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0 e4 o0 B3 d; q8 i1 E广安门大街第一所公立学校 + R4 ]% w: C, E* E
清末民初,京师学务局筹划并于民国元年创办了广内第一所公立初级小学。叫京师公立第二十初级小学,四年毕业。1915年,改称公立第三十二国民学校。1923年改叫三十二小学。28年改北平市立第三十二小学。1934年改北平市立广安门大街小学。1946年改北平市第十一区第四、五、六保国民学校。1949年改北京市广安门大街小学。1952年改为广安门大街第一小学;1998年关闭。存在了近百年,消失得无影无踪。
$ @4 i( h [3 t9 J$ V7 J- ^! ] 五十年代初,我在这里念了两年高小(五、六年级)。位置在牛街北口东边,路南。和回民学校斜对门。旧门牌419号。那时门牌不分单双号,顺着排。广安门大街1号,是从菜市口西北角开始,往西排,到广安门城门,拐到路南,往回数。
8 A1 w7 T' j' x% C 这学校按现在标准,办学不够条件。就当年看也太狭窄局促。三个相连的院子,都不大。临街东西长占四间铺面。西头一间校门,东边三间勾连搭,木板隔断,俩三间,六间的数。开间大、进深长,间量不小。校门,两个青砖垛,上头拱形铁架;木头板子对开门扇。进门西边,是邻居菜籽铺的东墙。东边是临街房和前院北屋的西墙;头间房掏开门窗,传达室。十多米甬路,顶西屋北墙,左拐前院。墙抹白灰,冲门挂白底黑字校名牌子。
3 T' m: c( S* k) c* H! { 前院狭长,四面有房。北屋三间,把西头儿一间总务办公室,后面连着临街房,仓库。一个事务老师,管全校所有用品的采购、保管、发放、记账等。剩两间北房,五年级教室。西屋三间,六年级教室。东屋三间两明一暗,会议室和校长办公室。南屋两面有窗户,门开在第二个院子,西头有小夹道,夹道墙上贴壁报。留一小门,一长条房,教师预备室。预备室东边,一二年级教室。这院只有南北房。南房也两面窗户,门朝北,三四年级教室。西边是露天过道,通后院。第二个院子是学校最大的,每天早晨朝会升旗、放学前降旗,全校开会,都在这里。三百人站得满满的。西墙上抹一块大黑板,出黑板报、写标语。黑板北,靠墙立一根杉篙,旗杆;有滑轮、细绳。每天专人(优秀学生二人)升降国旗。唱国歌、行队礼。降旗只行注目礼。早操分在三个院做;体育课也在这里,简单活动。有时借用回民学院操场。音乐、美术、手工、都在教室上。后院一窄条,东西房,成绩室。摆放学生的绘画、手工作品等。西房隔一单间,家在通县的杜师成老师的宿舍。南边,厕所。这学校就这样简陋、这样逼仄、这样不尽人意;她存在了近百年,赢得周边百姓的信任和赞许。人们说:“三十二好(名字改几次,就记住了三十二;解放后,彰义门还这麽称呼)。管得严,风气正,出息孩子。由着性儿疯,能有出息”? : u* G, J4 p/ s
1951年校长姓刘,老头,高个子;不久调到区里,当领导了。听说曾是地下工作者。后来是宋继美,一位慈祥和蔼的奶奶;原来教美术。脸上没有过严厉,教师学生都服她。住西砖胡同;娘家开糖果店,阶级成分得算资本家。可对穷孩子特别好,尽量照顾。甚至毕业以后,找她都管。学生韩文林,父亲久病失业,母亲家庭妇女。生活困难,勉强念到初中毕业;无力求学。宋校长帮忙,介绍到蜡烛芯小学代课。直到韩同学参军入伍。韩到晚年提及此事,不忘旧恩,常念道宋校长的好处。叹道:“现在,没这麽好的人喽”! 4 B I% H$ ~, d2 X {' _
工友老赵,在学校干几十年。任劳任怨。那时不兴保安,前后、里外、日夜,一人儿。住传达室,寒暑假回家,通县。上下课,手里摇大铜铃,前院走到后院。烧茶炉,供三百人饮水。拾掇养护甬路两旁的花草;一度还在传达室炉子上熬豆浆,卖给学生。看着六十往上,中等身材,头发掉光;下巴老刮的干干净净,衣服也整洁舒展。精气神儿足。跟学生不太接近,孩子们尊敬他,也怕他。有点事儿,能镇住。
: Z! J( d( u5 m: t3 g 印象深的是杜师成老师。我们班主任,语文课讲得好;他讲故事跟看电影一样,事后回忆,你分不清是他讲过还是看过电影。他回民,一个人住学校,在离学校几步的回民饭馆包饭,一天三顿。他高个子,浓眉大眼高鼻子,说话鼻音很重,瓮声瓮气的。皮肤毛孔粗,落腮胡子,刮得一脸青茬。不到三十,长得显老。课上一次讲电影《带枪的人》,黑板前走来走去,模仿人物动作表情,口气。活灵活现。都睁大眼睛盯着,不敢出大气儿,不敢走神儿。像怕少看一个画面一样。同学大多住在附近,有时吃完晚饭,三五同学相约,到杜老师住处,串门聊天。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师生之间极融洽。杜老师讲课,和讲故事一样精彩。讲起来出神入化,对他自己是快乐,是享受。外界都感到他忘我的陶醉。孩子被感染,融入其中。潜移默化,没有训诫,没有训导。自我感知,追求道德的满足,人性的发扬,精神的享受。老师真情实感,学生感受得到。乐于接受,教育成功。不投入感情,照本宣科;自己本昏昏,要学生昭昭;讲课只为酬金,不及其他。学生也能感觉出来,再花言巧语,也难打动人心。要日复一日,老一套,就连听也不听了。心里还问:烦不烦? : h; ] x- z' ?5 Y) w3 Z) k# I( A
1954年我休学,谋得去通县西集小学代课的机会。途径通县,拜谒杜老师。独门小院,留下四壁皆空印象。更敬重钦佩我的老师。而且说了课堂上不会说的话。课本上的道理,社会上不一定行得通,要懂变通;多观察思考,少妄言妄语。与人为善是前提,相见以诚须慎重。1956年,他在永定门附近教学;通过电话。五十多年断了联系,五十多年时在念中。
. v+ P7 Q& K% X0 c4 D广安门大街小学旧址盖成了公寓。踪迹皆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