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有点心烦意乱,好久没写帖子了。去了承德,对清代中期官式彩画的收获很丰富。我的照片照得不“专业”,但是很“专业”,没有基础的朋友看了会不懂,而且承德外八庙一区一部分乾隆时期彩画特点鲜明,不同于北京和其他地区官式的,还要值得深入研究。很多朋友让我介绍一下龙纹饰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区别,本人迟迟没有动笔,是因为明清4个时期画法特点比较复杂,一两句话解释不清,而且很多照片实例是不能发表的,没有图片就更不好理解了,还请谅解。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先给大家分开局部的介绍一下我在古建筑工作学习中对龙纹饰的体会与认识。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灵物。我们在古代建筑文化中经常可以看到龙纹饰,龙的文化在我国至少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 在我国古代建筑彩画中的龙纹饰虽然画法各不相同,但功能主要是两种,即表示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护法神灵的象征。前者主要运用在皇家建筑彩画中,如皇家宫殿建筑,皇家敕建的寺庙、道观建筑。后面一种则是体现人民大众对龙的崇拜,如各地兴建的龙王庙等建筑。 建筑彩画中绘制的龙图案,一般采用两种作法:(一)(沥粉)贴金,(二)五彩描绘。沥粉贴金技术由来已久,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工艺。为何笔者在沥粉处加括号,意在表明不是所有的贴金都是沥粉的。沥粉贴金的龙纹饰大家见的太多了,我们在这里就不细讨论了。在明代和清代早期官式彩画中我们也见到了“平金开墨”龙纹的实例。所谓“平金开墨”就是龙纹本身没有沥粉,是靠墨线和贴金表现的,因为没有沥粉突起,所以显得画面较“平”,称为平金。平金开墨的“墨”可以是红墨,也可以是黑墨,于是又有了平金开红墨和平金开(黑)墨两种作法。如下图中的清代早期的平金开(黑)墨龙纹饰。五彩描绘龙纹一般来讲不沥粉,只用平涂、描勒、攒色和退晕,加之少量的渲染。在皇家官式建筑中龙纹的没有金并不代表等级低,因为它的工序更为繁杂,画面生动色泽鲜明。在地方庙宇建筑中限于资金等原因多采用五彩描绘龙。由于皇家宫殿建筑彩画中五彩描绘龙纹饰比较罕见,图片稀有保密不好贴出,请谅解。可以参考地方作法的五彩描绘龙纹饰。而沥粉贴金和五彩描绘并用是属于等级标准较高的彩画。 从上面大家可以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一个信息,就是明代、清代早期与晚期龙纹饰的作法是有所区别的。实际上,单从纹饰上来讲,我们见到的官式建筑彩画中,明代的、清代早期的、清代中期的、清代晚期的龙纹饰都是有所区别的。各个时期特点不同,是我们区分彩画大的时期段的主要方法之一。下面两个图片仅代表清代官式彩画中早期与中晚期龙纹饰头部的区别。还是列序说明比较直观,希望大家能看懂。 清代官式彩画中早期与中晚期龙纹饰头部的区别: 1、鼻子:早期的是猪鼻子,鼻子正面朝前敲,有立体感;中晚期简略了,仅用一道弯曲沥粉表示,不如早期生动。 2、毛发:早期发成束,每束发中还有线条。中晚期仅两道沥粉,中间无其他线条。如图早期角上面发为三束,每束里面还有线条。中晚期那张两个角间的发很简单。 3、角:晚期的像铲子,末端也像是骨头形状。早期角的末端没有这个特点。 补充说明一下早期这张图,纹饰中没有沥粉,是平金开墨的作法,比较稀有珍贵。晚期那张是沥粉贴金的作法。 清代早期龙纹饰
清代晚期龙纹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