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关闭提示
因会员注册模块问题,想注册(老北京网)论坛的网友,请拨打电话18510256323,论坛将手工注册,谢谢合作。
查看: 7519|回复: 23

老北京话初中生多数不懂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8-25 0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方言首进语文教材”报道后  引起各界反响  本报邀请北京市民俗协会的专家共同进行方言测试———
* L! @/ d9 n- H3 F% o7 p( i8 }5 ^$ ^8 z% R/ g
  此次调查,是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30名初中学生和全程超越学校13名初中学生中进行的,其中12名男生,31名女生。
5 T2 u- a+ i, Z) K- K: Q4 b4 @
/ ]' Q: c' t! ?5 q  对于北京中小学生是否应该在课堂上学习方言,29名同学都表示赞成,但是男生表示赞成的人数偏低,只有4名男生赞成在课堂上学习北京方言。  u# W0 x* i- u
9 ?8 E& Z2 v/ p. V. O3 k9 f
  本报8月12日报道了《上海方言首进语文教材》一事后,引起了各界反响。有读者打来电话表示,北京也应在中小学中系统推广北京话。
3 G# j3 \9 W0 ]) K
% S) t8 z) ^5 f9 ^  为此,本报邀请北京市民俗协会的专家崔普权出了一套妙趣横生的“老北京话名词解释”试题,收录了“二把刀”、“坏了醋了”等北京方言,对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和全程超越学校43名初中学生进行电话测试。对于北京中小学生是否应该在课堂上学习方言,29名同学都表示赞成。但是孩子们的试题答案却令人忍俊不禁。9 x- D  e$ ]+ R0 z  n
6 `# m# \" k+ |2 D4 N
  学生答案千奇百怪民俗专家大吃一惊' H4 L: ?& N) y; F; ^# u/ I  }

6 _( d- }& L! U9 w+ ]( p2 I  负责出题的北京市民俗协会的崔普权老师看到学生们的答案后连称没想到,他说:
+ f4 U' O0 L9 H! L8 D. T" n& O$ ~3 W4 W& b; Q
  “回答正确的人数最多的题目,也只有8个人答对,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差。本来这题是准备给小学生出的,没想到中学生的正确率就已经低得惊人。”
, V" i+ |8 y5 k+ b7 w) ^' m/ b5 u  ?9 w, F' T6 k% p! @6 H( m
  “从答案中看,一些学生对北京话已经没有了基本概念,而是靠丰富的想象力来判断,结果就是错的。比如‘死轴子’是说人固执,有的学生回答是坚决、执着,看着意思差不多,但是这样一来就把贬义词说成了褒义词,大相径庭。”2 n4 E, n4 H* y; Y3 J
  s# c! e* N0 g: n2 U. _# X. [8 R
  “还有很多学生,看得出来,他们大概其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却说不准确,也不求甚解。这大概是因为现在的人大多都住在高楼里,彼此接触比较少,说这些北京话的场合就少了很多,孩子们听得不多,也就望文生义了。我曾经问过一个小学生,‘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意思是因为自己饭量大,所以不知道能吃多少饭。我听了之后哭笑不得。”# ^# ^& @8 r- l+ V

. C9 B$ \+ {7 y. c  正宗北京话没有死活在南城大杂院里
7 I% p1 N4 b& |* }
4 G/ Q( {' B! n  B  Z7 l) _  “其实现在正宗的北京话还没有死,它们就活在南城的大杂院里。”崔普权说,“但是如果我们不加以大力保护和宣传推广,北京的孩子真的就可能说不出地道的北京话了。电视剧《大宅门》里有很多北京话,现在就已经不说了。这固然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一些语言文字渐渐失去了活力,被淘汰掉;同时也是由于北京话缺乏有系统、有计划的保护造成的。”
$ p, o$ B8 G, h* K1 u+ f% r3 X5 w8 t2 j# @. C% Y$ c
  “我们应该在中小学开展北京话的教育,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孩子们能说北京话,爱说北京话。这样北京话的生命力就会越来越强,北京文化的根基也就越来越壮大。”6 i! s) e' ?0 Y0 n

