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街上的汽车在路口排起了长龙,急促的喇叭声催得人烦躁不堪。可在磁器口西北角的锦馨豆汁儿店里,明媚的阳光正洒在狭小的店堂内,一位老人坐在靠窗的位置边晒太阳,边一口咸菜一口豆汁儿的吃得正香;桌儿上摆着个咿咿呀呀唱着京戏的“话匣子”,那份儿惬意随着豆汁儿的热气儿在阳光中不断扩散。
半个世纪以来,这家小小的店铺从没离开过磁器口路口儿,在家门口儿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汁儿已经成了几代老街坊的嗜好。如今,店内一张“搬迁通知”让所有的老主顾都充满了惆怅。
其实,这家老字号的要求真的不多:店面不要太大,只要能摆下几张桌子几条板凳;地方不要太远,能让老街坊把豆汁儿打回家时还是热的;租金不要太贵,得让勤俭了一辈子的老人也能大方地请客……
母女两代经营老字号
记者走进锦馨时已是下午2时,店里盛豆汁儿的大桶冒着滚滚的热气,空气中弥漫着豆汁儿特有的“馊”味。锦馨豆汁儿店从1958年开业就在磁器口,除了扩建两广路时店址从路南迁到路北,它的名字和“磁器口”一直紧紧地连在一起。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锦馨”的经理竟是位二十来岁的漂亮姑娘。“我叫王欢,特奇怪吧,以为我该是个四五十岁的‘阿姨’吧?”王欢说,前一任经理史学慧是她的母亲,母亲18岁被分配到原来的老蒜市口豆汁儿店,后来当上了这家国营老店的经理。“我打小儿就爱闻这个味儿,上学时经常叫着同学来喝,到了放假就来店里打下手儿。”王欢读大学时学的是房地产,工作了不久就“女承母业”执掌起豆汁儿店,她说她和母亲有共同的梦想———留住豆汁儿,留住老北京的文化。
“当初我辞职来接班的时候,好多朋友劝我,他们觉得只有老辈儿人才能接受这种奇怪的味道。一旦老辈儿人没有了,豆汁儿也就自生自灭了,他们说这个期限是10年。”王欢笑着说,“现在在店里排队的经常有打扮时尚的年轻情侣,还有附近的学生,我相信老字号就像活化石一样会辈辈流传。”
豆汁儿喝的是京味儿
现在,“锦馨”是北京惟一一家以豆汁儿命名并专营豆汁儿的老字号。“现在几家豆汁儿店的老人儿都是在锦馨干了一辈子的叔叔阿姨。有的老主顾刚进门,他们就已经按照老顾客的习惯把热乎乎的豆汁儿、焦圈儿准备好了。”
“有一次来了位老先生,说自己二十多岁就移居台湾了,总惦记着再去一次热闹的磁器口,再喝一碗正宗的豆汁儿。”王欢说,来到磁器口的老先生差点儿迷了路,拥挤的小马路变成了宽阔的大街,惟一没变的是那碗豆汁儿。“老先生喝完特意打了两大瓶带走,说要带回台湾给老母亲喝。“也正是那次,我明白了这间装修得不能再简单的小店不仅仅是买卖,也是历史,是回忆,是咱老北京的文化。”
欲寻新址老店求助
锦馨盛豆汁儿的一只大桶可以盛150碗豆汁儿,磁器口店一天的销售量是10桶!“豆汁儿利薄,以前都是穷人才吃的食品,所以维持一家店十分不容易。”王欢说,自己也想过把店面装修得高档一些,把价钱提上去一点儿,但思前想后却没有那么做。“来喝豆汁儿的有大腕儿明星,有开着奔驰宝马的富商老板,但更多的是附近的老邻居,我不能为了多赚点儿钱对老街坊们‘变脸’。”
王欢伤感地说:“因为要拆房后的老楼,所以我们不得不又一次面临拆迁。虽然也看了几家店铺,但是租金太贵了,最便宜的一家也要每月3万元,而现在的房租只有几千元。”王欢记得小时候,南城的小吃店很多,说得上来的就有锦馨、锦芳、群芳好几家,可随着旧城改造,一些小店因为经营利润低、铺面租金高而销声匿迹。“我不希望锦馨重蹈他们的覆辙。其实我们只需要很小的一块儿地方,要的就是那种大家挤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热乎劲儿。我们希望大家都来帮帮锦馨。”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