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座落于北京城的西北方,自古以来是帝王将相喜爱之地。事源北京地势呈自北向南倾斜状,海淀处于古时所说的上风上水的位置。历代帝王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块“风水宝地”。自清代开始,土木大兴,海淀的土地上建造起了一座座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堪称其中的代表。 颐和园的英文名是Summer Palace,即夏宫。这是由于它是皇家夏日的避暑之地,除了承德的避暑山庄,皇帝还会再此度过漫长的炎炎夏日。我家离颐和园很近,小的时候经常去那玩。漫步于蜿蜒的长廊之中,抬头就能看到横梁上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有历史传说,聊斋故事,自然景观~~一路走过,一路欣赏,仿佛置身于画的世界,颇有一番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觉,一点也不会累。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石舫已出现在眼前。它是一艘很美丽的船,如果不是厚重的石头做成,若是在水中乘风破浪,那气势一定能比得上经常坐的龙船。北大校园中未名湖畔也有一座石舫,但要说规模和气势,还是颐和园的更胜一筹。 我经常爬万寿山,它不像香山那么高,而且山上满是景点,让人可以饶有兴趣地享受攀登的过程。山顶上有一座佛香阁,还有智慧海。那智慧海的墙壁上满是小佛,但是很可惜,岁月的侵蚀,人世的变迁已让小佛统统没了头部。只能看到那一个个无头坐像。我在小时候,有一段时间还有点害怕,尤其是大人给我讲了无头骑士的传说之后。呵呵,我爬万寿山从来不会从原路返回,因为如果这样,会错过很多背面的景观。在后山,有几座藏传寺庙,它们的风格迥异于智慧海。在北京,主要的藏传寺院有黄寺,主要为藏传佛教的黄教分支,这一支脉的信徒多穿黄色迦沙。还有著名的雍和宫,里面有世界上最大的金丝檀木大佛。和这两座名寺相比,颐和园的这几座寺的规模要小的多,而且因为位处后山,经常被人们忽略,其实它们也是这座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景,为这里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经常站在十七孔桥上,眺望远处起伏的群山,来自水面的空气带来些许凉意,在夏日中,更是让人气爽神怡。水中大小船只往来不断,岸边的镇水铜牛静静屹立。多少古老的传说都在这一刻浮现,昔日的一幕幕仿佛出现在眼前。过去,这里是个皇家的禁园,即使有如此旖旎的风光,站在一墙之隔的园外,也只能望园兴叹,而无法想象中这其中的胜景。 在这个园林中,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你仿佛是跨越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因为它们是如此不同。可以说,这里网罗了各式各样的园林精品。置身于谐趣园,你仿佛身处南国,翠竹,水榭,亭台,就像是江南水乡移位而来。而当你走出园子的大门,刚才的一切都会消失,眼前又重新出现了北京特有的风格。可谓是园中有园,园园相套。如果第一次来,你可能会找不到谐趣园,它就像在迷宫深处等着你,准备以另一种面貌迎接你。 坐在大戏台前,仍能想象出当年这里的热闹场面,《火烧圆明园》中,就经常出现皇帝和后妃在这里看戏的场面。在这重修后的大戏台中,仍能感受到领略其中神韵。戏还在一出一出地演,然而时代已经历几多变迁,戏中仍是当年,戏外已是百年。光阴荏苒,而这如戏的人仍然沉醉其间。 故园中记录几多往事,岁月中流淌多少沧桑。繁华间又暗藏几多悲凉。一口窄窄的珍妃井为我们记录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传说慈禧逃跑承德之时,逼死了珍妃,那个昔日的美人最后就葬身于颐和园的这口井中。于是这口井引来了无数后人的好奇与惋惜,不管这个传说是不是属实,它揭示了这仙境般的美景中隐藏的宫廷斗争的激烈与残忍。浮华只是表面,就像平静的水面却蕴壤着危机与不安。 当步出颐和园大门时,总会再看一眼万寿山,再品味一番其中的风雨变幻。世事无常,光阴流转,岁月的尘埃掩盖不了盖世的经典。经过沧桑的百年,颐和园依然屹立于一片青山翠谷之中,在向我们,向未来讲述着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本文同时收录于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4ca889a8010008vy ,欢迎阅读
' _0 v' t+ E0 k7 L6 X[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7 18:33:2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