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刘小萌老师的一个讲座,讲了一个我没怎么听过的课题。“清代北京的俄罗斯旗人”,我大致的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也看看吧。 讲座共分为六大标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这一课题的成型及研究线索: 一为“前言”,刘老师在第一部分重点叙述了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清代北京的俄罗斯旗人”这一课题发端于04年,刘小萌老师和日本学者细古良夫先生发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价值,继而对清代俄罗斯人活动的三个场所进行了走访,并开始搜集相关史料。 二为“俄国佐领的形成”,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俄旗人的来源。17世纪中期,随着满洲人入主中原,他们的后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逐渐被俄罗斯哥萨克侵占,为了保卫领土,康熙时期,进行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后,中方俘虏了百余名俄战俘,他们被编为镶黄旗满洲的一个佐领(八旗制度下的基层军事组织单位),不但在继而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随清军迁往北京,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极大礼遇。 三为“俄罗斯人在北京的生活”。此部分主要讲述了俄罗斯佐领来京之后的居住生活情况。他们跟随镶黄旗的驻防,驻扎在东直门内的和家圈胡同,是清代最早的翻译人员,负责当时中俄往来国书的翻译工作。他们的地位与当时的满洲人相当,优于一般的民人。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在发型、服侍、语言和姓氏上开始了全面的满化,继而又被汉化,大批的改姓汉姓。最后,他们婚丧嫁娶的习俗,也汉化到了令当时的俄国使团吃惊的程度。 四为“俄罗斯的东正教”。此部分讲述了清代东正教在北京传播的情况。随着俄俘虏的入京,康熙皇帝恩准了他们在京的宗教活动。并将和家圈胡同的一处关帝庙播给他们以做教堂之用,司祭被赐予七品官衔,这就是俄东正教北馆,也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东正教教堂。 雍正时期签订的《中俄恰克图界约》,正式确定了俄派遣宗教使团入京的制度,并且10年(后改为5年)轮换一次,到同治年间,共有15批俄传教士来华。条约同时同意俄在东交民巷建立新的教堂——奉献节教堂,也就是南馆,并将北馆物品迁至此处。从此,东正教成为清前期唯一一个建在京城中心的异国传教机构。 五为“北京俄罗斯人对中俄关系的影响”。在此部分中,刘老师指出了这时期俄旗人对两个关系的作用。首先,他们使东正教传入中国并在东方获得立足点。在雍正皇帝全面禁止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之后,这一举动是十分不易的。第二,他们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俄东正教堂的建立,使旅华的俄国商人和传教士得到了接待,也使俄国成为《天津条约》签订前,唯一一个在华有使团接待处的国家。第三,他们也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六为“俄罗斯人的归宿”。随着清朝的灭亡,对于旗人的优待也结束了。从此,俄罗斯旗人后裔四散,已经淹没在人海之中。1955年,中苏签订条约,俄东正教南馆归还中国,北馆作为苏联大使馆的一部分,并且使用至今(今为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青年湖公园的整修,俄教堂墓地也被移为平地,俄旗人在京活动的印记就此消失。 讲座最后还看了些图,我印象挺深的是俄国人把在庚子事变中被义和团杀害的东正教徒都封圣了,还画了图纪念他们。还有,刘老师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 在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像北京一样保存了这样多的文化遗产,也没有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遭到了像北京一样如此大规模破坏。 前半句和后半句都很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