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3 [' ? M( D: b1 x6 Mhttp://www.crei.cn 2005年11月10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h: x; w3 u: V6 E2 w% k9 [
10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次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理事会当日收到了来自北京的一封信,信件陈述了对于北京现有胡同存在状况的忧虑,认为北京老城区所剩无几的胡同和四合院正在一天天地减少,而幸存的也受到高楼大厦与建筑工地的包围和威胁。信件同时呼吁,希望通过此次大会,能够真正加大保护中国的历史建筑、历史名城的力度。 ! y8 i3 q! V1 { |' f
北京四中高二年级"北京文化地理"选修课的十位学生是这信件的联署发起人,信件经由当日在会场入口自发布展呼吁保护北京胡同的一位民间人士转呈给相关负责人,大会收悉后,引起了强烈共鸣。
/ {6 T+ ^1 E% x0 L“我这里有理事会送给我们的十一枚大会纪念章,据说是只有会员才有的,我们不是他们的会员,但他们特意赠给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以示奖励。”11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北京四中的“文化地理”课堂上,主持课程的老师刘刚从讲台上拿起一只塑封袋对他的学生们说。 ! \7 `) I) V7 _ t; N5 H# T& w
皇上不急学生急
8 G5 [- @' q! k- O9 G: C! d "我特别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那门前挂了块市级文物的牌子,估计不会拆。"刘刚对学生们说。他让学生去看的,是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大街米市胡同43号的南海会馆,也就是康有为故居。 ( P, _- v2 w Y7 F( b3 J: L
10月31日,本报记者曾进入米市胡同一带进行探访,米市胡同南半截的多条胡同里,房屋大片被推倒,一些房子不是被掀掉顶盖,就是墙上被砸出大洞,一地废墟。 4 v1 X* u9 f% _7 W" V7 H# C j
"胡同都快拆没了,谁上你北京来旅游看高楼大厦?看这阵势,早晚把故宫都给拆掉卖了。"米市胡同一位家室还在的居民站在被推倒的屋址边,向本报记者抱怨。这位居民开着一个小杂货店,和周边的居民一样,他不愿意被拆,理由是房子被拆了,给的补偿价位不合理,他在市中心没钱安家,生活会很困难。
4 s5 M' X, n9 V7 c* W( R9 n但住在米市胡同43号南海会馆里的127户居民们似乎并不为此担忧,在破败的屋檐下,一位居民对本报记者说,这房子是几百年的文物,是受到保护的,不会拆。 ! h+ F, R* y1 G# S8 x8 Q1 M
这个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大院落并没有被修缮过的痕迹,垃圾遍地,房顶上长着杂草,梁木多有朽坏,院子里的住户用砖块搭满了矮小拥挤的屋子,空气里有着刺鼻的气味,下水道没有完整的井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嵌在门墙上,和其他无人料理的文物一样,它处于被尘土掩埋的状态。 / U _! g' i v! I3 n
刘刚说,据他所知,宣武区规划广内大街传媒大道周边一片时,除了要留下这一个院落之外,其他的胡同旧宅将全部拆除。
& L. X$ \, ]0 X5 I: } 与米市胡同一街之隔的菜市口大街西侧,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故居,这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情况和南海会馆一样残破不堪,危立街头,面对着高楼大厦与车流的包围。谭嗣同故居背面的南半截胡同,有鲁迅曾寄居过的绍兴会馆和谭嗣同住过的浏阳会馆,这些胡同在城市拆建过程中同样面临去留问题。 ; U+ }' M5 v. t) S# q* P1 ~: c$ k4 P
"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胡同存在的价值。"刘刚说,北京一些人现在缺少故土认同感,对旧城感情淡漠,这是五十年来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所致。基于此,从2002年开始,北京四中开设了文化地理课程,至今已历三届学生。
' e+ a0 e* S8 q. O- Q& b在课堂上,刘刚借助投影幕上不断闪出的图文详细地讲解老北京的胡同历史,从宣武门外的米市、大吉片儿一直讲到前门的八大胡同、东西琉璃厂和中国最早的报业一条街,如数家珍。刘刚一边讲解一边慨叹拆的速度太快,拆的方式过狠。 6 K+ M" Y4 d8 f3 W( q. B! x
刘刚和他的学生现在正着手研讨胡同四合院的保护和利用方案,他认为,应该在强调保护的同时,给胡同四合院一条可行性的出路,这样别人才会感兴趣,工作也不会白做。
4 W2 z6 O- D; ` v" b“关键还是走开发的路子,兼顾经济效益,这会是个出路。”刘的学生朱岩对本报记者说。学生们认为北京并不缺高楼大厦,而胡同是不能重复建设的东西,“欧洲有许多老房子不也有人住吗?人家也没全推倒了,云南丽江古城,就开发利用得很好。”
$ m7 d- S" t6 d* _- B( V想保护的大多不能幸免 9 }) D0 l5 W2 b% b; F
若干年后,北京还有胡同存在吗? 5 a E/ }9 V3 N8 S* a N
"不需要若干年,"华新民说,来回地拆,一年之内就够危险。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胡同保护工作者华新民,为了那些残留的胡同和四合院,在北京各区间奔走了八年时间,和政府部门、开发商、相关组织与协会进行商议、争论和质询,其结果,拆的速度依然在加快。
+ d( u. W! p! H* v3 @' T3 |/ s9 b- M7 W "我很痛苦。"华新民对本报记者说。这位中法混血的女士,一边忙着家里的事情,一边为胡同文物操心。与推土机的八年抗争,让她看到北京真实的悲哀,她有时候甚至追着规划局与文物部门去抢救一间旧居、一条胡同、一座宅第,但是得到的大都是敷衍,想保护的东西大多不能幸免。 " T7 ~! J e& w7 M8 e
