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73|回复: 25

关于立德夫人北京花园的几点疑问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19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ishon在“那些消失的建筑之余园”一文中推论到立德夫人的北京花园即是余园,先后为瑞麟、裕禄、荣禄宅园,1904起曾为公园,后再为荣禄后人所有,民国二年卖给袁世凯,三年成为黎元洪宅。

4 ^* o2 S8 C) f$ L

 

+ O3 ~* W4 o1 y1 U

余园历史当无疑问,但立德夫人在北京短暂住过的这个花园也即E.L.C.曾经拥有的宅园是否为余园,却仍是存有疑问的。在rishon的贴子中,自己提出了一些证实此园的参考建议,后自己再查了rishon提到的立德夫人《我的北京花园》一书的中、英文版本,感觉此园并不是余园。现将个人的一些思考列出,以求证方家。

* M! G5 q0 G( `

 

* c8 [* \3 T9 N C: N

rishon提到的《我的北京花园》一书早就出了中文版,相关信息见下方,自己曾在书店瞧见过此书,但未曾留意,没想到其中竟有ELC宅园的一些信息,感谢rishon发了上述一贴。

6 C1 u; ?# W! m( U

 

- X0 J! Y) h, p, e8 Q; v
题名/责任者: 我的北京花园/(英) 阿奇博尔德·立德夫人著 李国庆, 陆瑾译
* H; O" o. a6 F1 K
( m; h# o9 H. h5 k$ J8 q
丛编题名: 亲历中国丛书
$ U' y# h k8 e2 ^4 L; Y
ISBN号: 7-5013-2437-9
2 y: c1 P4 u( Z4 Y( l6 r
出版发行项: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 l4 m( F6 Z6 ?
载体信息: 278页 21cm CNY25.00
3 M, q+ H( j& I" u! C" r, [
附注项: 著者婚前原名:Alicia Helen Neva Bewicke
! v% ^' B$ s8 u5 ]" {( v/ X
附注项: 有书目
9 o8 C, p1 s0 E) O# x
附注项: 本书是作者1900年-1902年间在北京短暂居住并在周边旅行时的见闻与感想,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北京及周围地区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
8 _- S/ C" t* |

 

8 {% A; w4 m8 |2 p! L- q

 

% n9 `0 x; [; e7 v# G8 w: ~: ?& K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1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所以没有在上贴中肯定立德夫人的花园即是在甘雨胡同,是因为在第一章和第四章中,立德夫人提到几件事感觉与甘雨胡同有所不符。

. _! |9 p$ S9 O9 |2 {4 b2 u) A' n" P

 

% z. z8 K" K+ W/ I. m

第一章中,立德夫人提到,园子的前主人在花园鼎盛时期,被召进宫中,回来之后就自杀了。这好象与荣禄的死有些相似,荣禄也是1900年后失宠,“病死”的。当然这也是确定园主的一条信息,清代居京官员中自杀于家中的可能不多吧,待有心人再查。

) e, e* ~( s2 v, M9 `/ t

 

" b" J- [! ]7 b! y3 d8 M) h

第四章中,作者提到:

! f; w. S9 f- a! s

“从我家平台上可以俯瞰到一个漂亮的屋顶,我们以为那一定是一座庙宇。于是,首先就上路去找它。这并不很

7 F4 o# A3 e$ S5 e0 g" }7 j

容易。我们发现自己沿着一条小巷(注:后来证明是死巷)往下走,突然转了个弯,然后有人轻声地告诉我们,那是一位刑部官员的府邸。……我们征得她的许可,去观看那棵让我们经常在花园里赞叹不绝、现在发现在这儿种着的参天大树……我们折了回去,继续探路。”

H1 C; v4 q) f

 

, Q) d) H6 J! x) c# R( ?' E' |

这处宅院从描述中看倒也符合甘雨胡同南左宗棠宅的气度,且园中无主人(左此时早死)的情况。但西堂子胡同不是死巷,且左好象也没有当过刑部官员。不过那棵引人赞叹的参天大树倒是一个实地查证的线索,西堂子胡同不知哪所院子中有大树,可作为一个依据。另作者还提到有大树的园子除了大树什么也没有。

; i% |4 M2 U" ]; T `

 

& X u, n- {6 \+ z3 @. s/ {

当时我也是根据中文版的这两条信息,相信此花园确是余园的,因余园的前主人裕禄确实在1900年兵败后服毒自尽,虽然是在天津杨村,东厂胡同南侧确实有一些死胡同,其中一条好象通向俊启宅(虽然俊启好象也没有任过刑部官员)。

2 k1 P% v" v! a. T2 R1 ]3 h

 

, v3 I. |9 S$ n Q6 L! z

 

, V8 {2 ]1 Q+ G7 u6 R0 f& \1 E

身不在北京,希望网友们能去甘雨胡同和西堂子胡同查证一番,则会有助于此园謎底的解开。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1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在书中第二章和第七章“花园周围”,立德夫人还是提到了许多有关此园位置的信息。

1 N2 n+ Y, o1 H C* e

 

, @- R3 b I% x @. Z

在第二章中,作者提到:

5 Z( d% b! Y0 D' A2 X4 b

Besides the part we occupied there were two others equally large, though perhaps more dilapidated,
the one occupied by the blind school of Peking, the other by a Japanese printing office.

* K0 a7 j* M5 G# _- S

除了我们占用的这部分外,这所宅园还有其它同等大小的两部分,虽然可能更加衰败些。一部分被北京盲校占用,另一部分被一所日本印刷所占用。

* p1 C3 J+ Z ^! e( X0 t; v0 M+ i$ r

 

+ T. J$ V5 r$ y5 B6 Y% @9 _

在网上搜北京盲校历史,得知其前身为"瞽叟通文馆",是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英国苏格兰长老会牧师威廉·牧恩在东城甘雨胡同创建的,引进了法国布莱尔盲文体系,创立了中国盲字数字符号。

6 D) Y" m0 p% Y# N; W5 T" H+ R8 _

 

) y# L8 s4 K* J g1 \/ H3 Y

甘雨胡同就是北京王府井大街那所教堂所在的胡同,胡同内甘雨胡同乙17号曾住过一位意大利人李安东乙16号曾住过一位日本人山口隆一此二人就是曾打算在开国大典上制造爆炸的那两个间谍。这个乙17、16号不知会不会即是立德夫人的花园。

$ b) a$ Q$ Q% y. Z2 e

 

9 G6 e. b9 S+ \' \

  甘雨胡同的位置,也符合作者在第四章中提到的“北京的大集市离我家花园大约有10分钟的路程……集市设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寺庙的庭院里(应是隆福寺)”的情况,其周围也有几处寺庙-“这次我们循路进入一座庙宇,在它后面又发现另一座。”,还提到其花园附近有一所北京最好的卖景泰蓝的作坊式店铺。