: f9 m9 \* a) Q, H! g  语委说法; j$ o6 e1 R+ h* S; l$ }

3 z# @& X2 |7 q% V+ ]  _  公共场所要说普通话  家里说什么话随您便
& s2 w& `4 a/ u! p" Z5 ~9 w0 H) {# V* ~7 Q3 p
  北京市语委一位姓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市语委今年将在中小学大力推广普通话,进行“语言文字示范校”的创建活动,在全市中小学中创建22个省级示范校,要求中小学校将教师评优与普通话水平测试挂钩。9月17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
6 \0 z& h* N1 F# v
9 g4 m% n! ?( G+ ~+ ^8 ?  当记者问到北京话是否也应加强宣传推广时,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北京话与普通话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倡导大家在公共场所说普通话,至于在家是说普通话还是说北京话,就看您的喜好了。”
; N  a. q" f0 m' x% ^( H* D' L0 i8 T) O, i8 k# U- U- [- @
  木人快语  D% S; Z. a8 E. r

5 b+ {# v- S6 h- V  语言的发展是自然的新陈代谢  不必过多干预
# r* v+ i: g& H8 E
8 J: j; U: p; D- m! b; Z+ `& I3 z  中华民族“家大业大”,需要保护的东西简直太多了。但人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你无法保护所有的东西,特别是那些根本就不需要你保护的东西。+ @$ a& ~. d+ g) H1 z- ^9 _+ I) ~

* f( Z8 W- H9 i& u# a2 I) T7 Z  所谓保护,某种程度上很像医生的救死扶伤。一个人受了伤、生了病,哪怕是伤得很重、病得要死,都是有可能通过医疗手段挽回生命的。
9 ~3 o0 W1 u( s+ I% }2 S. W3 f1 S- s; c  j0 F8 b' q5 A
  但一个人没病没灾的就是老得要死了,别说是医生,就是神仙恐怕也留不住他。相反,如果一个人本来健康,医生非要来给他治病,这医生也未免有些多事。
) h9 A. z/ b( w% Z; V( K  N: A! p! \  ]
  “像吃饭、说话一样自然”,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比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说普通话也是一种自然。! U6 C( T: a# |9 W$ K

  X) i  Q& z3 }" f  普及普通话,与其说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倒不如说是民众交流的客观需求。普及普通话的工作做了很多年,但最见成效的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出台了无数的法律,但也没有规定大家非说普通话不可,这只能说明人们的需求增加了。
* o  k) J1 K5 C* ?' ]4 J
  U- N* P% X8 V6 Q# q  其实语言的发展,就像一棵常青树,不断有枝条干枯、折落,也不断有新的枝条滋生出来……正是这自然而然的新陈代谢,使树干变得越来越粗壮。3 U: Z+ |5 K8 q3 F, z; Q

( E# I- V& G. M, S; i6 f  那些犄角旮旯的方言、俚语甚至已经过时的“普通话”,就让它们自生自灭好了。当然,它们不会风过无痕。它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历史,让后世的一些学者找到研究课题。
7 G/ V$ C% u/ k1 i  u9 C. l4 }2 F$ n  |1 P
  新闻链接1 U: v6 Q; E8 C
" e! R0 a  b+ u0 w* K0 F
  北京话的起源
& v& D! Q5 j. h: D  y0 J: _( A6 Z
6 ~7 {  G( \9 f9 l' l  北京话的起源众说纷纭。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是北京话可能来自于女真统治下的汉人,闯关东到东北以后形成这种方言,然后随着清兵入关一路带了进来。
$ }. ?6 z5 t! S- G0 X1 A/ C7 B, |) W2 m, S' e
  为了达到大家都听得懂、听得明白的要求,北京话必须博采众家之长,又克服各种方言之短,不断地改造和完善自身的音、声、腔、调。譬如,北京话既保留着北方话的平实通达,又汲取了吴侬软语的清脆优雅。2 w/ l5 s6 A7 [$ z+ D, V, U0 \
1 {. C9 C2 C) ~( K" O' R7 r" N
  文/《北京科技报》
9 F1 y1 ?2 C* ]3 r+ ]! l$ F
; O: A! R# G. Q; X  新闻回放# f" P0 y6 J# ?! N9 [' X% p6 e

