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的现状,坛子里有许多群情激愤或者唉声四起的帖子。有愤怒的,有悲哀的,有叹息的。有人说拆,有人说不能拆。历史文化城市的保护和改造涉及的东西太多了,不仅是北京。 不说大个的了,说点具体的。 那些逝去和将要失去的北京城市肌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令人心痛。但叹息归叹息,看看那风雨飘摇的房子,那无奈中搭建的杂物间、小厨房、储煤棚…熟悉而辛酸的生活状态,你会用你现在居住的三居室换回那里的一间小平房吗?即使是坛子里著名的珠市口东大街161号院。回头想想当年自己急匆匆的搬出破旧四合院奔向楼房的情景,感慨顿生。许多网友恐怕都有此经历。 我是个老北京,住在南城。特别关注前门地区的改造,那里有我童年的痕迹。今年的某日去做回顾,草场七条、草场九条等都有个别院落开始翻建。据说是原地原貌。没见到什么三通一平工程。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谁来住?原住居民还是新来的暴发户?如果是原住居民,可能只是对他们的住房的安全和基本居住条件有些改善,但居住面积和生活条件并不能彻底改观,迟早会成为新的棚户区。而新来的暴发户会花大笔钱财购买不宜居住的疑似古建吗? 拆?不行!一个城市总要保持自己历史,而这些历史遗迹保存着多少代人的才智和生命遗迹。何况是历史古都的北京。不拆?就有了如何保护的问题,虽然北京市已有了各种各样的城市规划和保护规划,但其可操作性不得而知。如何保护问题要解决重要的两个方面,人和物,一是现有居民的安置,旧城现存的住户多为一些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对他们的安置必须由政府出面。现在的问题是在拆迁问题上,政府与居民之间并不是处在平等主体的地位。居民只能与政府签订其事先拟定好的协议书,只能接受政府提出的极低的拆迁补偿标准,这样的“协议”显失市场公平。大规模建设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血液澎湃,而广大群众总是牺牲品。所以政府在保护区内的拆迁问题上必须改变思想,应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不仅居着有其屋还要能够享受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当然,被拆迁者也要放平心态,别把拆迁作为发财致富的机会,真给你个别墅你连物业费都交不起。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