) `, [' @" I$ g# g/ i7 l

  另外一个章节,其提到在自己花园周围漫步时,赫德在台基厂的住宅也是外国人必去的。

% F: _& z0 w- X7 s6 H( z- b

 这表明此宅应是王府井大街附近的某所宅子。

, x H5 Q0 r, o% w

 

; L. v6 ^ {/ P0 p& g1 ?! F* x3 E

作者还在第七章提到,其房子对面有一处大型绣花作坊(中文版中提到说是内务府办的):

! H3 z) d% `% ~

Gradually the whole lane seemed joining in the fun, and they were quite clear we must go into
a house opposite our own gate. I had not the least wish to do so, for it did not look inviting. But somebody, who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house in which the huge clock was, fetched a key and admitted us with much civility. We turned right-about-face, as one so often does in China at an entrance, which is as much arranged to keep evil spirits out as to let good people in, and there we found a room full of young men and boys hard at work at embroidery frames.

- q) s1 f: H) K5 \

 

1 X( A! p% C/ \6 v0 g

如果能搞清这所绣花作坊的位置,也是确定立德夫人花园的一个准确而有效的途径。

& w( u1 r2 V; |) h! [9 M

 

4 e4 j8 p) y0 p; g, o

由于甘雨胡同北侧的住宅已经全部改建为现代居住区,南侧则还保留有较多的宅院,如果花园在胡同北,则绣花作坊在胡同南(根据上文进门向右拐的描述,加上老北京大门位置相对规律,可能是在胡同南),可以实地考察询问现存的宅子是否有这样一所作坊存在。则花园位置不难确定。

发表于 2009-11-19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rishon先生可要接招呀。

9 O$ h+ D! `3 R

真是太让人兴奋了,这个坛子的学术气氛越来越浓了,帖主和rishon先生还有坛子里常发言的高手们(恕不一一列名了)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呀。各位的发言脱离了讲故事的老套,故事可以讲,像电视《这里是北京》,但对象不同,在这里讲故事是不行滴。

- w1 t5 w6 q2 p# Q% a3 W

这里需要的是考释、调查、论证,只要是有理据的论证,见仁见智,求同存异再正常不过了。

: u4 y8 d; n. g' h+ G. J, g/ q

好,好,太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1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中共两处地方提到了荣禄,一是 第一章 一个北京花园(4月到7月); 一是 第四章 一场皇家葬礼(5月15日)

: k. O8 e1 t0 ~* O2 A' G1 j

 

2 L/ w ?3 s" ?9 z% M& g: i/ _

第一章即作者详细描述其从四月住到七月的这个北京花园,开头一段其即提到:

/ L \/ ]; E7 {

 

# F# c& I7 e2 T1 B0 P# N7 ]& a$ e

For it was already an old garden, the largest garden in all Peking, since Prince Yung-lu's had been reduced.

8 O+ \0 U9 R4 c: }6 a% _. W; H

 

4 ]( {- L' q1 {/ L9 ~3 E( {

此句中文版书中将“Yung-lu”翻译为允禄,但第四章 一场皇家葬礼的死者也用了 Prince Yung-lu 一词,表明二者应为同一人,即1903年5月份举行葬礼的荣禄,这个中文名字的英文发音与其完全相合。

0 h2 n; I8 v N( ]2 A$ B8 |+ m

 

0 Z/ ~1 c9 c/ f3 S5 W+ O

中文版书中上句的翻译也有问题,实际上其含义应是“因为它已经是一个老园子了(注:这里承接的是上文谈到的中国人并不是按培根设想的花园的模式建的,因为它很古老,建园人不可能听说过培根),自从荣禄亲王的(花园)缩小后,也是北京最大的园子。”

+ V1 V+ {2 N {1 B) i5 Q* I

 

- [, U Y9 C* r' d" b/ M

这句话,表明此园不可能是荣禄的宅院。否则作者不可能在第四章提到步行去荣禄的宅邸大门观看葬礼:

: M x6 r: h) a: h: b7 b' @2 j0 h Y

Even in thick woollen clothing we shivered as we sallied forth at six o'clock to see Prince Yung-lu's funeral, walking, because it was too cold to sit in jinrickshas.

B2 m3 F( Y5 s2 y. |

即便我们披着旧羊毛外套,当我们六点钟出发去看荣禄亲王的葬礼时,还是冻得抖。因为坐在人力车中太冷,我们是走着去的。

1 }! E3 P, c7 h7 A7 J

He was the one Chinese man I had wished to see in Peking, and before we arrived he was dead!

$ w) ?( w, R3 X( R, M) \' ^

他是我曾想在北京见到的中国人这一,但在我们到达之前,他死了(4月11日)

$ k- d6 ^: }/ C1 |& Z* x

At his gate was waiting the huge catafalque that was to carry away the remains. Leaving it behind
we reviewed the various details that were to form the procession……

( I# {) R# p; J: F- A1 u

在他的门口停放着巨大的运送遗体的灵车。在它的后面我们看到了将要用于仪式的形形色色的物项……

/ W# _. V+ W6 Z- t2 z

 

8 O h. }% x% d' H; U7 {

如果荣禄戊戌变法后搬到新居没有再离开,那么这处新居(余园前身)肯定不可能是立德夫人住过的花园。因为如果立德夫人住的是荣禄宅子的一部分,当挨着很近,根本不会想到坐人力车去。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佛尼音布,刚好昨晚上在《北京文史资料第47辑》中王佐贤所撰“六十年前吾家‘寸园’简记”一文看到有关他的一点材料,就录在此,以供rishon参考:

; C; X$ X8 u v/ B+ g: q

 

' c, w8 i; W- l- C/ x

    由长廊东壁北折,有“思鹤 ”小书房三楹,其匾为清同光间大学士瑞麟之子佛尼音布(字鹤汀)所书。

0 `5 }- C; N4 I( m0 ]! Z

 

5 a) g$ D! {- j$ w0 w7 u0 q

    厅东静观书室之上,有琴台一座,两面栏杆均有座凳,每值夏晚月明之时,太老师名古琴家佛尼音布(晚年名叶潜字鹤伏,行医)与老师管平湖名古琴家来舍闲谈后,同到琴台弹琴。佛老有古名琴两张,一为天下闻名之“九霄环珮”,一张名“昆山玉”,俱是唐琴。其声铿锵,高亢有劲,以达云霄。管翁之琴,亦系古琴,非唐即宋,光彩照人。两公常弹“普安咒”、“沧海龙吟”、“耕薪钓涓”、“高山流水”、“乎沙落雁”相和。佛老为吾母琴师,五伯母荫尔图氏之舅氏。管翁为我学画人物时受业老师。俱有姻世之谊。

