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76|回复: 25

晚清桂大人全家福---傅奶奶家族专集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4-4 2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晚清桂大人全家福◆傅奶奶家族专集◆察院胡同28号专集◆拾遗集

                                       本贴内容不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冯肯                                                           

前言:

这张老照片是我前几天发现的,可是在我家里,也好几年了。

照片地点应该是在红庙街豆芽菜胡同,年代在1905-08年左右,是做仓厂侍郎的时侯。没见一张地图有豆芽菜胡同。但这条小胡同的确是存在的,因为傅玉贤老人多次提到过,并且幼年童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富察桂春官属三品,宅子很大,带跨院和花园。傅奶奶的私塾启蒙就是在花园子里头,有长长的游廊和园舍轩亭。故事可多了。以后慢慢讲,还作一个长长的贴子,随意说话,不比那整篇文章好玩麽?我想,网络时代就有这特色。


   桂春桂大人全家合影,时任仓厂侍郎,傅奶奶的奶奶,是“两把头”麽?


   合影的局部,因照片放大后有瑕疵,作适当修补
****************************************************************

当我欲将照片扫描洗印送傅奶奶看时,电话得知傅奶奶从3月20日住院了。
老人说过,家里的老照片在文革时侯被家族里害怕的人全部烧毁,没有老像片了。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曾拍摄过一个纪录片,从挡案馆借得一张桂大人在通州码头检查粮食的照片,
请傅奶奶认是否自己的祖父,当然是了。但也没复制一张。

因此这张照片中的四个“小孩”,我还不能知道哪个是谁。

傅奶奶历经四年多拆迁之痛,包括红庙的祖宅被拆毁,年头更多了。从“凯辰广场”挖基坑到大厦盖成,老太太的生物钟完全被改变了。夜里四点,工地少静,才能够入睡。中午12点起床吃饭,然后休息到下午四点。

察院东侧拆迁搬家后,习惯也不能改。

最近安定了,身体也好多了,想要改一改夜猫子习惯,遂提前躺下睡觉。

这一下子,又遭了,病倒了,3月20号住院到今天。不知道情况怎么样。

这两天我就去医院看望。

因此,我的贴子耽搁一下。而且把3月15日去看望傅先生的照片,发在下边。

. a6 C! q5 e# G) o*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6 3:18:18编辑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2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3月15日晚对傅奶奶一家的拜访小记 

三月上旬,接到傅奶奶的女儿电话,说老太太回甘家口这边儿子家住了。
说你们来看看,老太太健康可好转了,都长肉了。
正好有一天晚上几个人都得空,一起向傅奶奶家去。
在和从前不一样的一个社区的大楼前,相遇见。
华老师先到了一分钟,那个楼前全是玻璃门,不知道哪扇是可以推开的,所以还在试推门。
我在大门遇见曾老师,一边说话一边走到一大排玻璃门前。
因为我们一行走,一行说北京的事情,所以到玻璃门台阶的时侯,华老师突然回头。
因为她的耳朵专听“胡同”“四合院”等。她纳罕得很,这种地方谁谈论这些?
因为往往新贵住这边。(我可以证明,我的腐败官僚同学就住这一带)
非常欣喜,笑逐颜开,在玻璃门外。

见到傅奶奶一家了,傅奶奶及全家都高兴极了。
傅奶奶脸上的褶子,凡细小的,都抻平了,气色也比饭店时侯好多了。
老太太把饭店比作“监狱”。因为那地方不是家。

我用的DC,在晚上不用闪光灯,抓拍很难清楚。
大多1/5秒以下,而且手持。时滞无法容忍。就不能讲质量了。


怎么样?气色好多了,我不用给照片“美容”“磨皮”了,以下同此。

和华先生,曾先生聊天。傅奶奶老派作风,“先生”是通称,在察院胡同的时侯,把报社叫做“报馆”。

拍模糊了,但看得出来,健康好转了,又写书法了,一笔还能拉下来,笔力不减。

老太太说得全家大笑不止(左边是老太太的女儿,顾女士,右边是老人的二儿子顾先生)

曾老师一边哭,一边翻拍察院胡同被拆迁办雇佣流氓,在06年初夏夜里砸毁的28号大门的照片。


后面三位是从1940年代到1960年石驸马幼儿园的园友,和老太太合影。

曾一智老师在京几天,这一晚最高兴,笑得灿烂。
************************************************************

下面还有。

' P! @ E7 l+ T5 n ~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6 0:09:3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4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一个!期待文字!
发表于 2007-4-5 0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照片见过啊,那几根杆子是搭天棚纳凉用的.
发表于 2007-4-5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傅奶奶是桂大人家后人吗?

