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北京、掌柜的、飞哥、bloodli、油油、小苜蓿我们一行七人,考察了西直门内包括赵登禹路、八道弯儿、前公用、后公用、东新开、新街口二条、头条等七条胡同。其实去之前,已经预感到此次考察,看到的更多将会是什么.....
, W6 n9 T! P7 d2 G# J在去往集合地点的路上,路过耳闻以久的“百花深处”胡。便不自觉的拐了进去,一探这条《ONE NIGHT BEIJING》中提到的传奇似的胡同。结果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里已经绣鞋老人座的那条“百花深处”了。出来后,预感更加强烈.......
- F+ @4 @+ C7 j, Y1 S! i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见面后,互相用几句玩笑,节省了以前的寒暄。稍作计划,便开始了行程。
7 h, j& h/ P! @! F+ B顺西直门内大街西行,左顾右盼,很难找到“东富西贵”的感觉。经掌柜的指点了几处反差极大的画面,反而要为“南贫北贱”的老话鸣不平了。 . p1 G, e ?5 i9 Z
遇口南拐后,便从赵禹登路进去,虽然仍然破旧,但总算是有了些胡同的感觉。
/ U8 @9 H E1 |; b" o7 x' |$ E《北京地名典》记:赵禹登路原名“北沟沿”,后改“白塔寺东街”,元大都时曾为金水河的故道。明代称“大明壕”,清代称“西河沿”,是京城重要的排水防洪措施。民国初年改为暗渠,十年始开辟成路,沿用“北沟沿”抗日胜利后,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赵禹登,更名为“赵禹登路” ; }2 q0 F* d: F2 N) ~/ ~
迎上来的是赵禹登路10号,一座比较普通的小院儿。蛮子门儿,院子也就是一进,房顶为卷棚顶,东厢房的南山墙上有一道靠山影壁。但这已足以让大家的相机,像见到亲人一样,围了上去。 " N5 U2 M* c3 s+ m c" s
在它旁边的12号,依然是蛮子大门,虽然已经破损,但比10号似乎略大一些。有两个门簪,不过看中槛宽度和痕迹,原来可能有四个。里面老房部分完好,情况和10号差不多。值得说的是,这些院子有个共性,无论院子怎么受到破坏,通常门口的影壁是保存的最完整的。
8 w! W7 t* p( A2 { e9 w* \6 M" d再往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圈点的建筑了,直到进入八道弯儿胡同。 ; b/ F$ \* A1 R# W* w
“八道弯儿”胡同并非真的就有八道弯,这只是个虚数,形容胡同曲了拐弯儿。不过从地图上看,也没有形容的这么夸张。 3 j0 x6 O5 u2 w1 ^2 `8 n/ A
到八道弯儿胡同,自然要寻访一下,鲁迅的故居。鲁迅故居是八道弯11号,我们却是被一处正在进行重建的宅子,吸引了进去。其实这里便是鲁迅故居后院儿的旁门儿了。 ' h6 M- X7 F- P, p8 X
由于正在施工,院子里面十分的杂乱,后罩房的主体结构已经起来,工人们正在抹灰。随便跟院子里的人聊几句,似乎他们都能对鲁迅住在这里那段历史说上一两句,问起鲁迅曾经住的是哪一间房,亦是说法不一。我们顺院子西边的过道来到中院,正房五开间,东西厢房三开间。和前院已经没有墙相隔。一个小伙子领我们到倒座房看,说鲁迅曾经就住在这里。真的假的不得而知,快要拆了倒是真的。
* m8 K! \) `4 C7 L# S. V8 j这时,一位大妈提带我们去见一位84岁的张淑珍老人。老人住在后院的一座小房儿里,可不巧老人不在家,只好做罢。回来查阅资料,有人访问过这位张淑珍老人,他当年和周作人夫妇相熟,他说院子里的枣树,松树,丁香都是鲁迅当时种下的。 9 x1 W: h( z& U) ]9 X* N/ N
将要走出院门,突然发现如此大院子,为何会没有相配的街门。回头才发现,原来的街门已经废弃,又在其前面七八米左右处,开了个小门。据估计,曾经的街门应该是个如意门儿或小号的广亮门。在现在的小街门上方,挂着一个小南瓜,淡淡的黄色,给他拍了下来,算是给鲁迅故居之行画个句号。
' J/ r W) M/ c1 l; n5 H) [5 E离开了鲁迅故居,在八道弯胡同就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东西了,便顺路而行,来到后公用胡同。
4 y# ?& E7 x7 w3 g. E9 ]/ l/ c胡同里的几个门楼基本都是新修的,但门板和门墩儿依然是原来的。看来主人也知道他们的价值。胡同南边一溜高墙,墙后露出的屋顶,是元宝脊,很漂亮,看的出这个院子有来头,但它的正门不在这里,也只能是瞎猜。 8 t8 d t0 G7 k
光顾着右边,险些错过了胡同路北后公用8号,是一座难得比较完整的如意门儿。正脊两端雕有花草。有两个门簪,两个书箱形的门墩儿。大门紧闭,但看院子里两棵树的距离,院子不会太小。
5 s* I5 B: B$ z3 }正说着院子,大家看到东头一道高高墙,顶端是一小溜儿元宝脊。看上去像是一座影壁墙。但是怎么会在这里立起一道影壁呢?
