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油油真的不敢做这期.毕竟咱这里可有圆明园的专家啊.可当站在残垣断壁之间,心灵接受着撞击,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在谐奇趣,我坐在残断的台阶上,看着眼前的水池,残壁,石刻,石狮,闭上眼睛仿佛就又回到了那个火光冲天的日子,仿佛感受到了那种大敌压境的耻辱,在历史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不得不努力的去记录,尽管手里的相机只是一部200W相素的低档相机,尽管我没有专业的摄影技巧.但用真心去做了,就够了,至少我尽力了. 众所周知,万园之园-圆明园是由长春园,绮春园和圆明园三园组成的,油油的路线是从绮春园宫门(现圆明园南门)进入,一直向北行至长春园内的西洋楼景区,非常遗憾的是,油油穿的高跟鞋,没有时间全部走完,而且赶上了小雨,再有就是相机的问题,广角不够,宫门没有拍. 其实对圆明园并不了解,小的时候去过一次,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水法,知道火烧圆明园,而且一直被误导着,以为是八国联军烧的,直到认识了师傅,以前的所有错误观点才被扶正,并且铭记在心,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烧毁的,但后期人为的破坏更大,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一捧黄土,一些残石,一些断壁,留给我们更多的是遗憾,惊叹和耻辱. 油油此次只走马观花的代过绮春园,还有长春园的西洋楼景区,我们就先来介绍一下绮春园,长春园和圆明园吧。 绮春园: 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 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长春园: 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于1751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其后又相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圆明园: 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右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下面就开始跟着油油一起感受吧! 涵秋馆 位于敷春堂北边偏西。本景为一南北长岛,东、北两面皆为湖,西侧亦为河池,主景涵秋馆居北部。1987年廓清古建基址,界定该遗址范围,并立石刻图以志,古建基址今保存完好。 涵秋馆东北原有三孔砖桥,1979年修筑园路时在原址复建石墩水泥桥,1987年加宽桥面,易为大理石栏板。本岛南端溪桥,亦于1987年建成单孔石平桥。露水神台,也叫仙人承露台。在涵秋馆东山外侧的山凹处,建于山石高台,上竖一铜铸仙人,双手托着承接露水的铜盘,寓意请求上天赐予甘露。据传汉武帝刘彻妄想长生不老,听说将天降甘露与玉石碎屑拌而食之,便可止住阴气,永生阳气,长生不老。于是在建章宫建一仙人承露台。嘉庆皇帝笃信不疑,为此在绮春园仿建了一座以求长生。原铜铸仙人早已丢失,其圆形石雕须弥座,今在中山公园。1989年整理台基,重制墨玉石雕承露仙人,成为遗址公园一景。
海岳开襟 建于水池中,台基为圆形,上下两层,汉白玉石凭栏围绕。台上建3层楼宇,下层为海岳开襟,南檐题"青瑶屿"3字;中层为得金阁,题"天心水面"4字;最上层题"乘六龙"3字;台的四面各设牌楼一座。在圆明园的所有楼阁中,这组建筑最为豪华。 如今的海岳开襟已失去了曾经的华丽,剩下的是孤岛一座.记得去年的时候还能到岛上去,有个什么图腾展览,而现如今却已经不让上了,挂着"游客止步"的牌子.
