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56|回复: 76

再驳“拆,北京的需要”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1-20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jams,很高兴再次见到你,老北京网是个大家庭,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但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 e$ ^/ e+ }! N) o" V 在你的帖子里,你引用了“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好吧,我们姑且承认我们是“叶公”! D# o7 \+ B/ z6 k 但在我们承认自己为“叶公”的同时,我想先给你讲个故事,希望你认真听:$ m i* a0 s5 K1 R/ q$ ?# k/ P$ L; i 邯郸学步

! l6 K3 z. Q, j0 ]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3 q+ L6 E1 }/ E9 R- g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1 m) R6 L9 j; x, W* e# t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 G- {4 p O' c$ [# [0 } P" {4 G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 ?: e% x/ _0 t( B Y# ~1 n! |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 B/ F- ~! w8 c( H& F5 V: u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 ?% f5 W+ W- H* k5 M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y$ N% \' N( J3 |6 J

' y0 m/ ?; ~" e# a' x 其实,这个故事代表了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心态,我们可以在西方许多国家看到这样的中国人,他们拼命的穿西装,说英文,简短节说吧,吃喝拉撒睡,全和外国人一样,外国人摔个跟头,他们都得跟着学人家摔倒的姿势,这些人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得到承认,把自己完全变成一个西方人,但是在人家的眼里,他们始终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当他们发现自己这种宠洋媚外的行为得不到认可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他们再也无法得到中国人的承认,因为他们已经不会用筷子,不会说中国话了。他们的可悲下场,不正是“邯郸学步”的翻版吗? / o' m- W1 X1 z$ V: q# R# K% p 可怕的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渗透到了国内:成片的传统民居,在推土机的轰鸣下灰飞湮灭,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模仿纽约,模仿伦敦、模仿悉尼出来的不伦不类的建筑,好象北京要得到承认,就必须得和纽约、伦敦、悉尼、完全一样,那才叫国际化大都市呢!结果呢,好东西没学来,把自己的优良传统也丢了。我也听说过,我也看到过,一些在本国混不下去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后,受到了总统极的待遇,个个都被中国某些人捧的跟皇上似的,外国人先进,发达,都是富翁,那个“蛋”的设计师我就不说了,记得一个外国的三流足球运动员在中国卷够了钱回国后对自己的同行说:“这里人傻,钱多”,可悲!可叹!我们一部分中国人,已失掉了自信、自尊,迷失了自我,而自我的迷失,正是从语言、建筑、饮食等我们身边的各个方面开始的,提醒那些管纸张叫Paper,住在锃光瓦亮的写字楼里,吃什么西式大餐的中国人,迷途知返吧!; ?0 S) e9 d9 D+ p0 I; \, R& U 再有,您说我们是“叶公”,但我郑重的告诉您,我们是真心的“好龙”,我有发言权,因为我就出生在四合院里,我也是由于不得已的原因才离开了那里,住进了“鸽子笼子”,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套自己的四合院,街坊四邻都是可爱的、朴实的老百姓,我知道,你又来了,“现在还有老大妈三九天拄着拐杖出来上厕所呢!他们住的房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关于危房改造的问题,北京完全可以在保留旧有胡同格局纹理的基础上,改造危房,和有配套齐全的市政设施,问题在于改造者是否是真心的想去保护传统、保留传统。你说我们住在楼房里,成天说四合院好,是叶公好龙,我请问大家,现在有多少人,因为开发商的野蛮占地而被赶出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大杂院,拿着可怜的报酬去购买了,被迫住进了很有可能是豆腐渣的楼房,我想问问您,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来临,请问究竟是豆腐渣先倒下去呢?还是大杂院先倒下去呢?好好想想吧。因此,我认为我们老北京网的同志们,都是真心实意的“好龙”,我们爱北京那精美的四合院,热爱幽深的,富有人情味儿的胡同和那里朴实的人们,我们都是爱国,爱北京,流着炎黄子孙的血的——中国人叶公!2 }( g) X/ o* W! |' S3 }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谁应该对元大都以前的北京文化负责呢”这个问题 0 c& R) E) ^) W# t# ]+ O看到你这句话,我有些许的高兴,因为你好歹没说出“谁对猿猴在树上之前的文化负责呢”,你看问题已经比以前要深刻了,在元大都以前,春秋时燕国的蓟我们不提了吧,拿金中都来说,我相信也是非常美丽和适宜人民居住的一国之都,但作为元代的统治者,他们没能留下这座美丽的城市,而是推倒重来!结果呢,他们统治中原,只有短短的不到98年,就回了老家(我特别声明,本人没有歧视蒙古族同胞的意思,我只是谈论历史事实)。大家都看过中央10热播的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吧,“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四个超过200年的大一统王朝:汉、唐、明、清。”我们想想:这四个朝代的统治者,哪个不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才做稳了江山,明成祖朱棣没有把元大都全拆了重建,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在保留大部分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我们再看看和元代统治者同为少数民族的满族吧,他们更是大度的全盘接受了北京城,康熙皇帝熟读四书五经,乾隆更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汉语诗词最多的皇帝,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有了这296年的江山啊!当然,清朝的成功还有其他很多原因,但是,注意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我们再来看看那些短命的王朝,秦始皇焚书坑儒,15年,完蛋!项羽纵有力拔山兮的气概,但他火烧阿旁宫,践踏劳动人民的血汗,失去了民心,乌江自刎。元朝刚才说了,还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凡是任意践踏“元大都以前的北京文化”的统治者,有哪一个活的长的?还有烧了太和殿和承天门(天安门)的农民李自成,他当了十几天的皇帝来着?哈哈,因为太短了,我记不住了。那么谁来对元大都以前的北京文化负责呢?从直接责任人来说,就是当时的,元朝的统治者。我们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子孙骂我们:他们要对XX时代的北京文化负责!他们就是拆了美丽、壮观的明清北京城的刽子手!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有那么多成功的经验,和毁坏传统文化导致灭亡的教训,为什么,现在的一部分中国人,不去照照历史的镜子呢?

