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7 A4 {6 K" R* S4 Z( b崇祯17年李自成率大顺军东进,其目的不是要夺取天下,而是掠夺。后人因事而论,认为李自成以为时机成熟,所以来取北京。实际上东征路上他几次想后! w8 i& E$ [& |3 }
撤或者转向,尤其是宁武关损兵折将以后。如果不是大同守军来降,也许就返回或者改道下江淮。甚至到了北京城下,大顺的君臣依旧没有想到有可能轻易破城而4 t! N; z9 i0 O# H4 R- V1 @
入。
3 x& f3 j' z( F入城出城仅40天,经山海关1战,之前攻无不克的大顺军溃不成军,从此没有打过1场像样的战役。如果说是腐化变质的话,仅仅40天这么短时间内就截" h/ \! C y, Z& @5 I
然不同很难令人相信。自古入京的叛军不少,比闯部更贪婪的比比皆是,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失去战斗力的。比如黄巢部,撤出长安后还能够南征北战。相比) ]7 G, I) K4 M: A2 C" r
之下,闯部是进入京城时间最短的,可是战斗下降最厉害的。
: @7 P- R+ t& {* ?/ l4 [如果说李自成的部队本来如此,又很难解释之前的战绩。有人认为他带入京的没有那么多人,山海关1战精锐丧尽。可是留守陕西的部队哪?还有1种说法是
# d8 n# Y8 {& O* J: Y& j流寇的缘故,所以太平天国才能长久些。可是太平天国也是流寇,只是到了南京以后不走了。李自成此时已经在西安扎下基业,算不上流寇了。东进时后方和沿线肯
4 K8 V [* r1 U( D3 g8 M定留下不少人马,这批没有受到损失的人马怎么也没有战斗力了? ) a& Y) w( K9 P# V6 c; n6 o
如果说崇祯守不住北京是因为众叛亲离,李自成为什么称帝后马上撤走?山海关1战,吴军和清军是惨胜,连乘胜追击的能力都没有。李自成虽然伤亡惨重,
- ^4 i2 H R* x' T可是没有全军覆没,为什么不依托北京完整的城防死守1下?李自成率20余万人讨伐吴三桂,他带进京的远不止此数。当时北京新定,一定会在北京留下重兵。还8 u! b+ d# w7 `7 \
有3大营的降卒,这些加起来应该还有几十万,为什么不守1下,而是仓皇而去,让吴三桂追得如丧家之犬?
7 y8 A3 e. E" k" M9 X; t9 t/ i9 V# b还有1种说法,在山海关损失的是李自成的精锐。即便这样,其他2流部队应该也多少有1点的战斗力。而且李自成绝不会把所有精锐都带到山海关,因为京城3大营的降卒那么多,需要留下亲信和精兵看守。
; w- u: I$ P K4 l% W李自成纵横几十年,所部是各股流寇中战斗力最强的,即便受损失,也不至于没有还手之力。还有其部下将领,为什么这些久经战场的将领撤出北京以后就再
! G: @! V! p% r没有出色表现?这种全军判若两人的情况究竟是为什么?相比之下,张献忠部也是1战而溃,后来还有李定国连斩名王,李自成手下为什么这么草包? , ^. s6 f# o0 L$ T3 X
进京之前也进过城,洛阳西安,这些都是大城市,为什么偏偏进北京就彻底腐化了?从北京撤出来,最后连西安都守不住,李自成被杀也好出家也罢,闯部从起兵自始至终没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叛变,所以最后绝不是众叛亲离,而是有1支人群众多就是不能打仗的大军。 / X9 |9 I# p+ g6 x u
李自成带到北京的不是乌合之众,留在各地的也不是摆设,在山海关和关宁铁骑交锋时表现不俗,也说明腐化之说不正确。起码在山海关前,闯部是能战的,为什么只有1战之力? # V& n1 A+ U$ e( s
三
, F, @" J# y0 `) y8 A/ s9 k* d再看看在这时举足轻重的吴三桂,3月7日接旨,3月十日放弃宁远,3月16日到达山海关,对于1支军民搀杂的20万人来说,这个速度绝不是故意磨- @9 z1 Y4 R7 o9 x6 N- q8 k% m, ~
蹭。吴三桂是可以丢下百姓飞奔北京,可是当时李自成还没到北京,没有必要十万火急。3月18日,尚未安置完毕官兵家眷和辽东百姓的吴三桂出兵救援京畿,然/ h' y: Q8 X+ c# `/ a$ g8 Q
而这1天京城已经沦陷了。这个时候,说明吴三桂是全心全意救驾的。 0 \$ E7 A @5 g5 O/ T
三月23日,接崇祯死讯传,吴三桂归降大顺。3月27日,吴三桂到达距离北京约260余里的玉田,获悉大顺军在北京奸淫掳掠,拷打文武贵戚索要金银,吴家亦牵连蒙难。是夜“恫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掉头奔袭山海关。这4天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 m- e3 ]' m/ \% C吴三桂叛后,李自成亲征,说明在他眼里吴三桂是个劲敌,否则派刘宗敏等就可以了。这么重要的1个人,难道几天都等不了,非要上吴家索要金银和陈圆 [0 u- b/ H# s6 k( U0 d# W& [
圆?明朝官员投降的很多,对其中拥兵的武将,李自成从来是优待的,即使在北京也不例外,这是有史实可查的,难道偏偏对吴三桂这么严厉?难道别的官员的女眷5 ?8 g7 S0 r" _7 h7 [
里就真的全部是“恐龙”?说明拷打吴襄甚至索要陈圆圆都是子虚乌有。哪怕退1步,假设即便是真有此事,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手下的军士也未必肯。当时各
3 R: K! S0 u: A1 y; s地相继投降,怎么唯独吴军铁板1块,他要降就降,要叛就叛?为明朝报仇也说不过去,因为吴是先降后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 ~( m f+ l' e/ h) O9 \2 P
吴三桂是辽东军人集团的代表,不是个鲁莽的武夫,所作所为要从辽东军人集团的利益着想,否则部下不会绝对服从的。背关和李自成决战,风险极大,即便满清相助,以之前李自成驰骋中原的势力,胜负很难预料。在人心不稳的崇祯17年,为什么吴三桂部队就那么齐心? 9 v d0 n0 T4 M1 ?6 l' [6 l" p
山海关1战,吴部伤亡惨重,居然能对李自成穷追不舍,连战连胜,和在山海关前势均力敌的情况截然不同。可是为什么又突然不追了,就因为李自成放归陈圆圆?吴三桂这么重色轻家仇国恨的话,怎么可能有人为他卖力?满清也不会让他西南王之的。
5 {- B* G B2 C" q. _最后是满清,山海关1战只动用了两个旗,可以说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相比,满清夺取华北是最容易的。主力完好,春夏之际正好用兵。可是为什么这1年除
E+ e ?2 J) n. ?; \$ V' G了西追李自成外,没有下江南,而听凭南明小朝廷建立?雄才大略的多尔衮加上范文程洪承畴,都应该知道最危险的不是流寇,可是明之正朔。其后果然有李定国、. M6 h/ W) x* y7 U% o
郑成功高举复明的大旗,只不过功亏一篑。还有那些以抢劫为目的的满清亲贵,都应该知道西北残破,江南才是富饶之地。为什么满清白白地耽误了这1年的时间?
- c* y, q- a# j& ?4 ^2 {如果没有左良玉清君侧,清兵或许很难渡江,宋金的故事又要重演了。 , s9 S7 i, q1 s
西元1644年3~4月间的北京,到底是什么东西才真正的牵动着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