" [* N# z3 ^" ]) B% y  上海方言首进教材
  C: m9 e4 M+ I0 u% S0 L
! A3 a$ j  F& U9 e  e3 R3 A9 Z  上海地区即将于新学期露面的六年级语文拓展课程教材《语文综合学习》中,首次收录了上海地方方言。( o4 Y' d$ E8 l$ F2 D% G
3 h8 B* _9 {( c! y8 ~4 p9 ]
  据编写此套教材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尝试将上海话收入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立足母语的基础上学习民族精神,而方言作为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一部分。) W" M, U7 L/ F4 {/ D4 a9 z

  G; M3 l* N% P: q/ f  据了解,《语文综合学习》将作为语文学科拓展课程的官方教材,每周必修1课时,其中上海话课程的篇幅有限,在整个教材中只占一篇。上海方言因属于拓展性课程,并不对学生进行特别的考试。
7 b* B- G$ \) [1 J# F
" y) l; Y6 f* H% m! w  文/《新闻晨报》+ m0 x- j- @8 q* [
9 ^5 T5 @8 c) v1 W
  相关新闻; K4 e; `& P  \9 R& k4 K, q: B, _
7 @. _8 u" k$ O- J! ?
  年内启动方言调查
, T/ k  D. q, }1 K+ q% T' i* ~( N6 F( {# [* D4 Q& C3 B" P
  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陈绍行委员和马莉莉委员分别提交提案,建议保护上海的方言文化,规范沪语、推行沪语。他们认为,作为一种城市文化,上海话不应就此湮没、变形。! ]! l4 q/ A( j+ J% t2 ~/ s
, P3 R4 Y1 g! d& R5 F, v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对委员的提案高度重视,他们答复认为:方言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应该保护。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开放,语言这样一个开放系统肯定会发生变化,但因势利导地做好方言保护工作是必要的。9 n" |: s: B2 j1 ^2 l& h3 k/ A
: W- d- k( _) p4 x1 C- l
  据悉,上海市教委将于年内启动“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研究课题”,通过建立上海话语音档案,把上海话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推广普通话但不消灭方言”,正是有关部门目前的方针。. H( k" ?2 y3 W  _' m3 g
* G. a# C0 |4 g& ?" F; @& T' r
  文/《新民晚报》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8-26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初中生有几个家长是北京人

不是北京人怎么可能学到北京话

发表于 2005-8-27 1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都杂了。。~~

发表于 2005-9-2 2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父母说得少,我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奶奶家那边有很多老爷爷老奶奶,所以我耳濡目染了,对很多北京话还是明白的,但有的我能听懂但很少说。

/ f$ \ w/ h6 M3 r3 p

那个推广什么普通话的玩艺儿我看就免了吧,就中国这帮“语言学家”们,成天没事儿挨家造字儿玩儿,读音一年一样儿,普通话怎么能普及!

; R" P. o5 Q% G7 {: i' }

还是挽救一下北京话吧,这可不像普通话似的,见天儿的变样儿。

l/ l3 E# s* o- g+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 22:40:11编辑过]
发表于 2005-9-3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中)。。。怎么挽救北京话?你说我说,但是北京人太少了,在这个移民城市里(大概1500万人口),有多少北京人?绝对不到一半;与此相比,虽然上海也是移民城市,但是上海话可以动态地容纳着苏州话。。。

如果北京人占少数,那么在多数交际场合,只能说普通话;

那样的话,北京话就只能存活在大杂院内部,高墙隔断内外。

在上海,保安说的大都是上海话,因为,上海的保安有70%是上海本地人;而北京的保安,几乎就是“外地人”的同义词:在北京的保安中,只有1%是北京本地人。这样的语言环境怎么可能有利于方言的发展?(干脆反过来说我们普及普通话好了

[em06])

挽救北京话,是挽救语言后面的文化,文化后面是一个城内人的本性。

我有个上海同学怀着景仰的心情来北京,说印象最深的是北京人,特和善,她又强调了一句,是北京的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的乐观、和蔼让以物质为主的当今的社会的很多人都为之感慨。

我有些惭愧,身为北京人,似乎年轻的我们给这个城市不少活力,同时,又增添了不该有的浮躁和“过于个性”。古老的城市、千年的文化,应该把我们熏陶的更有内涵吧。

(我似乎又跑题了,楼主,对不起啦)

发表于 2005-9-4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个谬论啊……

领导北京的官员里面几乎没有北京人,所以他们对北京的文化、语言没什么感情

而领导上海的呢,就算不是上海人也大多是江南的,文化差不多,所以能保护下来

发表于 2005-9-4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全算个谬论,是这样的,上海领导一讲话都是南方音,平翘舌不分;北京领导一讲话,还是南方音多,自古是不是就南方人有领导才能?!!!!!