! ]* z! W. B8 A3 ]! ? S

待续......

7 C4 F8 E. N6 j4 b

在这里,我再一次向jams同志表示歉意,我这人向来是对事不对人的,但我一激动就爱说些粗话,但我们绝对是限于学术上的争论,我想我的观点一定也有不完善、甚至不对的地方,希望你给我指正,当然,你的论点和论据要有根据,有说服力,别再来什么阿富汗山洞游,或是把我们老北京网的同志比喻成“叶公”了,如果还有什么想直接和我说的,我的QQ:52465950,我的电子邮箱:fg1532@sina.com

% {' H; C' ^(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6 16:30:47编辑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0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幽深的小胡同 ) d2 \% D% ]5 c0 `7 a/ i' [2 {' ]连着那+ P5 ~( |6 {1 d4 \& Y: @ 别致的四合院 ! v2 ~) [$ X: R别看它曲里拐弯儿 : ?3 g( Y# W" M1 U- J3 m% E# \) I( k甭管它犄角旮旯儿$ o% k9 q5 U0 y) F 却是那人生大舞台& z' \2 X# X, S- q) [- J# p: h 几多生死5 h* w& M8 E! H8 u+ T' B v3 u# q 几多悲欢9 b' ]/ I q- l 人情冷暖* T0 C7 s) @3 S 时代变迁5 \8 @* r% Y9 m0 k7 v 都在这儿上演 都在这儿上演

, V4 \$ [: T) r2 D

上马石 拴马桩 ' s+ n. I: Q) u9 _0 _# R4 q虽已不多见) @3 z- k& `3 v" [" S& h: P 门对联 抱鼓石 ' Z2 A6 \/ u/ _3 w依稀有残存, U7 F# H5 O" `) |) J/ y8 K; a/ N 老牌楼 名人宅. o; j7 h) K5 `$ s3 X) G 还剩下一点点 , f; {6 Y$ l3 W7 ?& `/ z, j) b好似那 9 ?- v/ m/ M6 y q, t民俗风情博物馆, ^1 R+ F- ~0 k2 ?& j# A6 \ 多少掌故 多少学问 3 X6 q$ h7 g! L神奇的魅力啊 0 M. V( T$ u4 v6 y$ Y" g怎么读也读不完 读不完

