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简介2 C1 {; F) D$ l; q) ^+ G
法源寺是北京现存所有寺院历史最久的一座寺庙,最早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不听宰相魏征的劝告而攻打辽东(今朝鲜)失败,当时北京称为幽州,在此曾想建寺纪念阵亡的将士,取名为悯忠寺。实际上是唐高宗李治下诏修建,直到武则天万通元年(公元696年),才完成建寺工程,并赐名“悯忠寺”。后来到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重修时改名为“崇福寺”。到清顺治时在这里设立戒坛开坛受戒,到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又进行大规模重修,定为律宗寺院主持传戒之事,随之赐名为“法源寺”。现存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清朝建筑。中国历史上的“靖康之辱”的宋钦宗和宋微宗二帝,当时被大辽国浮虜后就囚禁在法源寺。并且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曾把这里作为策试女真族进士的考场。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宋遗臣谢枋得被拘,即绝食于法源寺。到了清朝菜市口成为朝庭处决犯人的地方之后,著名的“戊戌变法六君子”的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后,其灵柩就曾停于法源寺内。所以法源寺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解放后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拨款对法源寺进行了全面修缮,一九五六年在法源寺成立了中国佛学院,是属于汉、藏、巴利语三大语系的佛学院。并且一九六三年亚洲十一国世界性佛教会议,也是在法源寺开的,当时周恩来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会议。一九六六年由于“文革”运动,佛学院逼迫暂停。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又拨款重新修复,并重新恢复了中国佛学院,也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大陆恢复的第一座佛教寺庙。
法源寺前后经历了近1350年的历史,现占地面积大约30多亩,现在从山门到藏经楼长达二百三十米,正中院五十米宽,再加上两边禅院大约五十米宽,是明朝重建时的规模。相传法源寺占地面积最大是辽宋时期,前到今南橫街、后至菜市口大街、东边到烂熳胡洞、西边教子胡洞。法源寺现有的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殿(净业堂)、观音殿(大悲坛)、卧佛殿(藏经楼)等,其余两边分别建有:客堂、接待室、斋堂、禅堂、僧宿及佛教文物管等建筑物。西面专门建有中国佛学院教学楼,现今设有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文管。
法源寺是中国佛教寺院所有寺院中的一座典型寺院,坐北朝南、一进六院的古建筑群体。寺内存有各个不同朝代的佛教文物,主要有:历代帝王的石碑、古树、文物、历代造像、各朝代的宝鼎香炉、碑文史记、佛经收藏和种种雕刻艺术等。
下面对法源寺的寺院建筑、文物展览、古迹等,从佛教知识方面分别做一解释:
一、天王殿院落
1、 三门:因为中国的古代寺院一般都建在山上,所以也叫“山门”,但是一般寺院的大门都是三个门并立,所以也叫“三门”。所谓三门者,是指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在中间大门的两旁一般塑有两尊金刚像,俗称哼哈二将,是属于六道的修罗道的夜叉神,后来成为佛教的护法神。“法源寺”三个金色大字,是用柳公权的字钻上集成的,其余法源寺里面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两幅牌额也是从赵孟頫的字钻集成的。山门前的这两尊石狮子是后来又做的,以前的两尊已经损坏埋到墙后面了。