北京是不“爷”气太大了,我觉得是这样:宁愿在家吃窝头,不愿出来做官经商;小买卖不做,大买卖做不好;到处都见大家关心时事,但只是家常似的说说,虽然有板有眼,但是感染范围当然没有领导大;最爱享受清净的生活,以至于让别人做了自己的领导。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

我说的是不挺片面的?只是这样的人无法证明是不存在的。

发表于 2005-9-5 0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话听不懂的人不少,我印象特深的是小学的时候社会课做调查,我们组调查的是祖籍,全班30多口子调查下来,只有我和另三个孩子户口本上写的是北京,而且现在很多人不和爷爷奶奶住,爸爸妈妈说得很少,就更听不懂了!
发表于 2005-9-12 1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看来,北京人真是太少了,要努力呀.[em01]
发表于 2005-9-18 0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建国前是500万,现在是常住1800万

北京又是计划生育搞的好的地方,还有大量的人到外地、外国,你说北京现在老北京有几多???????????????!!!!!!!!!!!1

发表于 2005-10-10 0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 越来越少了

赶明都稀有了

我妈说外地一家允许生好几个孩子呢

我晕

发表于 2005-11-14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能从你我做起了,一代一代说下去
发表于 2006-3-5 0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座车听见几个小学生 已经开始用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口音在说话了 听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发表于 2006-3-5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北京人不说北京话,倒是港台音很流行。
发表于 2007-9-4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烦内地人学港台腔了,什么玩意儿啊!!

发表于 2007-9-10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高三的,还会挺多北京话的,家里都是北京人。
深感北京的语言艺术在渐渐失传……一说出话来都嗲声嗲气的,受不了……
发表于 2007-9-14 0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现在提倡普通话,北京话没几个会说了!
发表于 2007-9-14 0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8888887在2005-9-18 0:56:05的发言:

北京建国前是500万,现在是常住1800万

北京又是计划生育搞的好的地方,还有大量的人到外地、外国,你说北京现在老北京有几多???????????????!!!!!!!!!!!1

这话就太扯了`````

发表于 2007-9-16 15: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会念知道啥意思不行

一张嘴不是那个腔调~

发表于 2007-9-17 2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明天开始给我家儿子开始北京话培训!

发表于 2007-10-6 0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纯不扯臊吗,连祖宗传下来的话都得能到课堂上教,说着难道就不觉着脸红??

从根儿上解决呀,小孩们(虽然我也不大)都觉着说话港台腔是时尚,那他就学港台腔;得让他们都觉着说话带京腔是一美,只有脑子里有了这个想法,那才能真挽救北京话。

靠着在课堂上教,没戏~~

不知道这都谁想出来的馊主意,不是寒碜北京人呢吗

发表于 2007-10-7 1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语
发表于 2007-10-17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好多北京小孩儿都不会说北京土语了,我姥姥是纯正的老北京,我又是跟着我姥姥长起来的,所以还算是都北京话,但是在外面也不常说。这几年在天津上学,同学哪的都有,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是说了不少北京话,至少把南方的同学说的一愣一愣的,我说得有些词他们根本就没听说过,甚至教他们好几遍他们却连音都发不出来,这才发现我在不知不觉中说着北京话。

我觉着现在北京小孩(凡是家长大小就长在北京的,甭管祖籍是哪),虽然话里没有那么多北京的土语,但是说话的腔调还是挺北京的。在外地,大家都说普通话的时候,偶尔有一两句操着北京腔的普通话一出口,甭多说,准时老乡。

小时候对北京话没那么关注,毕竟那时候小,现在也算是老大不小了,懂点事了,人又在外地,自然关注起家乡的东西,人也好、物也好、语言也好,家乡的东西自然亲的根什么似的。我想,等现在的小孩也会考虑“什么是属于自己的,自己又是属于什么的”的时候,自然就会对北京话有感情了。

当年满洲人进京,说的是完全不同的满语,不也都说北京话了。咱们还是努力同化那些“准北京人”吧。

发表于 2007-11-8 2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家庭问题  我不信家里人都说北京话 孩子能不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8965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9 16:26 , Processed in 1.190553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