% v, E) I' k2 F# ]6 o! k

合天时 得地气 " H, c$ b- s& o% A- j顺应自然规律 * b4 D' s% z: E9 y载文化 蕴美学- B" @ A( ~* s" t; Q 饱含历史沉淀 - a2 Q" G9 [4 C& Z: ]8 s3 E承传统 彰文明 " G' O+ }0 z5 P! b# k2 x凸显民族神韵 $ R7 r7 C0 e: D& D8 O& ~3 n9 J个性独特 , E, R: O/ y |5 ` A- u包容万千3 R7 T V/ f g' i8 Q 人文辉映/ @4 B7 ]* W4 l 情景交融/ {6 R1 C7 o/ @' | 古都灵魂岂能被湮灭! 被湮灭!

7 _, W+ _& I# [9 X+ G b

北京的四合院 " Y1 k- b `4 I. J2 i, d究竟有多少: y7 f- Q: S4 T. p 连属的胡同儿 3 `" P" a% R4 Y/ s- U E6 \* ?到底有多宽 $ W, J) Z1 z" g2 R$ X) M始建于哪一年, ^' Y! v5 ?4 Q# R# b, w 改过几次名儿 * S5 U% F6 ^, J F+ N现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儿 $ S B; y4 R+ ^3 b- F如果您有点空闲 . G3 J, F9 S4 I) `3 o- L }/ `请到里面去( |4 ~- |, Y. ^# ^7 p: Z" L' `0 p2 K 转上那么一转 g7 N/ J3 z9 D! L& w其中的奥妙啊叹不尽 叹不尽

, f$ J# P# S6 o( n' y# P: c

翁立——《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

 
发表于 2005-1-20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飞爷的意见

中国人为什么要一味的学国外?外国就什么都好?外国人放屁都是香的?

中国和外国毕竟是八秆子打不着的国家,观念、传统等等都不一样

北京和国外的首都更不可能完全一样,所有的城市都有自个儿的特色,要不干嘛还有那么多出国旅游,蹲家里看不就得了吗

北京的特点就是胡同儿,外国人来北京看的也是胡同儿

旧的东西不代表就是落后

你新的东西花多少钱都能砸出来,可历史,是你花多少钱都砸不出来的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发表于 2005-1-21 0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飞哥。

发表于 2005-1-21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飞哥说的有水平!邯郸学步例子举的很恰当。

昨天的娱乐信报,发起了这样一个讨题为“什刹海回到老北京好吗”的讨论。提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的错位。北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生硬的摆在那里,却把被历史所修饰的很和谐的东西,替换掉了。这不是邯郸学步是什么?

我虽然没有很深的胡同情节,没有亲身感受四合院生说的机会,不好多说什么。如果说我是叶公,喜欢的只是幻想中的老北京的胡同,而不是真实的。我没有亲身感受过老北京,只能是幻想,但我知道那些老北京们想要的,绝对不是那些取代四合院的经济适用垃圾。

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失去了才会发现它的珍贵。”但至少现在留与不留,似乎还是在看它能带来多少经济收入。在一件东西存在的时候总是在用金钱去衡量它,而在它消失后,才开始用感情,用文化去衡量它。这时人们才知道什么叫做“无价”!不知道我们的政府什么时候才会意识到。早一些,就能多留下一些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虫子,现在信报的文化周刊每天都在介绍北京的城门,看了吗?昨天介绍的安定门,感情不光走军队,还走粪车呢,今天估计该讲德胜门了,不过我对司马长空写的也有些疑问,回头咱们探讨探讨.8 Z- ~8 v. x- U- @4 U# D2 M*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 12:13:38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1 1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了看了!

