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89|回复: 0

[转帖]明清后宫的迷案--"孝庄下嫁"之谜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5-1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满蒙联姻是清王朝的既定国策,所以清后宫多为蒙族女子。孝庄皇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也为蒙古族。她嫁给皇太极时年仅13岁。后来,皇太极病逝,其子顺治继位,孝庄被尊为太后。相传她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与握有兵权的小叔子多尔衮关系暧昧,故后人有“太后下嫁”之说。孝庄皇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这是史学专家一直有争议的清初疑案之一。

中国史学会会长、明清史专家冯尔康先生认为,虽然满族曾有“妻后嫂”、“妻后母”(即兄长死后弟娶其嫂,甚至父亲死后,子娶其父之配偶。)的习俗,但入关后,满人的习俗也随着满汉文化的融合而改变。从满族入关后的文献中看,没有继续沿袭这一习俗的记载。

持太后下嫁多尔衮观点的人,大都以明朝遗臣张煌言所作的诗为证据:“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对于张煌言的诗,冯先生指出,30年代著名学者孟森先生就有说法:“不能据此孤证为论定”。

此外,有专家认为,从现存的档案材料上看,“太后下嫁”一说,没有任何相关记载,另从时间等逻辑顺序上分析,也存在证据不足的问题。因而一系列关于孝庄皇太后的电视剧大多采用了“太后没有嫁给多尔衮”这一观点。

“太后下嫁”并非空穴来风
但是,史学界部分专家认为,太后下嫁多尔衮并非空穴来风,按照清代的丧葬习俗,孝庄死后应该与顺治的父亲清太宗皇太极合葬于沈阳昭陵,孝庄要求单独葬在北京孝陵附近,有悖清朝礼仪。部分专家认为,这种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做法实际上暗示,下嫁多尔衮的孝庄皇太后自觉无脸见清太宗皇太极。至于现存档案没有太后下嫁的相关记载,亦不足服人。因为清代自康熙开始,受汉化极深,对满族原始资料之有违儒家传统的地方,做了大量删改和毁弃。康熙、雍正和乾隆都是篡改历史的高手。清宫档案没有记载,与此不无关系。比如,清《东华录》记载:顺治八年二月已亥,顺治诏书称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亲到皇宫内院”,而《清世祖实录》卷五十三同处却不见这一记载。《东华录》是著名的清代资料长篇,可信度极高。《实录》不载此事,很可能故意隐讳。多尔衮到内宫干什么?答案不难猜测。

多尔衮大权在握,对皇位早已垂涎三尺。只是由于他当年与豪格对峙,退而在诸王大会上倡立福临,才难以出尔反尔,推翻前议。虽然他高踞摄政王之位,掌握军政大权,但他认为大清的江山是他一手打下的,结果却让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他扫荡了妨碍他获得皇位的各路政敌,对孝庄母子步步进逼,孝庄只得以柔克刚,隐忍、退让以委曲求全。她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乃至“皇父摄政王”。最后,不得不以太后的身份下嫁摄政王,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诸臣上疏称皇父摄政王。遇元旦或庆贺大礼,多尔衮与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这才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多尔衮觊觎皇位的野心。化解了孝庄母子的危机。否则,难以解释“皇父”的称谓,因为顺治并不是白痴,他应该懂得这一称谓的含义。

太后是否下嫁仍是历史疑案
史料记载多尔衮并不缺少年轻貌美的宠姬。尽管孝庄一而再,再而三地退让,最后屈身下嫁,多尔衮对皇位的觊觎并没有丝毫消退。他经常发怔忡之症,有一次他对人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福临即位后,诸臣多次提出给皇帝延帅典学,多尔衮都置之不理,有意让福临荒于教育,做一个傻皇帝,致使福临14岁亲政时,不识汉字,诸臣奏章,茫然不解。多尔衮对孝庄的儿子如此对待,聪明的孝庄不会无动于衷。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出猎,死于喀喇城,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福临亲政,未到两月,即宣布多尔衮“谋篡大位”等种种罪状,削爵毁墓并撤去太庙牌位,籍没家产,甚至对多尔衮掘墓鞭尸,多尔衮的党羽也受到清洗。由此可见,孝庄母子对多尔衮的恨有多深。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的所谓“爱情”,恐怕只能是文学家们的戏说。