2 D& V( Y3 B' v% t0 l: Q

 

+ _6 T5 E( d5 f# R' U

作者王佐贤是半亩园主人麟庆的曾孙。

发表于 2009-11-19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两位精彩非常,持续关注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原来rishon的考证另有参考文献。

: X. { ~4 O+ Z1 i

 

. T D; T* J! d5 ~

不过在下论述立德夫人此园地址的时候,所依据的全是立德夫人一书的英文原版,我也一开始就指出Yung-lu是荣禄,并未受中文版的影响。可能我拉杂写来,未曾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影响了大家的理解,现将依据此书英文提供的相关信息及结论复述如下:

! B- x, O- h+ l* |; O! K9 N; S: W

 

7 e2 }7 n3 F. J4 W

作者提到,自从荣禄的花园缩减后,她的园子就是最大的,她的园子也是一座老园子,而非新建的。
作者提到,其园子所属宅邸原有三部分组成,另两部分与其居住的花园差不多大,一部分由北京盲校占据,一部分由一家日本印刷所占据。
作者提到,她在1903年5月15日的早晨六点去了荣禄的大门口观看其葬礼,因坐人力车太冷而选择了步行。
作者提到,其园子的对面有一座绣花作坊

0 c+ e: M" j* a, M0 m# |

 

3 ]: F, X% {+ I

据上述信息,以及北京盲校的历史,我论证此园位于甘雨胡同,应该不是荣禄新宅子的一部分,因为这样的话,两者挨着太近了,其参加葬礼不会想到坐人力车;而且也不会说“荣禄的花园规模缩减后,她的园子是最大的”这样的话,直接说其园子是荣禄的不就得了。我认为如果网上关于北京盲校的历史地址没错的话,这个园子应是位于甘雨胡同附近的,如果能查到甘雨胡同确曾有一座绣花作坊的话,就更可证明这个园子是位于甘雨胡同了。

9 W2 E U& l" `9 s, ~% }1 |* Q

 

5 {1 F" t) o3 T% d) D" [3 _9 c

但是作者关于此园的另一些信息又让我产生了怀疑,如园主的自杀、附近死巷中刑部官员的大宅子,当然不排除立德夫人所述信息的不准确性。但这些信息也是揭开此园之謎的一个根据。

9 @% k8 ^/ }2 o

 

& A+ S8 D4 w7 }6 M: f

不过作者提到的其它信息,如离隆福寺(据作者描述推断)十分钟步行路程、离赫德故居也不算太远等表明此园子确实是王府井大街附近的一处宅园。

6 T0 r# W. _2 c8 x9 G

 

$ S& |6 ? }% e

 

3 s3 W t, i/ P" }

我所知道的关于此园的一切,都来源于rishon提供的图片和信息,除了盲校的历史是来自网上外,关于荣禄我并没有作出任何推论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只是通过网上知道他确实是死于1903年4月罢了。我所作的均是推论,如果盲校历史不错,如果立德夫人描述没错,则此园当位于甘雨胡同。

7 r# c/ `# p: P: {& a: n+ b" {2 f7 S

 

2 I& H( F2 r' H: w! o( ]( Z! g

不知道rishon能否再次慷慨地出示关于此园是荣禄宅园的直接历史证据,据立德夫人《round about my peking garden》一书,我认为是不可能得出荣禄宅园是立德夫人花园的结论的。

# z* l- T- n2 t3 ^; l3 [6 j+ s7 f4 e

 

z4 X* r2 R* x# `$ ]1 D/ N. v+ M

 

发表于 2009-11-19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此园是否为余园,我暂不想多再做叙述.这里只谈历史.

2 Q* t: ^; d) a S7 E3 k3 w

 

& V: m: Y( J5 u- h" P" j

楼主显然受到了中文译本的影响,开篇的"Yung Lu",也是我曾经犯过的一个"直译"错误,要知道大多数西方人当时在发音上并不严格以汉语拼音为标准.比如北京,实称"Peking".所以其实这里指的Yung Lu与后文葬礼中的实为一人.中文译本错误的翻译为允禄,而事实上起先我以允禄为目标的时候发现,允禄是早在康雍时期的人物,对西方人来说,这样一位久远的人物怎么可能会有如此清晰的了解.也是参照后文荣禄的葬礼,我才明白这其实是指荣禄.

+ U' {% } s0 k) `: P! W( F6 n; v& H

 

3 }, V( `- W5 u8 p6 F& i% r f i

同样是中文译本之错,事实上荣禄在慈禧西逃时,先曾于保定驻留,后借李鸿章抵京维护京内形势,其随慈禧护驾,以维护京外形势为由,与慈禧一同逃至西安.1902年1月,与慈禧一齐回京.至1903年荣禄过世,荣禄从未失宠过,只是已年至60多岁,年迈得病而死的.引某篇文章叙述:

" W `* d6 [2 `, ~* C' Z

"荣禄的一生是效忠清王朝的一生,更明确地说是效忠于慈禧的一生.1903年,荣禄因病去世.慈禧念荣禄<竭力尽心,调和中外之功>,派恭亲王溥伟带领侍卫十人,前往祭奠,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男爵,赏银3000两治丧,并要国史馆为其立倍.

b1 h- h: b. j0 {

 

* n9 W w0 d7 m2 e; G

此外,此园的中文译本对于解析园子的具体结构有很大帮助.稍后整理后将上传部分章节内容.黑龙可根据此中文本再分析园子的具体结构.应该说,早先在阅读一些园林书籍中,看到关于对此园花墙的引例.这样的花墙是以北京常见的虎皮墙砌筑.但立面却采用了江南园林的样式.同时参看中文译本里,发现我以为的一张非此园相关照片是不对的,这也是此园的一部分.这张将稍后于我上帖里回复引之.

0 ~( A: g `2 e$ v9 t% L

 

+ n5 _' G g* K6 z' _! C/ ]9 S

再者,我第一帖文章引自的原文,是来自于一机构的"佛音尼布"的口述档案,当然此档案具有一定真实性,我大量删减了很多内容,关于原文存在有不确定性的部分是1900年之后,此园开放及重归荣禄后人所有的内容."佛音尼布"这个名字我回去再看细看下,当时查阅此人,此为瑞麟的后人.并且此园在1900年期间先后被俄军、德军占领,德军占领期间曾作为野战医院,已改变了相关建筑格局.直至1903年后,联军撤退时,此园才被归还.所以其实荣禄与慈禧回京后,是没有住回来的.至于住在何处等尚不清楚.因此也就不存在此园与荣禄府相近之说.而且还需查阅历史的是,作为占领者俄军来说,1903年期间尚存在与清政府的交涉问题,仍驻兵于北京.这与1904-1905年在中国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有很大关系.总而言之,荣禄自1900年之后是没有再回到此宅园了.

