坚定不渝地追随着他。一次断粮,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让重耳充饥,重耳大为感动,曾发下重誓,他日一旦登临大宝,定不相负。重耳后来成为晋国国君(晋文公),分封旧臣时,由于介子推不恋爵位,回乡隐居养母,加之军务繁忙,重耳也把他忘了。后来经人提醒,重耳令其入朝受封,可芥子推至死也不出山。无奈之下,重耳命人三面放火烧山,试图逼使芥子推入朝,而芥子推为了表明隐居心志,死不下山,结果与母亲一同被烧死。得到消息后,重耳大悔,下令全国祭奠一年,并在每年的这一个月内不准举火,只能吃冷食,最终形成了寒食节。
  绵山风景绝佳,既有北国之雄,又有江南之秀,而且所有建筑都建在悬崖上,与它比起来,悬空寺连小巫都算不上。如果不喜欢仿古建筑,后山还有栖贤谷、水涛沟、古藤沟等自然景观.老北京网的朋友如果能有机会一游,绝对不枉此行。

 






) X) p. ]2 e/ L- R2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4 9:49:0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1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上面的朋友;绵山我也去了,我会在后面逐步来介绍绵山

绵山确实很有特点,比较有看头的是古迹;自然景观

人文仿古建;以及成熟的景观规划;确实值得一看。

发表于 2007-2-24 1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漂亮啊
发表于 2007-2-24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室内斗拱彩绘至少是明代的,也许更早,看不太清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为河豚发一张彩绘,这楼传闻是宋代建筑

不过清代按原样重建过。

 



0 a$ h- l1 a7 b'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4 20:58:3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上两张楼的细节

斗拱上的龙头 

 

楼下的碑和后建的歇山石碑亭
 


戏台八字墙上的琉璃二龙戏珠

 


% K; F% G1 I# A2 x;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4 21:16:4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玄神楼后是一座三义庙的大殿,悬山顶;前面有一座献殿;

歇山卷棚顶带歇山抱厦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殿以及献殿的斗拱以及雀替装饰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罢玄神楼突然想到,如楼的后面的戏台部分换作和前面对称

的楼不就和被毁前的颐和园文昌阁的结构大体一样了吗!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去玄神楼的路上,可以看到一座仿古的中学;可以看到山西的仿

古建的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2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站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是一处道教庙宇,位于介休市西北角,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一处包括五进院落并配有楼台殿阁的庞大建筑群。整个院落布局紧群凑,

结构合理,气势雄伟,又富于变化。更为引人的是,从影壁到后大殿的所有建筑物的屋顶上都装饰覆盖着精致华美,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色彩的琉璃瓦、琉璃砖。后土庙内的主体建筑是三重檐十字歇山转顶结构的大楼。楼顶,龙吻高耸;狮饰、琉璃楼阁、莲花脊筒、兽头角神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壮观的琉璃制品的图画。在歇山顶两侧博风板与悬鱼上,也有精致的琉璃制品装饰,可谓处处见琉璃,琉璃处处有。后土庙内的琉璃,包括了从明代正德年间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制品。这些琉璃制品,图案别致,花色齐全,琳琅满目,流光溢彩,被称为三晋琉璃艺术的瑰宝。而后土庙,则是当之无愧的琉璃艺术的宝库。

介休后土庙,是一处包括五进院落并配有楼台殿阁的庞大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里,有影壁、山门、过殿、东西廊房、三清楼、钟鼓楼、后大殿等。

后土庙内的主体建筑是三重檐十字歇山转顶结构的大楼 。楼顶 ,龙吻高耸;狮饰、琉璃楼阁、莲花脊筒、兽头角神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壮观的琉璃制品的图画。

后土庙之内,有反映道教内容的近千尊悬壁彩塑。这些塑像,塑造手法极高,达到了相当的艺术境界。这些彩塑,形象逼真 ,姿态各异 、衣纹线条流畅、形象丰满而神情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彩塑艺术佳作。据明代万历年间金妆圣像碑记载,这些彩塑可能是明代早期的作品。