油油一路向北走着,最后终于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长春园西洋楼景区.门票15元,就是30元也是值得的. 长春园西洋楼景区位于长春园东北角,是意大利画师郎世宁(1688—1766)、法国传教士蒋友仁(1715—1774)等人于1747年—1760年设计监修的,西洋楼景区是我国皇家宫苑中第一次大规模仿建西洋式建筑群和园林喷泉。虽然设计者是西洋传教士,但建设者却是中国人。在西洋楼的建造过程中,大量运用了中式道路、中式石雕花纹等,是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但是乾隆皇帝修建西洋楼景区的目的并不是引进西洋技术,学习西洋先进的建造理念,而是完全出于好奇,甚至自大的认为“西洋人有的,我们大清朝就一定有”,所以在西洋楼建造过程中就出现了西式建筑中式屋顶的现象。意思就是说:“你西洋建筑再好,也要在我大清天朝的统治下”。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蓄水楼. 蓄水楼内水源是从北面进水孔引入的。蓄水楼早年是由3匹骡子拉动水车往楼上提水,后因水车轮盘损坏而改用人工提水。 蓄水楼西是西洋楼景区西墙,墙为西洋风格,称“线法墙”,线法墙南端建有西洋座钟形门一座,门上嵌有西洋石钟一座。
蓄水楼对面(南面)便是谐奇趣. 谐奇趣位于西洋楼景区最西部,由谐奇趣主楼、主楼前后喷泉及北边的供水楼组成。是西洋楼景区最早建成的西洋建筑。 谐奇趣从乾隆十二年(1747)就开始筹划,由西洋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和法国人蒋友仁设计,至乾隆十六年(1751)秋季竣工,前后历时四年。 如今已是残石林立,残破不堪.
谐奇趣的北面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迷宫了,也就是黄花阵,中间就是那个小喷泉.
黄花阵为长方形,东西南北四面都设有门可供进出,其中南面为一座西洋风格的大门,为黄花阵正门,正门内修有西洋石桥一座,过石桥便是黄花阵。阵中心高台圆基上建有西洋式凉亭一座。亭子全部用汉白玉雕拼而成。黄花阵是根据欧洲皇家花园中的迷宫进行仿建的,但组成迷宫的图案不是剪修的灌木,而是砖砌的矮墙,墙高约1.2米,宽约0.6米,墙面镶嵌卍字不到头图案雕花青砖,墙体总长1600余米。 一共到过迷宫三次,前两次都不是自己走出去的,所以这次索性没有走,但是游客很多,照片拍的效果不是很好.
出黄花阵一直向东行,便看到另一组遗迹,便是养雀笼. 位于万花阵广场东侧,与西面的蓄水楼相对。养雀笼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其中间为穿堂门,南北两侧则饲养着很多外邦进贡来的珍禽。养雀笼朝西的一面门很像中国式牌楼,而朝东的一面则完全是西洋风格的,养雀笼是中西建筑结合的一个产物,欧式门楼平面呈八字形,中间卷洞是铁花门,两边券洞做成壁龛式里面雕花石座上是石雕饰瓶,墙面用欧式石雕柱装饰,门楼顶上有葫芦式,石栏杆的女儿墙,站在门楼上可一览东路西洋楼景观,在养雀笼东西门外都设有小型喷水塔。养雀笼北侧是西洋库房。
方外观、五竹亭位于养雀笼东门外南北两侧。方外观、五竹亭与东面的海晏堂及大水法等建筑是同一时期修建的。方外观南面与其相对的就是五竹亭。五竹亭是五座西洋竹式重檐亭。五竹亭的枋、梁、檩为木构,外观则全部是竹子构成,并用彩色玻璃镶嵌,用贝壳装饰。早年五竹亭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位于谐奇趣北面,因高大遮拦了风景,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迁移到方外观对面。
再往东行便到了海晏堂. 海晏堂位于方外观东面,是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中最大的一组建筑。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
油油最后到了大水法,但天下雨了,就没怎么拍,不过,想必那里的照片大家也见的不少了. 大水法、观水法景区位于海晏堂东,由大水法,观水法及后来添建的远瀛观组成,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水法”意思就是水的戏法,也就是喷泉,大水法就是大喷泉的意思。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吧,以后再慢慢添加.那天的天气实在不好,本来还到了狮子林,可天气下雨,没有拍照,还到了琉璃塔遗迹,也是因为天气原因,又是高跟鞋,所以没有走到近处,等哪天天气好了,约上几位挚友同行. " B' z, B$ f# s% A;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9 22:50: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