" W7 d. C+ }: W/ W3 _" H5 n7 g h

 

o# ?7 ]: O8 ^3 n( M, b2 J

甘雨胡同尚未查找到自清代以来有府邸和花园的相关记录.我个人更愿意以英文原本来看,中文译本在很多词语的译法上过于中文化,有时需要细化到对某一个单词的细究.楼主的揣测固然尚存在一定可能性.不过我只是引出此园,并不想维护关于我的观点是否正确,只是我想我背后做的准备与资料查找工作是以严格和真实的来源为参考,很多内容是参考多本书籍或多种说法才确认的.特别是对历史事实的考究,楼主的很多说法与历史事实存有差异.尚需完善.

发表于 2009-11-19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厅东静观书室之上,有琴台一座,两面栏杆均有座凳,每值夏晚月明之时,太老师名古琴家佛尼音布(晚年名叶潜字鹤伏,行医)与老师管平湖名古琴家来舍闲谈后,同到琴台弹琴。佛老有古名琴两张,一为天下闻名之“九霄环珮”,一张名“昆山玉”,俱是唐琴。其声铿锵,高亢有劲,以达云霄。管翁之琴,亦系古琴,非唐即宋,光彩照人。两公常弹“普安咒”、“沧海龙吟”、“耕薪钓涓”、“高山流水”、“乎沙落雁”相和。佛老为吾母琴师,五伯母荫尔图氏之舅氏。管翁为我学画人物时受业老师。俱有姻世之谊。

$ E- D1 {, L$ ^# `* e) O& `" A

 

( K6 ^$ W7 u1 t! Q: G$ _

 

m# N3 {6 V% h E

这处描写和照片中圆亭处非常相似。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提到的王佐贤的回忆文章中还有一处提到佛尼音布,其确为瑞麟之子,已在上贴中更正。

3 X( X! `4 W C: J6 ]* L

 

5 Y/ i" J% l+ M+ E/ w

这处寸园位于东四十二条附近,离隆福寺等似乎太远了,不过其描述与立德夫人花园布局确实很像。

发表于 2009-11-20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楼主只是针对我的观点是错误的话,我觉得那恐怕此贴是我的最后一个帖子了.因为我没有想要去证明我的观点究竟是对还是错.这也不是我一向发表文章的目的所在.我在另一贴里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我不是建筑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在任何文化机构工作,我大部分做的都是为这些专业人士或兴趣人士提供更广泛的素材.对于大部分时候,可能我更在意回帖者的态度而不是观点.所以早先我曾就对jerryli对我帖子回复的一些不适言论颇有微辞.提出你的观点可以,但请不要以专就反驳我的观点为目的.至少我认为有这种感觉.此外,至少我认为我对每一个帖子都是以认真和严格考究的态度去完成的,我做到了我所能做的全部.即使有误或者有错.我已经尽力了.也不会去始终维护这样的错误.对于此园,我再多重复一句,我引出了此园,剩下的就不是我而是由那些更专业的人士或兴趣人士继续去讨论的了.
发表于 2009-11-20 0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rishon 兄莫要动怒,感觉似乎探讨的方向有些误会;相信楼主和我以及其他朋友对此的探讨也是爱好而已,并不是挑战

! M/ M+ U1 c4 j3 {- C

 

: T6 M* R; U Y4 V+ k

什么;而且目前对着个园林的探索;都是基于你的基础工作之后的;对rishon兄的默默钻研;无私的发出若干珍贵的资

2 d2 f. G' I/ h, q4 D6 M$ X

 

, K/ R8 n- d' [* i6 P& h

料,我想许多网友都是非常认可和敬佩的;其实网站的学术氛围比起前几年已是有所下降;倒是rishon来了之后,

3 S8 b0 b% f) b: q3 \; I( G

 

: k3 F; N2 }6 H; h) @8 S' v

学风渐强,其实学习是要有氛围的,共同的探讨可以快速丰富大家的知识面,弥补个人的思维局限;现在还在经常回味

( G, B: \ r! F* J+ H) w$ ~

 

: o. E# A) O5 z f1 `* W$ ^

当年和斑马,rp29,voodoo,冰月们探讨问题,那是对北京的历史了解是非常迅速的。后来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和

/ E2 |$ \/ ] {$ [: a

 

2 m2 ]# J0 b' k- r" m. Y1 X5 d

发展方向,已经不多在网上了。希望能和朋友们共同努力,把这里的学术气氛再上层楼。网上空间虽多,但能在一个地

5 B8 d4 Y4 x+ S" ~4 r+ D4 L, |

 

8 N9 M; @7 U5 N

方遇到许多有共同爱好北京历史文化的朋友还是不多的。

, z7 ~# o, M) P

 

- Z2 k- ~9 o3 `0 Y7 a

 

发表于 2009-11-20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09-11-20 0:58:00的发言:
! c' {: t2 P+ P* w- z # d6 @5 k+ x R3 ?/ e7 ?& K3 P

rishon 兄莫要动怒,感觉似乎探讨的方向有些误会;相信楼主和我以及其他朋友对此的探讨也是爱好而已,并不是挑战

* u% q. v; L' x5 M4 l

 

* F1 i! c6 u' d+ Z& h, z% t

什么;而且目前对着个园林的探索;都是基于你的基础工作之后的;对rishon兄的默默钻研;无私的发出若干珍贵的资

" w8 A5 J* Y6 b, a

 

. n7 \# d% u0 N. U2 K" k

料,我想许多网友都是非常认可和敬佩的;其实网站的学术氛围比起前几年已是有所下降;倒是rishon来了之后,

( p1 F4 ?6 g. p+ w

 

! I( R8 s# H1 K' M. J4 J

学风渐强,其实学习是要有氛围的,共同的探讨可以快速丰富大家的知识面,弥补个人的思维局限;现在还在经常回味

8 C7 f1 r7 d8 K; ~( Z4 f

 

) M) o% _* B: R+ }2 n3 U$ D5 g1 C4 A0 H0 D

当年和斑马,rp29,voodoo,冰月们探讨问题,那是对北京的历史了解是非常迅速的。后来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和

# H; Q% U8 w+ o3 N+ k

 

( M, _ o3 l+ ?7 a5 u' w* R

发展方向,已经不多在网上了。希望能和朋友们共同努力,把这里的学术气氛再上层楼。网上空间虽多,但能在一个地

/ W2 U p' t! ?: I5 b. n7 u& h1 e

 

/ o/ W9 O9 ^) P5 T$ y

方遇到许多有共同爱好北京历史文化的朋友还是不多的。

# M7 l3 a7 {% w/ ]) x! S1 \# o! u

 