老太太的确看着不一样!

发表于 2007-4-5 1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整夜写一个东西,并搜索整理泷廉太郎的歌曲资料,所以文字略等,抱歉。

国内/极左/伪民族主义/小愤青们/干扰破坏/日本艺术资讯/让我通宵干活儿,nnd!

*************************************************************************

傅奶奶回忆和《清史稿》略有出入,下面兰字是没考证的内容,仅供参考,待正文编撰考证。

桂春,字月亭,属满洲正蓝旗。姓富察。晚清禄米仓仓厂侍郎,光绪帝崩,后三年任民政大臣,并兼任仓厂侍郎,家在红庙,察院现28号和西侧也是其产业。所有房产均已经拆毁。

富察桂春人称桂大人,人品才学极好。当朝北京百姓都知道,因为漕运到通州码头的米,如有掺杂,立即勒令退回。....北京人吃好米,不吃“老米”了。

这就是富奶奶的爷爷。我就先介绍几句,省得唐突大家白来。

照片是我偶然发现,就在我的混乱的藏书中。照片里的几个“小孩”我得找傅奶奶确认名字。

, G0 I1 d5 E y1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6 2:56:5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5 1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奶奶家的专题够写本书了.
发表于 2007-4-5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录......
发表于 2007-4-6 0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engken在2007-4-5 15:39:43的发言:

昨夜整夜写一个东西,并搜索整理泷廉太郎的歌曲资料,所以文字略等,抱歉。

国内/极左/伪民族主义/小愤青们/干扰破坏/日本艺术资讯/让我通宵干活儿,nnd!

*************************************************************************

傅奶奶回忆和《清史稿》略有出入,下面兰字是没考证的内容,仅供参考,待正文编撰考证。

桂春,字月亭,属满族正兰旗。姓富察。晚清禄米仓仓厂侍郎,光绪帝崩,后三年任民政大臣,并兼任仓厂侍郎,家在红庙,察院现28号和西侧也是其产业。所有房产均已经拆毁。

富察桂春人称桂大人,人品才学极好。当朝北京百姓都知道,因为漕运到通州码头的米,如有掺杂,立即勒令退回。....北京人吃好米,不吃“老米”了。

这就是富奶奶的爷爷。我就先介绍几句,省得唐突大家白来。

照片是我偶然发现,就在我的混乱的藏书中。照片里的几个“小孩”我得找傅奶奶确认名字。


这个是有所了解,晚清时旗人尤其是底层旗人没有不说桂大人好的!
发表于 2007-4-6 0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见华先生和曾先生了

傅奶奶比起在察院的照片可消瘦了不少呢

不过看起来气色到也不错

不知道现在状况如何?

发表于 2007-4-6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7][em07] 9 e( | ]& S1 |3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0 9:21:3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6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爱屋及乌在2007-4-6 10:02:36的发言:

昨夜整夜写一个东西,并搜索整理泷廉太郎的歌曲资料,所以文字略等,抱歉。

国内/极左/伪民族主义/小愤青们/干扰破坏/日本艺术资讯/让我通宵干活儿,nnd!

-----NND,你个不老不小的家伙,整夜忙活,还要不要命啊,下次再让俺听见你糟蹋你的玉体,荆条伺候!!!!不行,俺要学习大长今的妈妈,用柳条抽你的小腿!!!让你长记性!