看了看了,我家订了一年的信报,我也是偶然才发现的。发起那个讨论是在介绍西直门那期报纸上。我妈还很支持我,帮我把那城门介绍那部分都剪了下来。最近,我也买了一些书籍,对其中很多地方也有疑问,倒时向您请教!
! S* q& G. ]6 a: d0 H2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 12:16:42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5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主张大拆大建的人们读一下老舍先生的“赵子曰”。

我希望北京城至少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完全毁掉。我深爱的北京城啊....可惜我生得太晚,没见到昔日皇都的壮丽;可惜我对北京了解的太晚,她的许多的美好还未体会就被摧毁。上中学时,我的一个同学说他没事就喜欢骑车在胡同里串,我很鄙夷地叫他胡同串子,或京油子;现在我多么悔恨当年没和他一起当个胡同串子,那是1985年。现在,不知不觉中我就会哼起北京颂歌,不知不觉眼中就会含满泪水。只有当人们都觉悟起来我们才能保卫住仅剩的都城,其实她的面积按吴良镛先生的话讲也只剩12平方公里了(丽江是4平方公里)。希望与各位同道想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但恐怕最能做的是影响周围的每一个人,让他们也去了解一些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能否建议北京的中学都开设“北京历史文化”这样的课程呢?只有让我们的孩子们知道他们生活在怎样一座伟大的城市中,让他们为自己的城市骄傲,古都才有明天。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shuofeng同志的精彩讲话,你说的很对,咱不是规委的主任,说了不算,那我们就从自我做起吧,先让自己成为一个爱护古都的市民,然后我们再去影响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亲人、同事、朋友,[em05]我老妈现在在我的带动下,也开始对老北京感兴趣了。
发表于 2005-1-30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保护现有的,哪怕是元朝的夯土断壁,哪怕是圆明园的灰烬瓦砾,哪怕是碗热腾腾的豆汁,炒肝,哪怕是那句再俗没有的"吃了吗,您那",好过现代文明下的永定门城楼,那更象个没有白发的姥姥......
发表于 2005-2-2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大家到国子监走走,很幽静的一条巷子,红墙灰瓦,每次去仿佛心灵都受到了一次洗礼。好象又回到了过去,清朝也好,明朝也好。
发表于 2005-2-3 15: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 没时间看啊~~~ 可惜可惜
发表于 2005-2-14 0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拆,是要保护文化。但是谁能阻止“拆”呢?没戏吧。拆,快拆!越快临近失去,才能越快临近珍惜。这样“卫文派”的兄弟们应该会减少些伤痛吧。也算是“早死早超生”吧。越早让他们意识到不能再拆了,拆能尽早的停止“拆”,开始保护!

发表于 2005-2-14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只有拆了才能让大家意识到他的珍贵,太可悲了,民族就仍旧没有进步,仍停留在失去了才恍然大悟的阶段,没有所谓的远见,还在这里叹什么气呢,拆不拆也不是我们说了算,连住在四合院里的人都有不同的意见,更何况让拆的人甚至连北京人都不是呢。提什么对北京胡同的情结呀,这不白搭么。
发表于 2005-2-14 2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悲,没错。但是事实如此,同样的心痛只会发生在真正热爱北京的人身上。也许在利益面前,“情结”显得那么的苍白……

我想,似乎只有拆得更多,才能让他们意识到珍惜…… 无奈……

发表于 2005-2-15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文化保护不能是只靠情节和感情来维护的,保有什么样想法的人都有,比如一个人不喜欢住四合院,不喜欢老北京的建筑。不能说他有错误。

历史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必须有法律和严格的执法来维护,这样才可能把古都的影子留下。这样做看似是强迫的,其实不然,我觉得随着人们文化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的不断加强。希望留住这些历史遗迹的人越来越多。只有法律才能给这些人一个坚实的凭证,为这些老建筑一个安全的保障,

 楼主| 发表于 2005-2-16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子,我很同意你的观点,现在不是没有法,而是在很多诱惑面前,法律成了一纸空文.你说的"希望留住这些历史遗迹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同意,因为法律的坚决执行,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是分不开的,咱们多努力吧.

