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是北京创建年代最早的庙宇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天宁寺塔建于辽代。北魏孝文帝时,叫光林寺。 随文帝将供奉的佛舍利分别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门寺、天宁寺均为其中之一。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佛舍利入塔,改名弘业寺,唐开元时改称天王寺。辽代,在寺后建塔,元末寺院毁于兵火,只余高塔,明永乐二年(1404),才改名为天宁寺。 天宁寺塔初建时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寺院毁于兵焚,仅余孤塔。到金代,金在辽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华门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章宗时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为“大万安寺”。在元初,该寺随豪华的金中都毁于兵火,但唯舍利塔尚存。明曾重修初庙宇,寺坐北朝南,山门为灰筒瓦硬山顶,石券门窗,门额正书“敕建天宁寺”,山门后面为弥陀殿,殿前有月台,两侧分列螭首方座石碑各一座,为乾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碑记。塔立于殿后中轴线上。 辽代改建成实心砖塔。舍利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砖塔修建在一座巨大的四方平台上。大平台上是两层八角形平台塔基,塔基上为雕有莲花、狮头、佛佛、力士等雕刻的莲花座。莲花塔座上为高大的塔门层,塔门层以上为十三层密檐塔层。塔顶为砖制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作为塔刹。各层塔檐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每层均系缀风铃,每逢风起,便发出清脆的铃声。塔一般为“七级浮屠”,十三层为最高级别,一般为皇家特许。 天宁寺塔上过去每层还悬挂有铜塔铃,迎风作响,悠扬悦耳,声闻数里,到清代铜铃渐落。在《京城古迹考》中记:“天宁寺……据寺僧传册所记,上有铃2928枚,合计重10492斤。风雨荡摩,年深钮绝,见次零落。亦颇残缺矣”。 天宁寺过去的规模宏大,分中路和东西三路,现仅存中路。中路有山门殿(韦驮殿),山门前有高大古槐两株。山门上书“敕建天宁寺”。山门殿内前供弥勒佛,后站持杵韦驮。山门殿后为前院。前院正北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门上书“接引殿”。门前对联东书“金界庄严铃语钟声流静梵”,西题“运台馣霭\香云宝相现慈因”。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供接引佛,寓意接引众信徒进入佛门广接佛缘。大殿前有碑刻数方,其中有乾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碑。接引殿前过去有大殿释迦殿,接引殿后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舍利塔院宽阔,东、西亦有配殿,东为药师殿,西为弥陀殿。塔院后为清幽的四合院“兰若院”。 1976年唐山地震将塔刹震落。天宁寺塔北面,原有大觉殿、广善戒坛等建筑。寺西北原有院落,名宗师府。现仅存山门和大殿,还有一些残存断碑 1988年1月,天宁寺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北京市政府当年承诺的“60件实事”之一,2002年天宁寺塔院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2007年7月7日,北京市天宁寺宗教活动场所证书颁证仪式隆重举行,正式免费开放。
天宁寺修复中的示意图 寺前碑书唐天王寺故址
4 n& a6 Q, P+ G4 _' \0 d% C 百年前德国人拍摄的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