后土庙规模宏伟,平面布局严谨。座北向南,面积3547平方米,是为祭祀后土神而建造的一座道教庙宇。后土庙为五进院落。山门前有照壁,山门金刚殿,四金刚威武雄健。山门以里正向为过殿,也称戟门,正面悬挂一方匾额,上书“道教开天”,殿内塑像4尊,手执剑戟武器,凶神恶煞,是道教中的护法神。过殿以里左右两侧为东西配殿,殿内塑有道教内容的千余尊塑像,其规模之大十分罕见,可能是明代早期作品。由过殿经高台甬道正向为献亭。献亭建筑奇巧,四面开朗。献亭以北是三清楼,楼三重檐十字歇山琉璃顶,前有抱厦,后连戏楼,因楼内藻井上雕有太极八卦木雕图案,所以又叫八卦楼。三清楼下层为三清正殿,殿内塑主像3尊,三清楼背面为戏台,东西为钟鼓二楼。过三清楼达后院,大殿飞檐斗拱,重檐歇山顶,雄伟壮观。大殿左右各置朵殿一座,与大殿紧紧相连,合为一体。

! D' [/ e ~$ s8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4 22:08:3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玄神楼到后土庙其实不远,但我不认路还是打车去了;

现在的正门;不过应该是当年的后门 


先看知名的三清殿后戏台

重檐歇山大殿带后歇山戏台,两侧八字墙,外有钟鼓楼

 

 

还有那两个神奇的黄琉璃十字歇山钟楼和鼓楼
 

十字歇山藻井



0 p3 i7 y- h- ^/ R; U% P.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4 23:32:0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清殿的前面是一条神路;就像北京东岳庙,然后是一座献殿;卷棚歇山顶;

然后是殿的前抱厦;重檐十字歇山的。非常华丽,但因有享殿,不能直接看到

影响了直接的视觉效果。

 




引用一张网上的不知道什么角度拍的,不过能看的更清楚一点

 


很难想象单一的建筑可以有如此之多的形状和变化

确实神奇

% g7 I; b8 s9 w4 m: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4 23:43: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三清殿的细节

戏台八字前上的琉璃麒麟 

戏台细节 


献殿上的悬塑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0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土庙的其他殿宇

后土庙应该有三路建筑;现在开放的仅是其中最精美的重要的一路;

其他两路还被其他机关占用着;真正的山门并不开放,我去的时候

是春节期间;殿宇内部不开放;所以明代的塑像也没看到。

 

 规模宏伟的后土正殿


从钟楼上看三清殿前的献殿护法殿,山门殿 


三清殿东侧的一个小殿;但也带了个歇山卷棚抱厦


5 Y% u- h" m/ f" [8 m1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5 0:07:5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窥非开放区的殿宇

 漂亮的牌楼,两边是很古怪的建筑,两层下面是砖石结构,上面是木结构。


后面的一个高台,上面有一悬山大殿,殿前有一卷棚献殿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0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在网上找到了一张牌楼的正面照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0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探访后土庙当年的正门,我出了庙门,又穿过居民区

绕了几个弯终于看到了;门比较奇怪;

有两个影壁,,三个门,很小;呈梯形结构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站介休关帝庙;

这是计划外的,临时在路上看到的,保护的情况不好;

山门殿被药店占用,内部是个像自由市场一样的地方;

有很多商店,好在正殿保护的还好;后面的罩楼被某某卫生所占用。

网上查不到性关的资料,不知道年代,不过看上去规模

还不小,大概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应该维修过,有明显的

山西风格;有些地方还是很有特色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门前的影壁正面


背面

 

可怜的山门殿;被改成了药店,浪费了正脊上的两条行龙

殿前有两个石狮;两侧是钟鼓楼;殿廊下还有两尊塑像

估计是关平和周苍;还有两个大石狮;两个石象

看上去不象殿前的,怀疑曾经有过山门但因修路,拆了

就象北京东岳庙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殿没被占用;还有些古风

大殿的脊兽非常奇怪;就连正脊上也有一排;