华新民说,眼下拆北京胡同的一共有两类人,一类是靠拆得利益的人,比如开发商、地方政府部门;另一类是不了解自己、不具备自我认同感的人,这些人其实应该很虚心地学好自己国家的文化,否则会没有自信心,眼睁睁地把看得见的好东西拆得面目全非。 * ]" }5 A3 M) y, V- L ~
华新民肩上挎着一只包,手里提着一只包,见到本报记者后,就不停地从包里翻出一本本相册来,那都是她为"受保护对象"拍摄的照片,她把它们编成集,然后加以备注说明,向人展示和宣传,有时候送到政府去游说。她还拿出她曾经寄给政府与开发商寻求支援与妥协的信件,但大都没有用。办了两次北京胡同展览,尽管受众颇多,收效也大,但是受到地方有关方面的干扰,不得不提前撤展,由于没有资金支持,从此再没有续展。 1 u& j) E; ?) m+ L5 o
华新民的几本通讯录已经磨损破烂了,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各个部门、专家及认识人的联系方式和姓名,谈到每个部门和个人时,她立刻就能对他们的工作态度与作风了如指掌。 * p' o$ u6 e% o" g- R1 l2 c
“有时候有意外的发现,比如一座旧宅,让我惊喜,但另外一方面,在我发现的同时,它马上就要被拆了。”华新民说。 # j Z: u, C8 a7 g. |' g
复兴门内大街96号院就是被华新民发现的,她至今仍保留着这宅院被拆除前的照片和规划全图,这是一座中西艺术合壁的建筑,三年前被公告拆除时,华新民试图去保护,她来到现场,坐在马路边给文物局打电话,电话才搁下,房子就被拆了。 , ~5 P$ O; N$ u
她说:"文物局都在干什么呢?为什么非要我们这样的人给他打电话?"
6 H9 y+ U3 I& i! O0 ]1 N$ w3 E6 X7 P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孟端胡同45号,这是清康熙帝第十七子果毅亲王允礼的府邸,历时三百多年,两年前被拆得片瓦无存。华新民当时组织一些老专家去实地考察,给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写信,建议政府考虑对王府进行再利用改造,相关领导也亲自前去视察,后来华新民还找到用地开发商,带着刻录好的光碟苦口婆心去做工作,要求放45号一条生路。但她说她碰到的都是些不可理喻的人,说了也白说。
8 R( R. e9 e/ }- H) U7 T7 k华新民后来想找地产商潘石屹帮忙,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出面把孟端胡同45号保护下来,得到的回复是,潘石屹也没有办法。孟端胡同就在华新民等人的种种努力之后,被喜欢深夜干事的人夷为平地。 1 V) C+ r: W% M
华新民眼下要保护被地铁四号线从地底穿过的万松老人塔和北长街的静默寺,她不断地给文物局方面打电话,感觉他们在敷衍似地。
: x4 d7 j" z) I& S文明正在消失的城市 ; [) B! E1 _! Y: ] m
“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如牛毛。”这是老北京一贯引为自豪的一句话,北京的胡同就如血管一样,遍布北京城。那么,现在还剩下多少? 0 R# ]+ C, C2 d* ?
首都规划委员会原主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赵知敬11月7日对本报记者说,1949年,北京的胡同有3050条,1990年有2250条,到2003年,北京的胡同大约只有1600条,而据新华网披露的数据,2004年北京现存直接称为胡同的只有1300多条。
! P) ?( K0 Y7 _# v7 J北京城市规划学会2005年2月修编的《胡同保护规划研究》显示,在旧城62.5平方公里内,胡同、四合院及多级文物占地面积约占老城区总面积的43%,并明确提出旧城胡同、四合院的整体保护思路。而在今年由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提出,要求整体保护旧城。
3 V$ X( N, c% J; m+ U+ _中国文物研究所文物资料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雄告诉本报记者,现在所说的胡同,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元大都时代就已形成,明、清两代是被完整继承与保护下来的,此后虽然城址不断变更,经历了多个时代,但胡同的距离、宽度、走向基本没有变化。 ( @" U4 ]: V- e2 f* R6 w' H
“它反映了在七百年前中国人在建设一座世界大都市时的智慧,中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刘志雄说,直到今天,几十万人还住在七百年前的旧城胡同里安然怡乐,没感到生活上的不适。
1 w4 ]2 T) ?" m+ B" |作为北京市政协的特聘文物专家刘志雄教授对正在消失的胡同痛心疾首。他认为,北京作为一个设计严谨结构完整的城市,因为早期的大拆大建已经变得残缺不全。他强调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存度和共生性,认为胡同的存在是北京的精神,胡同若没有了,北京将成为一具空壳、一座死城。
* F+ p% ?4 u0 t. ~ "为什么要拆?为了盖房子,为什么要盖房子?打着是给北京人改善生活的旗号。"刘志雄说,通过十几年的房地产开发,老北京城里的破烂程度没有多少改变,底层民众的生活也没有多少改变,这不仅是文物保护的问题,也不是房地产开发的问题,这是一个文明的问题。
3 I- S5 `7 J1 ~) A& D m! \他说他感到悲哀,没有办法,只能去找领导谈,可是不谈还好,一谈完转眼又拆了。他这样形容胡同消亡事件:现在的争夺是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的争夺,是眼前利益与历史利益的争夺。
1 z: P- w) w8 M7 D' J在此情况下,刘认为,胡同是保不住的。尽管有历史名城保护条例,但是白天拆不了可能晚上就被拆。
- D1 J1 V& p: V" P(作者:章剑锋)
, p' t4 ~) t- }" m3 [5 d4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