暴力

真暴力

太暴力了

发表于 2007-4-6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油油,你这话怎么跟俺家宝宝一样一样滴啊,晕!!!-----俺是土匪俺怕谁?[em07][em07][em07]
发表于 2007-4-6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爱屋及乌在2007-4-6 10:43:24的发言:
油油,你这话怎么跟俺家宝宝一样一样滴啊,晕!!!-----俺是土匪俺怕谁?[em07][em07][em07]

嘿嘿,我和宝宝观点一致

爱屋同志,你要改进啊

女人一点,淑女一点

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屋,晚上回来再跟你矫情,荆条不好用,那柳条儿水里沤一下,好用一抽一道缕唇!过瘾![em01]
发表于 2007-4-6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engken在2007-4-6 12:50:12的发言:
爱屋,晚上回来再跟你矫情,荆条不好用,那柳条儿水里沤一下,好用一抽一道缕唇!过瘾![em01]

貌似更狠

发表于 2007-4-6 1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engken在2007-4-6 12:50:12的发言:
爱屋,晚上回来再跟你矫情,荆条不好用,那柳条儿水里沤一下,好用一抽一道缕唇!过瘾![em01]

身体是拍记的本钱,我这几年净跟医生打交道了,所以特别鄙视不爱护自己健康的人,你可小心啊,别让我鄙视到你!!!-----这次我不是开玩笑!!!

[em05][em05] 5 v% [7 h A9 f3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0 9:20: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7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照片
发表于 2007-4-7 1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engken在2007-4-4 20:11:29的发言:

2007年3月15日晚对傅奶奶一家的拜访小记 

三月上旬,接到傅奶奶的女儿电话,说老太太回甘家口这边儿子家住了。
说你们来看看,老太太健康可好转了,都长肉了。
正好有一天晚上几个人都得空,一起向傅奶奶家去。
在和从前不一样的一个社区的大楼前,相遇见。
华老师先到了一分钟,那个楼前全是玻璃门,不知道哪扇是可以推开的,所以还在试推门。
我在大门遇见曾老师,一边说话一边走到一大排玻璃门前。
因为我们一行走,一行说北京的事情,所以到玻璃门台阶的时侯,华老师突然回头。
因为她的耳朵专听“胡同”“四合院”等。她纳罕得很,这种地方谁谈论这些?
因为往往新贵住这边。(我可以证明,我的腐败官僚同学就住这一带)
非常欣喜,笑逐颜开,在玻璃门外。

见到傅奶奶一家了,傅奶奶及全家都高兴极了。
傅奶奶脸上的褶子,凡细小的,都抻平了,气色也比饭店时侯好多了。
老太太把饭店比作“监狱”。因为那地方不是家。

我用的DC,在晚上不用闪光灯,抓拍很难清楚。
大多1/5秒以下,而且手持。时滞无法容忍。就不能讲质量了。


怎么样?气色好多了,我不用给照片“美容”“磨皮”了,以下同此。

和华先生,曾先生聊天。傅奶奶老派作风,“先生”是通称,在察院胡同的时侯,把报社叫做“报馆”。

拍模糊了,但看得出来,健康好转了,又写书法了,一笔还能拉下来,笔力不减。

老太太说得全家大笑不止(左边是老太太的女儿,顾女士,右边是老人的二儿子顾先生)

曾老师一边哭,一边翻拍察院胡同被拆迁办雇佣流氓,在06年初夏夜里砸毁的28号大门的照片。


后面三位是从1940年代到1960年石驸马幼儿园的园友,和老太太合影。

曾一智老师在京几天,这一晚最高兴,笑得灿烂。
************************************************************

下面还有。


期待中
 楼主| 发表于 2007-4-8 1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有所了解,晚清时旗人尤其是底层旗人没有不说桂大人好的!”

