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68|回复: 9

[转帖]楼宇烈:别误解了佛教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6-8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性宗教凸显人文精神———

  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佛教?神秘、清苦、迷信、淡定、超脱、愚昧……在我国,缺乏正确系统的关于宗教常识性教育,人们对于宗教的认识和感受多半得之于各种书籍的介绍、影视剧和口耳相传。在2005年11月15日的讲座中,北京大学的楼宇烈教授用理性、智慧、人文来形容佛教。他要用他多年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佛教神秘的面纱。

  佛教中所谓的因果报应,并不是让人屈服于前世的安排,而是主张今生的命运要由自己掌握。

  明代一位文学家叫袁黄,字了凡。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身体很差,母亲建议他放弃仕途,学些医术,这样既可以养家,又能为人治病,于是他努力学习当上了医生。一天,了凡在路上遇到一个道士,告诉他你有做官的命,应当好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同时还告诉他,你何时会中举,何时会当官,一辈子都不会有子嗣,在53岁那年必死。袁了凡听后信以为真,便回家苦读,果然中了举又当了官。

  一次他去庙中探望云谷禅师,与他一起坐禅。云谷见他定力很好,便夸奖他心境平和。他说因为自己的命运早已注定,再如何努力也无用,所以心境反而平和。大师说:“原本以为你是个了不起的人,现在看来你再平凡不过。命怎么能让人算住了呢?”于是便向他讲述了佛教的因果教义是“命由己造”,如果是不平凡的人,就一定会突破束缚,创造更好的命运。袁黄听后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做了很多善事,最后不仅生了两个儿子,还活到了74岁,突破了所谓命运的安排。

  说起命运,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佛教宣扬的因果理论不就是告诉我们前世种因、今世得果吗?一切好像都是“业”和“报”,既然今生都是前世注定,那我们还需要努力吗?这不正是一种宿命论吗?

  其实佛教是告诉我们要超越自我,要学会在今生造新的善因、结新的善果。这正是改变人命运的好方法。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丰硕的回报。佛教中常讲“自作自受”和“自性自度”,就是说因和果都是自己造成的,出现了恶果也必须由自己去解决,所以必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来解决问题。这么看来,佛教宣扬的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很多文化人信了佛教,反倒没文化起来,相信宿命,其实佛教并不强调笃信神灵,而是强调自强自立。

  有个人苦恼极了,走到一个地方喝茶,想清静一会儿。茶开始很热不能喝,过一会儿就慢慢凉下来了。看到茶不管怎么热,最后必会凉的现象,他从中悟到了佛教万法无常的道理,悟到了一切执着其实都是自寻烦恼。真所谓求不得也苦,舍不得也苦。

  一次我和一位电视台主持人聊天,他告诉我:“现在有很多人,本来是很有文化的人,怎么信了佛教以后反而变得没有文化了?”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我觉得一个人信了佛教以后应该变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有智慧,可的确有一部分人,信了佛教反而陷入了某种误区,变得迷信起来。也许,他们只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因此把希望寄托在虚无飘渺的神灵身上。

  很多宗教的人文关怀都是通过神灵的方式来体现的,而佛教倡导的是自立,强调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智慧和毅力来超越生死、超越自我。佛教是一种理性的、充满智慧的宗教,这并不是我在美化佛教,我们回顾一下佛教的历史,就能看到这一点。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当时在印度占统治地位的是婆罗门教,此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宗教和哲学学派存在着。这些学说,释迦牟尼把它们归结为两类:“邪因说”和“无因说”。前者认为一切事情的原因都是神灵决定的,后者则认为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是毫无原因的。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这两种观点,并非宣扬神灵主宰一切。而现在很多人却以为膜拜佛像,就能够带来好运,这是不符合佛教根本教义和精神的。

  针对上述两种观点,释迦牟尼提出了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因果的关系不是外在的,是每一个生命体自己的行为言论思想所种下的因所结出的果,这就是“业”和“报”的关系。它并不强调神的力量,而认为完全是生命体自身的。从这个角度,佛教认为人是可以掌握和改变自己命运的。

  佛教认为,如果抱着苦不放,人生也必将非常痛苦。中国的禅宗把这方面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认为人要把握当下,这样人才是充实的,用禅宗的话来说就会“日日是好日”,如果把握不住,那么日日是烦恼。
 针对上述两种观点,释迦牟尼提出了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因果的关系不是外在的,是每一个生命体自己的行为言论思想所种下的因所结出的果,这就是“业”和“报”的关系。它并不强调神的力量,而认为完全是生命体自身的。从这个角度,佛教认为人是可以掌握和改变自己命运的。

  佛教认为,如果抱着苦不放,人生也必将非常痛苦。中国的禅宗把这方面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认为人要把握当下,这样人才是充实的,用禅宗的话来说就会“日日是好日”,如果把握不住,那么日日是烦恼。

  如果我们对佛教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是依靠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去求得解脱,而想依靠外在力量,这样就会变成没有文化。佛教提倡“求人

  主讲人:楼宇烈

  楼宇烈,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研究生班导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长等。

  楼宇烈教授长期从事于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发表的主要论著有:《王弼集校释》、《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论文集)、《温故知新》(论文集)等。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调色玩

 求神不如求己”,所以根本的问题是开发自己的智慧,磨练自己的毅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越发达,宗教也会随着发达。

