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857
帖子
阅读权限8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5-8-26
最后登录1970-1-1
|
八月十五话中秋
0 y$ V& _- Q2 Z7 s) b) y% R! @
: Z- g, Y1 ^3 [& B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2 h% K1 i# b; x1 V中秋起源. z" o; ^9 W3 b4 m6 p/ U" X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 E9 a8 B6 V5 C; `5 y
3 _) y0 _- k9 o+ v
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9 M" g+ J" w7 o& y+ l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是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是在宋朝开始盛行起来的,到明清两朝,已与元旦齐名,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p% f* g Y0 U8 {6 j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的别称也很多:“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等;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0 C# b1 A9 P) X
“团圆节”一词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5 S; e/ l/ j9 e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 o! l8 W! A5 B* b: S 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还有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所以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 Y0 S8 C; P$ a' k' H/ a! w- Z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 苏轼《水调歌头》
# U! o1 v7 q; j: J) L$ H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 李商隐《嫦娥》
( w4 @& g q8 v7 F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8 u! L4 Z+ b% ~2 Q —— 唐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0 Y7 ~& H+ @ }' i X7 `
嫦娥奔月
" A" q/ W* ~4 R' j 在四千多年前,有穷国有个以暴力统治的国王-后羿,他为了能够长生不老,所以找来了长生不老之药,但他的妻子嫦娥为了不使有穷国的百姓们受到后羿长期的残暴统治,所以偷偷的吞下了这些药,没想到嫦娥竟然轻飘飘的飞了起来,渐渐的向月亮飞去,并住在广寒宫里,从此,嫦娥就被尊为月神,而因为奔月的这天正巧是八月十五日,所以后人就在每年的这天祭祀月神。
/ ~3 @9 P4 S. }- K3 b0 q 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 c w# i# b2 l+ v7 t0 l3 o" q
% S! t2 n# Q1 X P/ a * d4 a6 p7 l1 f9 j
3 M! d& z( h4 [3 U0 p+ o
+ Z/ m! q) \/ w- t- ~, \
' z; N! i Z, I8 N3 k& m4 i5 X5 `* \* N玉兔捣药8 _) a* ^& s9 Q" @# G
$ {6 f5 u% s( d3 V" s% P 传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大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 e6 O D' J a4 V# x+ h 又传说,"玉兔捣药"是道教掌故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究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诸多旧小说,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3 Y, }! ^5 `5 E; ^
8 a Y2 |! i7 I5 s/ T: u$ V& L5 C: G2 d9 ?- l$ `2 G$ ]" F8 ?5 Y8 A
3 @( t2 o5 d* D- W/ x
. g8 P# h9 ?+ Z& w. g8 x- H: F. q6 T
+ b4 Q8 x3 l6 g; U3 A# _% I9 K 0 j8 H0 ~/ c5 F6 J4 q% B
* W# y9 Q: S1 G4 B8 `4 n+ @中秋习俗# N' A. ?4 W5 J" `5 c
) G S2 @1 @. E- N8 O, j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唐 齐已《中秋月》 ! b1 q5 b9 b9 E6 t4 h& c
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唐 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
2 Q, [7 X* s2 P( ?; V9 V) ]" ]% @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宋 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 8 ^0 Q. _4 F$ }+ h
) U, C' U2 H5 o1 k: @
祭月·赏月·拜月/ S7 v# \5 I& |# F( P
1 p' F7 Y) L& ?5 C7 P帝王祭月; h% I3 k" u3 k7 \! M" g, Q: f/ W
/ W4 m3 [% a0 n$ n0 F
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
, d4 W) K/ _6 G; T1 u8 V, [1 A2 i, P# z( T4 a* X
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
% w* R. T0 H$ P- h
" r/ z1 l t3 q+ s0 e & ]0 X& o: a a# b4 Z* L8 D% L
8 }' [6 w7 [8 r5 g9 k% d8 e( \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祭月成为皇家的专利。 ; _; U% E. X; F0 }- }: |
文人赏月
5 J; C* O# g$ ]4 c3 ~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 ]4 T& X! O- f5 h$ b% v" r. w. i) P
$ m! d2 c( d8 [! k民间拜月 z9 x' t% f) c
7 o. c1 Q6 N5 x& B& \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0 z3 S* v: B$ y% P* b( R
{拜月娥}月娥姐/月明明/月中有株婆娑树 婆娑树上挂紫微/紫微星出保子星保夫星 2 g% R0 g8 Y& t5 Y. O- W5 m4 t, S
保男保女接宗支/枝枝叶叶兴旺生好子 月娥出来免灾星/家中添财又添丁
H$ n: y% P0 _2 x- Z2 B
- b2 f, j$ Z' V* l . h4 v; y4 ~+ |$ U
兔儿爷" `4 ^& L& B6 w+ H1 v" E2 w4 W
8 @" K& Y* y |! n7 a, V* M6 ?3 F 由于兔子上了月宫,因此古时人们过中秋,祭月时必用“兔儿爷”。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也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R! p+ m# M! | m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2 H: c( {6 e S! @2 [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 ^9 \7 F; T1 M5 R+ x
* ]: m. y2 n9 ~! S! Q. @6 D
3 q+ s0 d+ ?6 U8 k, z% ~ v
6 b$ }1 y# k) o 9 @) x5 V3 ^/ W; @
& l' B0 d" P; u/ ^/ O
( a* ]" k$ @* M9 V: c6 w+ f6 [. c( G8 A% ]6 q
月饼趣谈5 {# y2 `& O) F! u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宋 苏东坡
0 ]* `# C+ F/ V: w- H “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清 杨光辅
* Z7 q! Y7 \, A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3 c8 o0 u' o8 f% d: y3 c) ~. P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 S' j0 I8 C& ~+ g: P& K4 z. F
! r, f2 D1 C+ Z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 U, n9 v) D$ t 我国月饼品种繁多,按产地分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目前,全国月饼可分五大类:京、津、广、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