  旗人吃老米先生,您也说说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儿,这帖咱大伙一块儿聊聊,您说好不?跟傅家无关联的老事,包括旗人的事儿,都可以唠唠。

  我是汉族,我小时候我姥姥经常说旗人的事,因为和旗人住过一个大院子。我都忘了,只记得管旗人叫“老旗家(因介)”,我还以为人家姓“齐”呢。旗人女不裹足,汉人不习惯,有些议论是我记得的。

1 F, t% A. l9 r' m) S+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8 19:43:4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4-9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约2002年时侯,禄米仓地区拆迁,牵动有关禄米仓文史方面各类相关人士涌动。
新闻电影制片厂做一个纪录片。

这是部分解说词。关联桂春家族的在其中。
当时有另一位晚清仓厂侍郎出现。
据傅玉贤老人说,那是因为富察桂春担任民政大臣,兼任仓厂侍郎的时侯。
兼任不能兼顾太多,设两位仓厂侍郎的缘故。
---------------------------------------------------------

年近80的孙洪权老人就住在禄米仓胡同64号的一间小房子里,这个教了多年中国革命史的老教授,退休后把兴趣放在了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上。随着北京市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速,每年将近600条老胡同带着它的记忆在城区改造中消失,这让孙老师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紧迫感。

禄米仓胡同展发起人 孙洪权
  危房一改造,这么一拆,虽然历史文字可以记载,但是必然这个载体就没了,这是一个要抢救的;另外要抢救的,现在像活着的七、八十岁的这些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来讲,也很快就要过去了。因为这部分人活着的时候,他有听到的,有见过,甚至他有亲身干过的。

这时,一个以举办胡同展来发动社区居民共同挖掘胡同历史、抢救胡同文化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萌发了。在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2001年7月30日,禄米仓胡同今昔展在社区服务中心拉开序幕。

居委会主任
  咱们这个没有作编号,就是准备把这内容再扩大,发现更多的有关禄米仓的历史啊、人才啊什么的,还有咱这社区建设,都往里充实,把咱这展览越办越大、越来越好。

让孙洪权老人没想到的是,这30多块浓缩了禄米仓胡同500多年的历史的展板,不仅引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还引起了海内外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随着活动的深入,一个记录了“国的兴衰”、“家的荣辱”与“人的沉浮”的禄米仓故事也随之浮出了水面。

来到如今仅存两座仓廒的禄米仓仓场旧址,今天的人们恐怕已经无法想象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的禄米仓,在清康熙年间漕运最为发达时达到了鼎盛。史料记载那时仓廒曾多达57座,几乎占到整个禄米仓胡同的一半。据胡同老居民回忆,从朝阳门通往禄米仓的这条马路,曾经人来车往甚是热闹。

老居民
  那时候车都是铁轱辘车。这条街整个从这都是大方石头,这马路到哪,到通县运河,从运河那运来的粮食,然后用马车给拉到这来。

随着满清末年的国力衰败,禄米仓也成为清政府吏治腐败的一个缩影。从南方运来的漕米搀假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已经无法正常食用,这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决定调性格刚直的内阁大学士富察桂春为仓场侍郎,负责整顿漕粮的腐败。我们几经周折,在西城区一个僻静的四合院里找到了富察桂春的孙女。 已经87岁的富察玉贤老人,认出了这张照片上的仓场侍郎就是她的祖父。

富察桂春孙女 富察玉贤
  我们小时侯出去,要一提我祖父,那时侯称桂大人,吃过钱粮的人都知道我祖父。江南米来了,到通州卸米,每次都是我祖父亲自在那儿检查这粮食。据说有一次不收了,一看那里头又是(坏)粮食,不收了,拿回去,我要好粮食。不能这样,这样人们怎么吃啊。后来,从我祖父以后,人们吃上好粮食了,没沙子了,也没什么稻子皮子了。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祖父名字就在人们中间传开了。

然而当时整个满清王朝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一次成功的漕运整治无法改变象征封建官僚体制的禄米仓走向衰落的命运。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禄米仓内所有的粮食都被侵略者拍卖了,粮仓也开始被移作它用,曾经繁华一时的禄米仓加快了走向衰落的步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终于走向了它的终点。这时,对仕途已经彻底失望的富察桂春决心终身不再入仕,并把不当官作为家训留给了后人。在他的曾孙富察振林的家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对联。

富察桂春曾孙 富察振林
     这个是我父亲留下的两幅对子,祖孙两学士,我曾祖父是内阁大学士,我父亲是辅仁大学的文学学士。那边是父子双布衣,就是不入仕,不要当官,就是我曾祖父对后人的教育。
*************************************