  在北京大学的众多社团中,由佛教文化爱好者组织的“禅学社”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全国的许多高校中,比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等都设有自己的佛学社团。

  河北省赵县柏林寺已连续13年举办“生活禅夏令营”,今年全国有20多个寺庙都举办了这方面的夏令营。1997年,全国共有佛教寺庙13000座,到今年增加了2000座以上。寺庙的规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初,培养佛教僧侣的学校只有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院(南京)分院和闽南佛学院三所,而现在大大小小的佛学院已经有40多家。

  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只有《法音》一本专业的佛学杂志,到现在已经有数十种之多;佛教的网站也很多,专业的、大规模的有四五个,小规模更多。“文革”刚结束的时候,要找一部《大藏经》非常难,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寺庙都有了成套和多套的《大藏经》,甚至很多种版本的《大藏经》。

  很多人认为,只要科技一发达,宗教就会消亡。其实科技越是发达,宗教也会跟着发达。一方面,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必然会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宗教便有其存在的土壤。另一方面,人们在这种越来越自我异化、越来越受到由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制约的时候,也就越是需要人文的关怀。宗教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它可以使人们在这种高速度的、十分枯燥的生活中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文化,还是一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文化。同时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宗教是一种社会道德体系,它有助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建设,有利于人们心灵的健康成长。相信宗教也必会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谐,使人们的内心越来越净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佛教文化也是有机的组成部分。

  佛教一传入中国,曾与中国的传统礼仪和观念发生很大冲突,一度使古人觉得佛教信徒是异类。但是,佛教从东晋以后就渗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与中国的儒学、道家融为一体了,但它并没有丧失自我的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是你是你,我是我。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成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我们呼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不仅仅要研究儒家思想,也需要了解佛教所起到的文化作用,这样才能完整把握中华文明的精髓。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拈花一笑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我国宋代著名的诗人苏东坡,在佛学上也有很深造诣。他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二人分住江南江北。

  一次苏东坡去拜访法师,碰巧法师不在,苏东坡就在寺庙里四处观赏,看到佛像非常威严,他诗兴大发作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做完后非常得意地请小和尚转交给佛印禅师。

  佛印回来见后,就在诗的后面写下两个字———“放屁”,然后命小和尚送给苏东坡。苏东坡见后十分生气,立刻坐船过江与佛印评理,佛印见苏东坡满脸怒气,笑着说道:“你还说什么‘八风吹不动’,我这一屁就把你打过江来。”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禅

  纯粹的鱼

  在江河里生存的鱼儿自由自在,可能会挨饿,也可能会遇到天敌和风浪……

  但它不受空间控制———

  好比自由职业者,随时处于有赔有赚的风险之中,但很自由,不受控制。

  在池塘或鱼缸里的鱼,不会挨饿,定时会有人来喂食,但活动空间有限———好比抱紧“铁饭碗”一族,定时会发工资,不会饿死,但得守规矩。

  每个人的正常定位选择均跑不出此二者,要么浪迹江湖,求得个自在;要么身陷府衙,求取功名。只是这中间的路走不得———所谓“天上掉馅饼”———鱼儿在江河中畅游,忽见天上垂下鱼食,不吃白不吃,于是一口咬下去……被钓上来的后果,只有死路一条!此多指“暴富”、“横财”或“外财”。因此,不为“鱼饵”所诱,是惟一避祸的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线

  历史

  1.“佛”是音译词,在汉代时最初翻译成“浮屠”,后来又翻译成“佛图”,它的意思是“觉(悟)”,在原始佛教中,佛只指一个人即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除了这个称号还有例如世尊、两足尊、人天师等等共十个称号。

  2. “菩萨”也是音译,是由“菩提”和“萨埵”两个词组成。菩提就是“觉(悟)”,萨埵是指“有情的众生”。早期我们把菩萨翻译成“觉有情”,它是一个泛称,凡是你信仰了佛法并有所觉悟,就可以称作菩萨。并非是现在人理解的只有固定的那几个菩萨才能称其为菩萨。

  3. 慈悲是佛教最根本的精神,但它并不是指一般的同情心,是从根本上破除你种种的愚昧无知,开发你的智慧。所以慈悲也是和智慧连在一起的。慈,是给人以快乐,与乐;悲,救众生于苦难,拔苦。与乐拔苦,相辅相成。

  4. 小乘佛教,是指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它注重“度己”,使自己觉悟。使自己到彼岸。

  5. 大乘佛教是相对于小乘佛教提出的概念,它强调不仅要使自己觉悟,还要使他人觉悟,不仅要度自己,还要度他人,希望“众生都能与我一起到彼岸”。

  6. 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是四大菩萨修行的道场。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表征了佛教的智慧,又称大智菩萨。峨嵋山的普贤菩萨表征佛教的实践精神,又称大行菩萨。普陀山的观音菩萨表征佛教的慈悲精神,又称大慈菩萨。九华山的地藏菩萨表征佛教的愿力精神,又称大愿菩萨。
  7. 八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种现象,因为这些现象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所以用风来做比喻。
发表于 2006-6-8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07-3-17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顶!!!!
发表于 2007-3-17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发表于 2007-3-18 0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支持楼主观点

9 W# ` `& L$ [/ I6 g% B)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8 0:20:3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3-18 1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2 08:07 , Processed in 1.21044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