; U; D- V3 n6 H e8 Q. w

 

1 y; ?1 f. R2 B, d3 V 0 H) \/ L7 w% I9 G/ D% v: Z# \* r$ R; w+ w" P. c

9 {8 [. ]; Q* ?* V% c4 M" z 9 j) w0 x: R7 E1 f' f: U" z: f非常赞同黑龙先生的观点。 ' J" n& v& {1 |* s4 w" D% i- L: C同时对于rishon先生的专业精神表示钦佩,并且非常希望看到rishon的发言。9 _6 B1 w! t( J. z' @, i 也希望rishon先生能理解探讨问题乃学术之争,学术要辩驳,非为感情因素所致,亦不应以情感为意。8 H) @% ]( W/ p. y# g- X 学术要讲,朋友也是要做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1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rishon发有关此园的第一贴时,就感觉此园有些象自己曾偶然去过的寸园,当时不知园名,后来通过下面一贴得知:http://history.news.163.com/09/0314/10/54C0TD6U00011247_4.html

. `( M" R9 g* r" _# H' R, a

 

; a' H$ _7 M8 V* d/ @

在看到王佐贤的回忆文章时, 自己的第一反应象黑龙一样,太象是立德夫人花园照片的样子了,从花木到建筑陈设,但位置确实不符,只能待考了,事情做到底,也将此文发于此贴吧,供大家参考:

4 U' g/ H: `( A: ~

 

' c9 P# {1 M8 U

六十年前吾家“寸园”简记
·王佐贤·
    吾家故宅半亩园,自道光间先曾祖购置以后,经心修葺,迄咸、同、光时,仍负盛名于京畿。一般北京宅第中难以比拟。我已写过小记兹不赘述。这里谈谈“寸园”,以达戚友群众之要求。
    由于家中分支已多,人口繁衍,不敷居住。先祖曾为晚生少子置有汪家胡同东口一宅。闻系清乾隆时大学士汪文端公讳由敦的故宅一部分。几经易主,变化很多。归我祖母率于偕孙居住,尚属整齐坚固,并未动大工,即稍加粉饰,略加修补,存其旧意,反而古雅。
    其正院五进直抵后街巷名船板胡同。大三合院带垂花门以及罩房、群房等房间,大小不等,俱是住房,足容眷属。当时大夫人下,四子、两孙尚有余间。
    其东院寥廓,则为花园。虽不及半亩园之出名,亦无半亩园之广阔深邃,可也是由前巷直达后街,长达十余丈开外,宽约十丈有余。园内布置,尚称曲折,又加我家添修增补,房廊多上一倍,看来更为得体。
    花园在住宅之东,正院有廊房可通,后院尚有小屏门,可通花园最北走廊。前面则在一进大门,大影壁后,二门大院内座东朝西,有座一间园门,高上台阶,直通东园长廊。园门匾额“寸园”二字,为清光绪间榜眼、理藩部尚书、清宗室寿耆(字子年)所书。因此园购时后于“半亩”,又小些,故名曰:“寸园”。入园后东通有屏门四扇,院中有大缸两座,中有甬路,菊花石堆砌,即是北院正厅“景福堂”,对面南屋“筠馆”过厅。屋内迎门正北门上,悬有乾隆御笔“悦目赏心”四个大字。对面南门上所悬“筠馆”匾额,系清光绪间夏同龢状元所书大字。是房七间一通连似船,因此内阁学士毓隆①特书“举头洽喜屋如船”七字匾额悬于西屋花罩前。此房南门外,即系入园之长廊,由园门直达东壁。长达十余间万字透空花壁。南小屏门外为太湖石所圈院落,院有大梨树一株,白丁香一大株,南面大玻璃厅名曰:“香雪宕”。三间一通荫凉最宜于暑季。由长廊东壁北折,有“思鹤 ”小书房三楹,其匾为清同光间大学士瑞麟之子佛尼音布(字鹤汀)所书。两面玻璃窗,光线充足,室中陈设精而简,存书不少。典雅有致。阶前矗立高大“绿色剑石”一幢。左右栽竹数十竿,葱翠异常。室内有先祖地山宫保公书“对竹思鹤”横幅一帧。院内西南角太湖石山路前,有古柳一株,二丈余高,虽半枯半秀,意态洒然。下有榆叶红梅一株,每遇春时,红梅盛开,绿柳垂荫,上下相映,其美真不知有炎暑三夏焉。
    北过横廊,院内有南北两花圃,竹栏相围,北种社丹,有“姚黄魏紫”。南栽芍药名品“金带闱”,黄花,极为少见。逢春花放,五色斑斓,戚友多来此赏花(当时还没有公园,人家养此极少)。西廊上悬匾文曰:“最是一年春好处”,恰当非常。北边有带廊小书房两大间,匾曰:“静观书室”,为弟兄、姐妹们受业攻读之处。老师先后授课者有:山东赵念慈太老师,清拔贡。蒋麟史表伯,先祖母之内侄,
嘉、道间太学士蒋攸恬(字砺堂)之孙,家学渊博,兼精数理等学。赵国昌(字佑贤),清经正书院高材生,吾父满文老师平安太老师之侄,学识充沛,新旧学造诣均深,尤长于《史记》、《汉书》、《三国志》前三史,典故极熟,为士林尊垂,书法写苏,能得东坡公三昧,为世所重。此室终日书声朗朗,音绕院中。
    游廊一转,露出南北大厅,北厅前有抱厦五间,方砖墁地,异常空旷。上悬匾额,为清大理学家汤金钊(字敦甫),为伯祖朴山文勤公、祖考地山宫保公弟兄双款。中写四个大字:“和气一堂”,字正雄伟,非常醒目。室内七间两卷大厅,就是“景福堂”。厅内大匾为状元宰相元和陆公润庠所书,左悬道光二十一年“御笔”,“钦赐”先曾祖麟庆“福寿”字大匾,先曾祖官居兵部侍郎,江南河道总督、兼署两江总督、管理两淮盐政,左次悬有光绪三年“钦赐”先祖地山公太子少保、赏戴双眼花翎、都察院左都御史、盛京将军兼奉天府尹、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福寿”大字匾额;其右悬有:咸丰十年“钦赐”先伯祖朴山公成都将军、署理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福寿”大字匾额。“父子弟兄三节钺”,当时传为佳话。大厅前卷正北悬有先曾祖见亭河督公居官时,自道光十二年至十六年,道光皇帝“钦赐”,每年一方“福”字大字面额,计共五方。故称该厅为“景福堂”。当时以
示“荣幸”.戚友“赞美钦羡”。大厅东间正中悬有清恭忠亲王奕訢亲笔所书“信天知命”四个大字匾额。字体恭正敦朴,上有款识,为“光绪庚寅秋日,信天翁政”,下属“鉴园”二字。印章两方;上为白文“恭亲王宝”、下为朱文“乾坤精气”,朱红印泥,特别鲜明。年远事湮,久已不知下落(“信天”为先祖别号,“鉴园”系亲王花园,亦常用为别号)。
    厅东静观书室之上,有琴台一座,两面栏杆均有座凳,每值夏晚月明之时,太老师名古琴家佛尼音布(晚年名叶潜字鹤伏,行医)与老师管平湖名古琴家来舍闲谈后,同到琴台弹琴。佛老有古名琴两张,一为天下闻名之“九霄环珮”,一张名“昆山玉”,俱是唐琴。其声铿锵,高亢有劲,以达云霄。管翁之琴,亦系古琴,非唐即宋,光彩照人。两公常弹“普安咒”、“沧海龙吟”、“耕薪钓渭”、“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相和。佛老为吾母琴师,五伯母荫尔图氏之舅氏。管翁为我学画人物时受业老师。俱有姻世之谊。
    琴台相连之处,即是“凌云楼”,座东朝西三楹,室中家具均系竹制,陈设非石即香木,入室沉香气浓,更增雅静。北窗外有斜坡楼梯外露。石阶下楼梯由高及低很长。楼下堆石围绕,曲折玲珑高低不等,各尽其妙。“冶春”亭即在山上,俯见小河由西北廊下向南向东几转至此亭下山谷洞流入,淙淙之声,缓入谷中矣。亭匾为清何绍基所书,功深雅静,意味深长,为观者所敬。联为张祖翼磊厂书汉隶,气势汪洋,亦同佳品。小河名曰:“砚沼”,取其如砚之形。有一处深似“砚池”,北转有小廊,前有大海棠树高有丈余.每夏覆荫满地,果实累累下垂。六楞甜酸,非常可口,由十月摘下,洗净贮存,可食至春节,拜年者食之均夸又大又甜,胜过楸果。廊至西头小桥迤北即是祠堂,三间大房,高而且深,内置三案。中供廷祖曙墀公、恽太夫人,上悬“纶音”横匾一方,四个大字为:“世济其美”,边写官衔、官印。左供:麟祖见亭公、程佳太夫人,上悬“纶音”横匾一方,四个大字为“宣防奏绩”,边写官衔、官印。右供:崇祖地山公、蒋佳太夫人、高佳太夫人,上悬“纶音”横匾一方,四个大字为“干练忠诚”,边写官衔、官印。至春节时,全家人齐集祠堂致祭,祝贺。
    祠堂迤西,游廊三折一转为“傍槐室”,因东有龙爪槐一大棵。架有绿漆木柱,垂荫满庭,可以在下面饮、食、憇、嬉,不知炎暑矣。

