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承德之前,我们一行又到了最后一站,即须弥福寿之庙,进行游览.刚到的时候阳光灿烂,谁知,等我们准备返回的时候,天开始阴沉起来,当我们都上车后,居然下起了雨,不知道是不是承德人民不舍得我们离去呢! 下面就一起分享,油油镜头下的须弥福寿之庙,加上由斑马工作室提供的老照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她的前世今生吧! 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45年(1780年),仿照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 "须弥",即须弥山,藏语为"扎什" "福寿"藏语为"伦布" "须弥福寿"藏语为"扎什伦布",意为"像须弥山一样福寿吉祥" 这座寺庙是为西藏宗教领袖六世班禅前来给乾隆皇帝庆贺70大寿而建的行宫,所以又称为"班禅行宫",俗称"行宫".其建筑艺术可以说是清代古建的最后高峰. 清代乾隆年间,庙内有喇嘛227人,并设堪布喇嘛,福达喇嘛,苏达喇嘛各1人,香火非常旺盛.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再提一下班禅六世,他在承德"班禅行宫"共住里40天,在前往北京途中,声称自己是"神"拒绝种痘,却不幸染痘,于当年圆寂于北京西黄寺. 整个班禅行宫占地37900平方米,全寺大体分为前部,中部和后部三大部分. 前部分从五孔石桥到琉璃牌坊,主要建筑为山门,碑亭,琉璃牌坊 须弥福寿五孔桥保护碑
远拍五孔桥
民国时期拍摄的山门
如今的山门 正门门殿面宽3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琉璃顶,殿内供财宝天王.下砌墩台,开3拱门.中间拱门叫"无相门',东拱门叫"无作门",西拱门叫"空门".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题写的"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 正门前有石狮子一对,石狮子两侧立有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的<须弥福寿之庙遵者昭>即下马碑 民国时期的下马碑
如今的下马碑
石狮子
碑亭 从正门而入,迎面的建筑便是碑亭. 内有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的<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民国时期的碑亭
如今的碑亭
石碑 琉璃牌坊 碑亭北,月台之上是琉璃牌坊,它是神权,皇权的象征.为3间4柱7楼式 牌坊旁边有石象一对,象征大乘佛教有大力,能普渡众生. 石牌坊
民国时期的石象
如今的石象 琉璃牌坊北的大红台为该寺的中间部分. 主要建筑有"妙高庄严殿",群楼,"吉祥法喜殿",东红台 民国时期的大红台群楼
如今的大红台群楼 "妙高庄严殿" 意为同须弥山一样高大庄严,位于大红台群楼的正中,面阔7间,高3层,是六是班禅来承德讲经的地方. 民国时期的"妙高庄严殿"
如今的"妙高庄严殿" "吉祥法喜殿" 意为吉祥福地,人天欢喜,是班禅下榻处,又称宿舍楼. 此殿面阔5间,进深4间,高2层, "吉祥法喜殿"
大红台以北是该寺的后部分,主要建筑有万法宗源殿,金贺堂,生欢喜殿,万寿塔等.因天气原因,此次并没有细致的游览后面的建筑,只是介绍一下万寿塔. 万寿塔 是须弥福寿最北端的建筑,塔身为八角形,高7层,壁面用绿色琉璃砖砌成,上面用精致的佛龛来装饰,塔底层有广阔的木廊,台基四面有拱门. 这座琉璃塔是乾隆70大寿时建造的,所以为7层,象征乾隆70大寿. 万寿塔
最后用两张从城墙上俯拍的须弥福寿之庙来结束今天的分享! 民国时期从城墙上俯拍的须弥福寿之庙
今日从城墙上俯拍的须弥福寿之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