而且都是骑马的武士,当然也可能是关公

并且相邻的似乎动作还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殿和后罩楼被各开了;我特意从市场外绕过去看看

居然是二层的悬山,一层是典型的山西风格的平顶,圆拱带游廊

的结构。奇怪的是二层的悬山顶;这个结构如是硬山顶就很平常了。

 


楼上的脊兽同样是骑马的

 


" ]7 _/ E1 ^3 x9 k*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5 23:26:3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站红山源神庙

洪山位于介休城东南13公里,海拔900多米,古称狐歧山,是绵山向东延伸的一条支脉

。山下泉流,数以百计。

    最著名者为洪山泉。泉水流量每秒为1.2立方米,泉周约50米,水碧似玉,清澈见底,

霞光倒映,碧波荡漾。源泉旧称狱族泉,因有狱族落于狐歧山而甘泉出,故名。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载:“胜水出于狐岐山,东流入汾。”故洪山源泉又称“胜水”,为介休旧志所

载十景之一的“胜水流清”。

    洪山源泉南侧,依山面水建有源神庙。庙宇创建年代较早,至宋至道三年(997)重建

。明万历十六年(1588)重修时将庙东移,和泉源置于一条中轴线上,使庙宇与池潭交相辉

映,日月倒嵌,十分壮观。源泉庙建造规模宏伟,被誉为“华宫”。现存山门、戏台、献殿

、正殿及东西配殿和六角攒尖顶的钟鼓楼。各殿廊檐下现存历代石碑数十通,记载着庙宇的

兴衰,历史的变迁。整座庙院松柏参天,古色盎然。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传为源神诞辰日

,旧时村民来祭,焚香鸣炮,以酬神思。祭毕将祭品抛于池内,名曰“神食”,久而久之,

形成传统的洪山庙会。

    庙内现存宋至道三年(997)《源神碑记》载:“佳人游玩,骈阗车马,画毂雕鞍;诗

伯道仙,玩水爱山;钓叟樵翁,寻溪绕涧。本民也,手持兰花,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宋

代以来沿袭相承,衰而复兴,至今盛况空前,吸引着大量游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站红山源神庙

洪山位于介休城东南13公里,海拔900多米,古称狐歧山,是绵山向东延伸的一条支脉

。山下泉流,数以百计。

    最著名者为洪山泉。泉水流量每秒为1.2立方米,泉周约50米,水碧似玉,清澈见底,

霞光倒映,碧波荡漾。源泉旧称狱族泉,因有狱族落于狐歧山而甘泉出,故名。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载:“胜水出于狐岐山,东流入汾。”故洪山源泉又称“胜水”,为介休旧志所

载十景之一的“胜水流清”。

    洪山源泉南侧,依山面水建有源神庙。庙宇创建年代较早,至宋至道三年(997)重建

。明万历十六年(1588)重修时将庙东移,和泉源置于一条中轴线上,使庙宇与池潭交相辉

映,日月倒嵌,十分壮观。源泉庙建造规模宏伟,被誉为“华宫”。现存山门、戏台、献殿

、正殿及东西配殿和六角攒尖顶的钟鼓楼。各殿廊檐下现存历代石碑数十通,记载着庙宇的

兴衰,历史的变迁。整座庙院松柏参天,古色盎然。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传为源神诞辰日

,旧时村民来祭,焚香鸣炮,以酬神思。祭毕将祭品抛于池内,名曰“神食”,久而久之,

形成传统的洪山庙会。

    庙内现存宋至道三年(997)《源神碑记》载:“佳人游玩,骈阗车马,画毂雕鞍;诗

伯道仙,玩水爱山;钓叟樵翁,寻溪绕涧。本民也,手持兰花,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宋

代以来沿袭相承,衰而复兴,至今盛况空前,吸引着大量游人。

' k4 e: e$ {* e, K1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6 22:01:5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2-26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骑马的武士

我是第一次见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4 02:35 , Processed in 1.17585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