. A+ }6 s2 z* s- _) R) M+ j7 y

    全园树木花卉有;高榆、翠竹、垂柳、密槐、稀松、桃、李、杏、柿、梨、海棠、香椿、胡桃、银杏,笼罩其间,竹阑、苇障中有:萱花、荷色牡丹、紫萝兰、马莲草、牡丹、芍药、玉兰、桅子、荷花、菊花、桂花、梅
花,按期布置。园虽不大,有人经营管理,半亩虽存,轮廓尚在,然已荒凉颓废矣。寸园小景已尽,西出长廊,大影壁前,即是宅门,悬有大门匾额一方,系清咸、同间大学士董询(字醖卿)赠给先祖地山公“世守书香”四个大隶字,特别精神。
    “寸园”于1949年秋全部售与中央某部。

5 m% r* B5 L5 H& s4 A! e5 _

 

$ P/ H3 D; {, g

① 毓隆:系尚书溥良之子,启功之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rishon,实在抱歉,没想到我的贴子让你产生了不好的印象,错之在我。

9 e4 M9 o- ^6 f( m3 M0 G

 

/ o% B+ `7 K1 t

我确实没有挑你的错的意思。请看我传给你的短消息。

; [& `: L0 y" F# c, ^

 

6 [5 f) X9 @$ C4 [1 A' `

我发此贴的目的是因为照片和资料都来自老北京网的网友,就想将自己的考证也发到网上,既有感谢rishon慷慨大度之心,也是想将将这网上产生的问题、网上得来的论据做一个网上的论证,产生一个网上的答案,成就一个互联网的专业精神。

+ d6 H0 [1 d* N' Y3 Y

 

, [9 v+ ]. H/ E

当rishon发贴说明此园是瑞麟之漪园时,我也是很高兴的,当时的祝贺也是诚心的。但检视相关的资料而非轻信结论是个人的一个研究习惯,因此就找来了此书的中英文版本,遂有此贴上的一番结论,当时就想既然关于此园所有的一切均产生互联网,那么将自己的研究发到网上吧。

) h( m# {. {: a# d: z

 

7 W, f; ^3 L4 M' i/ w

不管怎样,十分感谢rishon!也感谢北京中轴线等网友的理解。

发表于 2009-11-23 14: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一通公文真是意外,保留方式奇特。
5 o$ j& P9 d6 ?. V) m6 B  Z: e; f- n5 |另,称《北京公报》“不久停刊”,不久是多久?
发表于 2009-11-23 14: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支持genpa的观点;因为花园照片的出处扎勒维斯基相册;也提到了Edward Lawrence Cockell

9 Z i! ^2 [, O6 f6 ~3 p8 c

 

5 m# G% D [8 T' J: Q

他似乎是这个家族的成员

1 x+ G; ~( M7 x& t* Z* y! z

 

/ K' F* v4 [% I7 Y

对了上面那个公告是1954年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以“甘雨胡同”为检索词,在超星图书馆查到一则信息:

9 b3 e- n# ~% l% q7 L) I/ x

 

, P3 o# f: u( o' {

同意我局拆除东单区甘雨胡同14号旁门及椿树胡同乙32号代管英人葛开乐一部危险房屋,和甘雨胡同16号代管法侨那世宝房屋中巳塌的平房一间。

$ B8 X' ~; y3 ~& ^9 |& Y

 

}0 M1 h- r1 b$ t

载于《实用公文》一书。

6 n$ [! d+ W1 T9 S Y

 

' m: U. u+ |2 R! X9 v

此英人葛开乐之名太象是全名为Edward Lawrence Cockell的英国人E.L.C.的中文音译了,大喜。

[7 p4 K' q( b8 E7 V2 Z' L

 

% v( ?2 o5 T! Y4 y. d4 ]

遂又以葛开乐之名查到下面信息:

( x9 a7 U) n# f, Q+ \6 A

 