% ]9 ^* W7 C* M. y这道墙立在了后公用胡同5号和7号之间,在5号的住户指引我们去问隔壁7号的一位老爷子。正巧我们走到那,碰到了这位老爷子。老人很热情,带我们到院子里面去看。并说这就是一道影壁。影壁那边曾经并没有房,是块空场。老人说他们家在这里有一百多年了,这时我们注意到老人用来种荷花的缸,也的确是一个老缸。像是清朝的物件儿。院子里种着花儿,养鱼,养鸟,养猫。老北京院子里的活物儿,这里块站全了。 + d3 L& V& G1 A+ X- G& Z
出了院子,顺便向老人打听起对面高墙后面的院子曾经是何人所有。老人还是真“门儿清”。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傅作义的哥哥大军阀傅双英的宅邸,现在是少年宫。他又顺便提到了8号,曾经是李连英的院子。这才想起来刚才的那座如意门儿的院子。 6 ]7 D/ q- h5 b
临近胡同的南口,在一道铁门后面,我们发下了一座广亮大门。整体成灰、红、蓝三色。雀替依然完好,两个抱鼓形门墩儿上面堆放着煤等杂物。少见的是门前有无级台阶,并带有台帮。主人在广亮门上又加了一道贴栅栏门。但依然贴着家中被盗的通知。看来是经常有“梁上君子”光顾。
7 N! s3 L1 |$ S& r& D从后公用胡同出来,便是前公用胡同。这便走到了少年宫正门。本想进去看看,被工作人员阻止。从门口的介绍上得知。院子为清代建筑,民国作了较大改动。现在仍然保存民国时的格局。三进院落,带东西跨院儿。大门和二门均为广亮大门,大门外有上马石、下马石。二进院子位民国改建,有正花厅。院内绿化的十分漂亮,并带有抄手游廊。越看越有化妆成孩子混进去看看的冲动。 / R$ X. }9 B6 a7 l
前公用胡同的情况要好的多了。这里的门楼,房子保存的相对较好。门楼基本以蛮子门儿和如意门儿为主。每个门楼上基本都缺点儿东西。路上遇到一位骑车的师傅,车筐里一条小狗,带着一副“金丝玳瑁秀郎镜”。很是有趣。在45号的院子里,遇到看到一只黑白相间的猫,由油油和小苜蓿鉴定为“鞭打绣球”。可能是比较少见的品种吧,小猫倒也不摆架子。顿时觉得相较而言,这条胡同一片生机。 1 O; ?. ~; S7 _! B T
稍适休息之后,便过马路,来到东新开胡同。这里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废墟了,除了长着高草的“绿地”,就是半个半个的房子。倒是个了解传统建筑梁架结构的理想场所。这种压抑的画面一直延续到了新街口头条。随着掌柜的一声“有料啊”。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
+ `$ P7 z, p `% B一座精美的如意门楼立在面前。门楼带雀替,应该是由广亮大门改造而成,上槛上有两个镂花儿雕刻的门簪,下槛两侧为两个书箱形门墩儿。两片护铁对称而闭,说明门板没有错位。门上面的砖雕,精美且完整。基本图案由“松竹梅兰”岁寒四友组成。门框两侧砖墙上段半圆部分,雕刻有花篮,山墙正面亦有花篮雕刻。在门楼内两侧梁架之间的砖上,雕刻有代表多子多福的葡萄。戗檐两侧上也是各有一朵雕花。两扇门紧闭,从缝隙中看到里面有一道影壁。 ; A& I4 n% X4 H5 |* r: f) h
这样一座堪称完美门楼,令各位都是异常兴奋,担当我们转到院子侧面看时,却已经是另外一幅场景,院内很乱,虽然还能看出格局,但很明显它存在的时间不会太长了。
% T% W& ^& b+ l: s T0 |这样,在这种有点儿复杂的心情下,结束了考察活动。
& a" n: l2 [- T7 s2 R! b3 Q+ f
1 y7 m( y) y! {7 D5 |$ d( w[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9 5:11:3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