发表于 2005-2-22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利益面前,对于没有丝毫胡同情结的人来说,他是个商人,不会高尚到只考虑历史文物的保留或是其他,他考虑的是他的利润:拆掉四合院寻找新的开发商的利润要远远高于保留四合院并对起翻修,甚至后者几乎没有利润,对于搞民俗文化的、搞城市规划的人来说,后者可行,而对于商人来说,只有傻子才会把商机拱手相让呢。不仅北京如此,现在中国很多地方都盛行拆古建筑建新开发商,这种人品人格的软件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提高的,而矛盾的是,若等到他提高,中国就不再是那辉煌的“文明古国”而是高楼林立,有些像巴黎,有些像日本,有些像伦敦,有些像。。。的n不像“共和国”了。如果商人懂得利用民俗合理的赚钱,问题就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了,可是哪个商人愿意花他宝贵的时间去学习民俗呢。

很多理论在金钱面前是无能的。

发表于 2005-2-23 1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见得每个商人都是傻子,也不见得所有的商人都没学过民俗。
发表于 2005-2-24 1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能让每个商人都去学习和了解民俗文化,除非和他们的直接利益挂上钩了。最好是让这种文化保护意识被当成城市开发这个行业的行规或者是一种职业道德。这个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当务之急,是体现政府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可能会比较实际也比较迅速的起到作用。

发表于 2005-2-24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能说,在中国做到这些很难。
发表于 2005-2-24 1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人学习民俗是奢望,但是可以有“民俗商业”的意识,现在已经不在是商业、服务行业的阶段,而是创新产业,商家若知道利用民俗、顺着民心、顺着中国的民俗习惯去进行商业活动的话,不仅可以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尚机无限。现在已经渐渐有这个趋势,我听说有民俗教授与商家签定合同搞创意产业,这也不失是个好路子呀。
发表于 2005-2-24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justdoit 提到的这一点很有道理。商家利用民俗传统和习惯来开发市场的确是个一举两得的发展思路。每逢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稻乡村的门口总是排起长龙。虽然人们总说现在过节吃月饼元宵没什么意思,但仍然愿意在此花上很长时间来购买,还有庙会,卖的东西比平时高出很多,却仍然有人山人海,竞相打开腰包。这说明民俗习惯和传统神奇的力量。

这几天经常去隆福寺,虽然有不少小店,但是除了小吃店以外,就有一个感觉,荒凉,尤其是隆福大厦紧闭的大楼。当初北京人一提到隆福寺保证是给你眉飞色舞的介绍。现在只能是无奈的摇摇头。这就是失去了民俗氛围的缘故,而现在唯一支撑起这个名称的是传统,仍然是享誉京城的隆福寺小吃店和白魁老号。这也正是民俗文化和传统的神奇力量。

引申到我们北京的建设,隆福寺的现状是不是可以当作一个缩影。当这里失去了民俗文化的氛围之后,也并不是不图发展。地下商城很大,但是却空空荡荡,商家不多,客人比商家还少。现在的隆福大厦的楼上还挂着数码,视听的广告条幅。这代表着现代化商城的广告,和楼下的一派凄凉的场景形成了一幅很具有讽刺意味的画面。

发表于 2005-2-25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福大厦自从失火之后就不如从前了,想当初是多么的红火啊,连下面的麦当劳都关门了。
发表于 2005-2-26 0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现在很多商家都不惜牺牲产品的质量和正宗的品牌,去赚取心急的目光短浅的利益。比如很多老北京的风俗小吃是那么的吸引人,不仅是北京人自己,外地人、外国人,人家谁来不是为了看看咱们北京的风情、品味北京自己的独特味道,可是很多盲目打出 “正宗老北京”之类的东西,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不顾产品的民俗性和正宗性,不但有损北京深渊文化的形象,而且对北京的商业发展也会抱有质疑和不信任态度。呵呵,愚蠢吧。多好的赚钱机会毁在鼠目寸光人的手中。损人不利己是也。
发表于 2005-2-28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很多东西现在在外地都买的到的。谁还来北京买啊。
发表于 2005-4-10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bucuo
发表于 2005-6-2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国际大都市不可能是一个没有个性特征的城市
发表于 2005-6-11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拆的是记忆,拆完了,记忆没了
发表于 2005-6-17 2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拆就到别的地方拆没有历史的,没有故事的,

要建就到外城以外建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1 18:42 , Processed in 1.18221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