2001年8月的一个下午,已经搬到海淀区居住的杨传任在得知禄米仓胡同办起胡同展的消息后,从海淀乘车赶到了阔别多年的禄米仓。杨先生告诉我们,他的祖上几代都在禄米仓里任仓官。
 
    杨寯声的孙子 杨传任
  这个仓很多年很多年了,我估计就按我们这个家里来说,好几代人吧,全在这当仓官,都在这。

20世纪初,在禄米仓一带,“仓杨家”曾经是家有百口、人丁兴旺的大户,满清王朝的轰然倒塌,让杨传任的爷爷,当时在禄米仓担任管理职务的杨寯声失去了家传几代的饭碗,一辈子以仓为业的杨寯声成了禄米仓几百年历史中的最后一任仓官。

杨寯声的孙子 杨传任
 1911年,就没工作了,开始据说他也挺烦恼的,没工作了。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如今仓官的后人们早已散居到了全国各地。但就像“禄米仓”仍然作为地名被保留下来一样,为区别于京城其他杨氏家族,仓官的后人们至今仍然有“仓杨家”的习惯称呼。

如果说,作为存放官俸禄米的禄米仓在封建帝王时代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话,那么1911年,当它被北洋军阀改作陆军被服厂时,似乎又暗示了另一个混乱时代的开始。

1912年2月27日,受南京临时政府和孙中山的委派,蔡元培到北京来迎接袁世凯前往南京就任大总统,没想到29日深夜北京城里突然枪声大作,原来驻扎在禄米仓的北洋军步兵一个辎重队与驻扎在朝阳门外的炮队发生了哗变。变兵里应外合,打开了朝阳门,一路烧杀劫掠,京城内外共有4600多家商铺被抢,史称“北京兵变”,又称禄米仓兵变。

2 U4 Q2 w- f) ~; x; \! ~ n$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9 17:24:3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9 2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样的专题,像看一个个故事,FENGKEN老师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0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光绪《仓场验米图》照片
  藏品名称:清光绪《仓场验米图》照片

  收藏者: 王军

  藏品来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琉璃厂一家古旧书店买到的。

  藏品特征:这套藏品共11对折,其中照片7幅,每幅长37.5厘米,宽27厘米,配有说明文字、前后序、跋各一折。所书为馆阁体,四周为湖色绫裱。

  相关背景资料:老照片在国际收藏市场上身价与日俱增,也使人们看到了投资老照片的市场前景。从目前拍卖市场和交易情况看,具有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的老照片主要有四类:一是年代越久远的价值越高、二是题材越重大价值越高。由于老照片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用摄影的语言来记事。越是中心明确,有代表性的画面价值越高。比如有关历史事件、名人或社会群体,记录某一时期某种习俗和风尚的照片。三是名馆名家拍摄的照片价值高,中国早期摄影界涌现了郎静山、吴中行、吴寅伯、刘半家等许多名家。他们拍摄的照片价值就比一般摄影家高许多。

  

  
  鉴定专家:陈申 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审

  专家评述:这幅照片它的名字应该叫《仓场验米图》。它完成于1905年,就是清光绪31年。那么从照片上看它这个断代应该是很肯定的。因为它有一序一跋, 它的序是当时仓厂侍郎桂春所写,上面表明是光绪31年 就是1905年,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把这个清朝末年从南方苏杭一带所征集的粮食运到北京,最后入仓 储藏这样一个过程用照片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呢做成帖 写上文字进呈给皇帝。这幅照片呢应该说有很强的资料性,或者叫文献性。因为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摄影史》上曾经对这套照片有过著录。当时著录的那一套照片是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在1995年的时候也有一次拍卖纪录。那么现在看来,这一套照片应该是上述两套照片的另外一个副本,所以它有很强的一种叫文献性。就这组照片来说它惟一的一个缺陷就是应该按照著录,它应该这组照片应该是八幅,那么现在这个照片本身是七幅,缺一个对折,所以影响它一点价值。

  专家鉴定团估价:90000元人民币
% [; T9 f1 c4 A;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0 5:49:3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6-25 1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fengken老师哈,我得好好学习哈。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1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D% E4 G" w$ I4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0 8:28:53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6:07 , Processed in 1.18359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