( N. A- i7 w* v: K) P( L* t$ J* n

    2 关税自主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议事录  
 ...文参赞台克满上海英国商会勃洛克史密斯、一秘书处英国公使馆二等参赞罗其台尔英国公使馆名誉随员葛开乐英国公使一馆副钸《》亚历山大英国公使馆剐笛事米维尔一义阂全权代表专门委员义国驻华特仑...本页阅读(jpg)

) F; T* w9 z2 N# k$ }- }, a

 

# Z; w# T% r4 h3 q. a

此页链接打不开,应载于《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60册《关税特别会议议事录》,这次会议应是指的1925年10月26日中国为追求关税自主而在北京居仁堂召开的关税特别会议。

; s" g9 Y5 W! f. u/ g

 

\1 z) |: u* H- o- k

葛开乐是英国公使馆名誉随员,完全符合ELC的身份特征,下面是当时rishon第一次上传这个园子照片时的我的跟贴,为查找的英文网页资料介绍(以其英文全名google):

2 B# L4 C6 x3 E, w- w+ h

1921时他还住在北京,陪Lord Northcliffe(诺斯克力夫勋爵或者北崖勋爵)去买明代藏式佛像,并带其参观的自己的住处。1930年1月1日因其在英国公使馆商务参赞办公室的志愿工作而获得了OBE(英帝国勋章)。

8 I2 Q) k& I! D7 ~) r1 q3 r

 

' n3 F" `) n! e0 J3 q3 g* {' q

这个英国人不是公使馆的正式工作人员,因而在会议议事录中称其为名誉随员是恰当的,他是个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根据自己的英文名字发音起名为葛开乐也是合适的。他1924年时还住在北京,年约50岁,1935年60岁时已退休,曾有一次从英国南汉普敦至意大利的海上航行(见此页表格:http://yoreancestry.com/zalewski/known%20voyages1.3.xls)。

+ r- s9 W, h9 Z+ ^# M* D

 

2 }. @) u3 M' q1 F2 C# p( {

 

3 ]4 T$ [, X, S& {3 w @

据以上信息,我推断E.L.C.即是曾参与关税特别会议的英国公使馆随员葛开乐。其住宅位于东单区的椿树胡同乙32号,当即是现在的柏树胡同,门牌号为偶数,当是位于胡同南,即其住宅是甘雨胡同北的一所住宅。号码较大,当不是位于东头,而是位于中间偏西的地方,据此判断有可能即是甘雨胡同的尚书贵庆宅。

! p) W+ w$ E: B: m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1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据《近代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综录》一书,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分区占领北京后,由日本浪人在东城甘雨胡同创办了《北京公报》,为日本政策服务, 这一说法符合立德夫人描述的宅边有日本人印刷所(Japanese Print office,似译为出版社较好,因是办公场所)的记载。

5 L0 p! L( H& r

 

& Q$ _, O6 V# Q3 H7 A0 p! I

这样甘雨胡同有日本人的报社,有盲校,加上葛开乐的住处也在这附近,几乎可以确定立德夫人的花园就是在甘雨胡同了。至于是否为贵庆宅,尚需再做研究。

- w. q7 u1 F; U: G l0 v/ w4 i2 B! ?

 

0 T4 l, ]4 e8 R5 P

 



发表于 2009-11-22 2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回复的有些迟了。不知黑龙公告1954年是从哪里看到的。其实好象北京解放初有全面的房产登记,如果能查到这份原始档案,这处宅子的情况当不难明了。

, @* j$ I% V7 ]

 

; e5 r" C8 f9 ] k

今日去上图查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60册《关税特别会议议事录》,上面没有葛开乐的英文名字,他的名字一共出现了大约四、五次,最开始介绍的各代表团总名单中说他是随员外,其它只写名字。

1 G( s$ T, c2 u+ h- A4 r H2 {; P8 i

 

2 u4 u# y! \, h1 S

也顺便看了一下《东华图志》,没有有关尚书贵庆宅的详细介绍。

" b' a: Y0 B2 F$ L% O

 

$ d( T% C) ^# k4 }. K; z' P

不过通过网络查找可知,贵庆字月三,号云西,一号梦萸。是嘉庆4年进士(1799),嘉庆十五年至二十年曾任盛京户部、刑部侍郎,道光十年5月至翌年9月兼署工部侍郎。道光13年4月至9月做过漕运总督,十七年任礼部尚书,任礼部尚书时曾犯错被革职,道光二十年(1840)还上奏折反对禁烟的一些做法,遭严厉批驳。能诗,善书法,也算是一文人,有《知了义斋文稿》等著作,国图有收藏。不知道其在道光二十年被批后的下场,说不定其文集中会有透露。如果其自杀,那么就与立德夫人的记述相符。

! S# P/ ?! q9 z& W! J6 R9 A

 

n* B" E! y. c h/ Y" {5 ]

这么详细的介绍贵庆,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按照其年纪来看,在长老会牧师1874年开北京盲校时,贵庆应已经去逝,如果这个花园是贵庆宅的一部分,则北京盲校也是贵庆宅的一部分,其开设是不会与其冲突的。从立德夫妇一到北京就入住,第二天就去看两宫回銮(4月15日)的情况,这处房产应是早归教会等西方宗教机构的,否则其不会如此顺利,说不定包括这个花园和盲校在内的这处住宅大部分早已被长老会买去。这可能需要斑马帮忙查一下北京长老会草创期的房产了。

8 y# g( M5 n" @

 

4 o" s% u: S. C: i

至此,有关立德夫人的北京花园,个人目前能做的也就这些了,研究告一段落。谢谢各位看贴回复。

发表于 2009-12-18 0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rishon兄:领教了!

0 \- Z) x2 q+ g: H. l$ ?) s

      关于“我家花园”,不知是否在崇文门内大街东侧?也就是“板厂”或东裱褙胡同一带?即现在东单路口东南的一片胡同里?因为“可直接通到哈德门大街”以及离贡院不远(后面还提及古观象台)的话,似乎应该是在这一带。我记得80年代住在离这里不远的东交民巷时,后沟、板厂胡同内有一些西式建筑,是否有大宅门已然记不清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应该不是在甘雨胡同。

( M) s6 _% k7 s. v9 a

      真心希望您的研究得到进展,如能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在下愿尽微薄之力。

( T/ I! |2 R: q2 N5 w) i6 {

 