当然,凭借部分史料,也不能推断太后就一定下嫁了多尔衮。历史是一门科学,没有确凿的证据仍然不能妄下定论。因此,我们说,孝庄是否下嫁仍然是一个历史疑案。
顺治出家之谜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大清帝国第一位入主中原的天子福临告病身亡。其子玄烨即位,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然而不久,有关顺治帝出家的消息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演绎颇多,给顺治之死染上神秘色彩,成为迄今仍无法定案的历史之谜。

据说天台寺有一蜡制的僧装顺治像,头戴宝冠,身披黄袍,面目骨架与顺治画像十分相似。而康熙多次到天台山拜祭,或赐匾额,或赐金帛,证明天台山确为顺治出家之所(《清捭类钞》)。传说在杭州西湖罗汉堂塑像中,有一黄冠黄袍的罗汉,即为顺治,是康熙南巡时塑造的。而且顺治出家,王公大臣都知道。有人说,顺治皇帝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出走,而忌辰推迟到正月初七才宣布,是密令寻找,未能找到才发丧(《白话野史大观》)。

野史与民间传说最广的说法,是顺治因一代名妓董小宛去世而遁入空门。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顺治十七年八月,贵妃董鄂氏病逝。数月后,顺治遁入五台山,皈依佛门。董妃即冒辟疆之妾,秦淮名妓董小婉,于明朝弘光末年,被掠到北京,入宫后,赐姓董鄂氏,专宠于皇帝。冒辟疆惧祸,作《影梅庵忆语》,假说小宛已死。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梅村)在《清凉山赞佛》四诗中,有“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之句,并用双成典故等,将董字嵌入其中,令人感觉蹊跷。

而据史书记载,董鄂妃确有其人,却并非董小宛。董鄂妃出身于满洲世族之家,“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廷”,备受宠爱。顺治十四年,董鄂妃诞下皇四子。次年正月此子不幸夭折,董鄂氏伤心欲绝,染病不起,于顺治十七年八月病逝,年仅22岁。顺治下令“辍朝五日。”又破例追封董鄂氏为皇后,并加谥后“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敬皇后”。还亲自撰写“董鄂妃行状”的祭文,又命大学士金之俊写了《孝献皇后传》。

关于顺治出家的传说,亦非空穴来风。据说埋葬于清东陵孝陵中的是空棺,而没有福临的遗体。有人考证,满洲有火葬旧俗,清太宗皇太极、摄政王多尔衮都为火葬。孝陵中不仅有埋葬顺治遗物的衣冠冢,其中还有顺治的宝宫(骨灰坛)。但由于顺治火化不见于《清实录》记载,故引起人们的怀疑。

顺治笃信佛教,与当时名僧玉林琇、木陈忞、玄水杲等都有来往。据说其火化仪式也是由佛家名僧茆溪森主持。顺治曾对木陈忞说“联于财产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党亦风云聚散,没甚关系。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北游集》)并在西山慈善寺题壁诗云“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几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董鄂妃死后,顺治决意披缁山林,请玉林琇的大凝子茆溪森为自己举行净发仪式。玉林琇闻讯赶来,命取来干柴,要当众烧死茆溪森,才使顺治答应蓄发(《续指目录》)。而顺治虽出家未遂,却得了“行痴”的法名。据载,为顺治以顺治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在董鄂妃仙逝后,心灰意冷而入空门,亦符合多情天子的性格。

与传说相反,正史则记载顺治因病而逝。《平圃杂记》对此亦有详细记述:顺治十七年底,福临染上天花,礼部奉旨宣布免去元旦大朝庆贺礼。正月初二,顺治为祈求佛法庇佑,亲自把最宠爱的太监吴良辅送到悯忠寺剃度,作为自己的替身。正月初四,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布皇帝患病。初五日,宫殿各门所悬的门神、对联全部撤去。接着传谕全国“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并下令释放所有在牢囚犯,以祈祝皇帝康复。初七日夜,福临死于养心殿。

顺治从宣布生病到死亡,不过三四天,且只有24岁;又因以上种种疑点,而使顺治出家的故事愈传愈广,成为千古奇闻。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8 10:36 , Processed in 1.14636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