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j2 C. Z# S2 u1 H
宣武区借着文化产业论坛的机会,挖掘出100多家已经消失的老字号并在工商部门注册,允许企业使用,提了一个小条件:使用的企业必须经营与老字号类似的产品,经营地点必须在宣武区,且很大可能在原址经营。 3 w+ C/ E" c8 B, E" ]: l1 }" i4 v
看了这消息,不由得击节叫好,宣武区有才呀,平地抠饼,愣能从瓦砾堆中搜寻商业炒点,且不露痕迹地擦洗面市,他们做到了。
5 q3 R8 i; a6 @4 G5 J6 E 有人说宣武区之所以这么做,全是为了钱。我认为大谬。您想啊,倘若单纯为了钱,宣武区政府完全可以去抢银行或者找片拆迁完暂时还没想好干啥用的地方建一座印钞厂,那样不是更直接,比如此辛苦费劲转弯子不是省事儿得多?
' }* u" u2 i4 J: |: }% Z( A; W 还有人说此做法是罔顾民情没文化,我认为也不对。人家宣武区的领导们已经说过,这些注册的老字号是已经消失的,现在重新注册就是为了焕发这些老字号的青春,第二次生命是谁给的?宣武区政府,宣武区工商联!!
, Y# J# S. A6 B9 o" r; d* a 历史的镜头转回到1956年,随着公私合营的号角吹响,很多老字号并的并,转的转,关门的关门,遗留给这世界的,只剩下“全聚德”、“同仁堂”这样大型的航空母舰,舢板、竹划子一艘一艘沉没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变成了记忆。宣武区如此翻箱倒柜煞费苦心的打捞上漆提供给现代企业使用,诚心不诚心的搁一边单说,最少人家拿着纳税人发给的薪水,干了实事儿。
+ U- D8 b& ^! i' y 报道还说目前有三家企业正在与宣武区工商联洽谈,准备借这些有点年头的老壳儿蒙世撞一头子试试。我就不明白了,大小都是个买卖,起个属于自己个儿字号当真就那么难?莫不是探不出北京商业的水深?莫不是真心想给咱北京人送送温暖?连一个字号名字拿出来都费劲,光剩下钱您可凭什么让老百姓信任于你呢?政企分开咱们人民政府说了多少年,为了显示您新入驻的企业有头脑重合同守信誉,搬着自家大腿往上冲,这不是明显着把咱政府的教诲丢一边儿不顾,陷咱们区政府和区工商联于不义嘛?
0 Z0 e9 u& m% P 人家用了多年的老字号,甭管什么原因,倒闭了,多少都沾点儿晦气,您来,兜里揣着票子,不差钱的姿态出现在宣武区人民的面前,告诉走过路过人们:其实多少年以前,自己的姥爷曾经也姓过毕,不单单与毕福剑有关,毕昇、毕加索都是自己祖辈…… ……以我对北京人聪明的了解,您努力说服自己信了之后最少要等上五十年才会有三三两两的人追随。五十年,多漫长啊,想扬名立万拿出五十年的三分之一再加上一点勤勉与诚实,足够了建一家老字号了!
# u5 Z! M+ |; Y. F 冥器早已埋进土里,挖出来见光也只能当作一种寄托。宣武区好,宣武工商联也好,把这种寄托捂在手心里摇啊摇,花瓣飞扬,寄托变解脱,以为找到了一条变法图新的文化之路。文化呀,太虚太假,想变成真钱不易更别说政绩啦!所以我为宣武区击节叫好,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宣武区政府与宣武区工商联给执政者开阔思维挖掘新经济增长点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
9 l. h' k1 k: l(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据说是饿得没辙才下的嘴,焉知后来菊花黄时还有一家正阳楼在北京红红火火做着生意,银元铜子哗啦啦往钱柜里流。
# o$ k9 w. [* s6 H4 e' F 卖前门楼子的商业创意已经有人实践过了吧,恢复帝制张勋张总也做过了。中国的事儿就是这么奇怪,要想千古留名,走正路忒慢,不如斜的歪的实惠。
* g5 F7 \/ l" Q 八大胡同的尘缘旧事已了,宣武区政府的公务员们、宣武工商联的同志们本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兢兢业业地为那些准备到北京赔点儿的企业培了一垄土、挖了几个坑儿,单等着大小萝卜你争我抢跳到坑儿里来。 ! N5 v9 i( K- ]; {- {8 p6 p
真好,真好!! ' W/ X6 X, h. ?" m
那些打文化主意意在赚钱的企业其实也应该保持一种清醒,当真卖计生用品使使八大胡同轻吟小班的名字也很诗意,毕竟那时候人们起名儿多少还讲究一点儿风月,要是卖面包,趁早死了这条心,英明的宣武区政府、宣武工商联早就堵死了这个窟窿,他们的聪明是真实的!!
+ I! H5 k1 _: D; m- N# j 《北京人》中曾老太爷曾皓那架已经漆了百十多道漆的棺材被杜家抬去顶债的时候,“象个小孩子似地抱着那棺材死也不肯放”嚷嚷:“我的前途,就是棺材!”
6 D1 k& E+ `0 G ~4 @& b: [3 h 发财,发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