; a% e- u: x+ f

                                                                                       顿首 

8 Z5 ^/ a0 Z$ P* C5 h- {

                                                                                   老北京论坛新人   王府井土著

发表于 2009-12-17 0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此注册,发言。

8 t6 ]# S) E5 }9 u9 K

      首先感谢rishon兄自始至终做出的努力,否则便不会有如此众多关心“余园”以及《我的北京花园》的朋友相聚于此。我说在12月初偶然搜索“余园”这一词条时找到rishon兄的主贴的。我儿时在王府井大街27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院中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因此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读毕risho兄关于余园和《我的北京花园》的帖子,我立即给risho兄留言并委托朋友去网上购买《我的北京花园》一书(因本人不会网上购书,惭愧),昨天刚好收到,急忙翻看——毋庸讳言,当初在网上看到的《我的北京花园》一书中“余园”的照片时有过一丝的疑惑,因为我太熟悉那个大院中的建筑了,尽管多次翻建修改,但在上世纪70年代初还是可以大致看出当年园林的格局的,但文中所配照片似乎与我记忆中的假山花园有些出入。拿到此书后,再次翻阅第一章“我家花园”,几乎可以断定书中所言并非我所熟悉的“余园”。尤其在此书第十八章“贡院风俗”中提到:“它离我家花园并不远,但在拳乱中遭了灾……”,贡院在今天建国门桥西北角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前不久我去那里办事还能看到有极少数老旧房屋残留在现代水泥大楼之间。至少可以推断,离建国门“并不远”的地方应该不是王府井大街北端的这所“余园”。碰巧,我的小学也是在“王府井小学”读完的,也就是当今天主教堂的地界,北邻便是甘雨胡同……

) \$ }1 i$ V0 l- I6 ]

      恳请rishon兄不必动怒,我觉得gengpa兄发帖也是毫无恶意,旨在探讨切磋。作为一名“余园”相关人士,还在此叩谢各位给我一次怀旧和学习的机会,切切不必因此动气生怨,不利团结。

6 g. f) \- T* _! M8 \9 A. w

      rishon兄业已再三强调首帖“抛砖引玉”的意图,人无完人,正是有了最初rishon兄的大作,才引得众人热情的跟贴和追捧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再次感谢诸位,并希望大家继续和气探讨,更上层楼!

% V& o0 A& L, E& L' ]/ @

 

/ x" v. t2 I3 U0 w$ |5 i' }

 

* Z" ^- o' ?) S* R

                                                                  老北京论坛新人   王府井土著  拜

" e# ~4 Q3 I2 z

 

; P/ C( W- J: x& Z7 v, l4 G+ D M- ]

                                                                                      2009/12/17

发表于 2009-12-17 0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府井土著在2009-12-17 3:02:00的发言:
! R% k8 r. Z# O

      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此注册,发言。

! g) W3 [* v6 }& D4 I

      首先感谢rishon兄自始至终做出的努力,否则便不会有如此众多关心“余园”以及《我的北京花园》的朋友相聚于此。我说在12月初偶然搜索“余园”这一词条时找到rishon兄的主贴的。我儿时在王府井大街27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院中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因此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读毕risho兄关于余园和《我的北京花园》的帖子,我立即给risho兄留言并委托朋友去网上购买《我的北京花园》一书(因本人不会网上购书,惭愧),昨天刚好收到,急忙翻看——毋庸讳言,当初在网上看到的《我的北京花园》一书中“余园”的照片时有过一丝的疑惑,因为我太熟悉那个大院中的建筑了,尽管多次翻建修改,但在上世纪70年代初还是可以大致看出当年园林的格局的,但文中所配照片似乎与我记忆中的假山花园有些出入。拿到此书后,再次翻阅第一章“我家花园”,几乎可以断定书中所言并非我所熟悉的“余园”。尤其在此书第十八章“贡院风俗”中提到:“它离我家花园并不远,但在拳乱中遭了灾……”,贡院在今天建国门桥西北角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前不久我去那里办事还能看到有极少数老旧房屋残留在现代水泥大楼之间。至少可以推断,离建国门“并不远”的地方应该不是王府井大街北端的这所“余园”。碰巧,我的小学也是在“王府井小学”读完的,也就是当今天主教堂的地界,北邻便是甘雨胡同……

5 [4 B2 @, R- b$ f1 C

      恳请rishon兄不必动怒,我觉得gengpa兄发帖也是毫无恶意,旨在探讨切磋。作为一名“余园”相关人士,还在此叩谢各位给我一次怀旧和学习的机会,切切不必因此动气生怨,不利团结。

% L' _7 Z0 \3 }( g, w% c; t2 o

      rishon兄业已再三强调首帖“抛砖引玉”的意图,人无完人,正是有了最初rishon兄的大作,才引得众人热情的跟贴和追捧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再次感谢诸位,并希望大家继续和气探讨,更上层楼!

. s2 {! g! F8 x Y5 V- a8 B, D

 

; g s( D2 v4 V& I0 N' I' I _& j) V

 

/ w+ o+ x% i8 j" w3 s9 B( t

                                                                  老北京论坛新人   王府井土著  拜

4 s5 s% ` \' o1 K

 

( s; G4 Z7 ~; f/ a3 X

                                                                                      2009/12/17

# q4 Z# X9 C/ D) w

 

1 p1 y9 b3 U% X

     这个其实我早就判断可能有误,不过中文译本可能有些翻译并不是很到位,在我后来细读的过程中,发现其实作者多次有提到这座北京花园,譬如在讲国子监街时,就有提到.后来看英文原版,她的大意是花园的巷子是直接可以通到哈德门大街的,这一点就可以排除掉东厂胡同的.而且我看到黎元洪故居的那座亭子,旧居早年的亭子的照片实为八角亭,而照片里的亭子只有六角.也并不相符.

7 D/ p) K+ N) Q* k8 O, M

    但对于甘雨胡同一处,我也不太赞同.因为在原作中,譬如开篇也有提到"这座花园曾是某位皇后兄弟的旧宅".或其他处传递出的信息,经查甘雨胡同,只能大概确认这里曾是一些会馆的所在地,并没有一些很大宅园的记载.就有些宅子的房主也无太多信息可查.或至少并无那么显赫的身份.再是有提到他宅子的对面有皇家作坊,可能是绣作等,这个好似甘雨胡同也不太可能.查到此就暂无可以再查下去的可用信息了.关于甘雨胡同有旧宅花园的记载十分少,因为暂无可以新确定的位置,所以我就再没有参与讨论.这个恐怕不是现在可以回答具体位置的.而且对北京盲校的记载过多的局限在某篇文章,其他记载似乎都是转载而来.查阅国外的文献北京盲校的位置并没有具体点明在什么位置.对盲校位置的记载我认为可能有误.

发表于 2009-12-24 1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intimatechinachi00litt

1 V7 S x, v3 f* m( T& @

 

0 m. Z5 h; K6 R1 ] h

这是《亲近中国》1901年版 立德夫人/LITTLE 著 图片120幅 再见清末国人影像习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 02:08 , Processed in 1.19788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