2、 钟鼓楼:一般都是左边钟楼、右边鼓楼,钟鼓在佛教寺院中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惊觉和提醒,来到寺庙中烧香拜佛的香客及游人。是代表龙天的耳目,所以一般游客到寺院是不能随便敲打的。有句对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磬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3、 文官果树:是棵落叶灌木种类,在清乾隆年间已成高树,至今大约有三百年以上历史,当时著名画家杨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在京时曾来游过法源寺,还曾题诗曰:“首夏入香刹,奇葩仔细看,僧原期得果,花亦爱名官。朵朵红丝贯,茎茎碎玉攒,折来堪着句,归向胆瓶安。”花瓣为白色,基部有一班点,起初黄色后变为红色,所以诗云“红丝”“白玉”。其果实可食,其味甘美,淡中有甜。清初诗人吴伟业作诗曰:“近世谁来尚,何因擅此名,小心冰骨细,虚体绿袍轻。味以经尝淡,香从入手清,时珍夸罪口,肴核太纵横。”诗中后两句是描写此果实不仅可食,而味清淡可口。
4、 铁铸宝鼎:宝鼎是佛教寺院用来焚香而用,和香炉是相同的作用,一般来说三足为鼎、四足为炉。此鼎上刻有八卦,署款“庚戌年乙酉月”,据专考证是雍正年间所造。宝鼎的八卦并非道家之用,而用来定方位。有“慈宁宫”字样,所以可能是从故宫移来。
5、 无字碑:此无字碑是武则天所立,其含意有众多说法不同,从历史角度说武则天属于篡位,为了历史正确的评价,武则天立了很多无字碑让后人去评价历史;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武则天想超越历代帝王的欲妄之心,认为自己所作的功绩无法用文字来记载;其实还有一点说明了武则天对佛教的贡献,武则天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帝王,认为一切名利皆是虚假不实如同空华,空是佛教的根本思想。
6、 锡梵大师碑:此石碑是北京当地的老百姓为当时住锡于法源寺下院,大悲寺的锡梵大师所立。因为锡梵大师正值八国联军入北京之时,锡梵大师为了救当地百姓,只身一人与八国联军军官谈判,因为他懂英文,所以才使当地百姓勉遭外军的蹂躏,百姓为了感谢故立此碑。说明了佛教僧人的爱国之心,也是今天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7、 象槐:法源寺天王殿右侧隙地有象槐,相传种自唐代有千余年,其折落处有象鼻形,遂谓之“象槐”。清嘉庆有钱塘人吴锡麒咏五律曰:“何年狂象制,证此树神身,雨叶凉如洗,风柯梦不真。瘿教添拥肿,鼻易状轮囷(qun),白足跏趺处,情根信夙因。”
二、天王殿
1、青铜狮子:此对青铜所造的狮子与北京故宫和颐圆的青铜狮子形象非常相同,在国内其它地方寺庙非常少有,是雍正年间所造。这两个青铜狮子一个踩绣球,一个踩小狮子,绣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小狮子象征着后代兴旺发达。
2、 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佛教未来佛,现在是属于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相传再过八百余万年以后,弥勒菩萨将从兜率天下生到此世界来成佛。现在的形象是五代时期在浙江奉化的一位和尚,人称布袋和尚。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知。”后来在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塑大肚笑口常开的弥勒形象。此是一种表法,表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此像是明代,青铜所铸。
3、四大天王:为帝释天之天将。居住在须弥山半山腰,在佛教的宇宙观中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四大洲,地球处于南赡部洲。须弥半山腰为四天王天,须弥山顶为帝释天,再上为兜率天,再上为四禅天。东方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表示国泰民安;南方名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表示善根增长;西方名广目天王,手緾一龙,表示降妖除怪;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伞盖,表示风调雨顺。是明代青铜所铸。
4、韦驮菩萨:是佛教的护法,本来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现已成为汉传佛教寺院的护法神。神穿盔甲、手持宝杵。有手柱宝杵和合掌腕持宝杵两种,一般都是站立像,相传南方有一寺因为韦驮菩萨显灵,为寺院化缘解救僧人的吃饭困难,方丈为了感激韦驮菩萨让其坐下休息,所以后来也就有的寺院塑了坐像。明代青铜所铸。
三、大殿院落
1、 白皮松:也叫白果松、虎皮松,据考证为元代所种,至今也有七百多年历史。由于每冬春两季都会脱去外皮,片片飞下好像剥落一样。是松柏树种最为有观赏特点的植物之一。在法源寺有“唐松宋柏”之说,如清人刘少珊有“唐松交宋柏,葱郁作长春”的诗句。
2、 铸铁宝鼎:是明万历年间所造,署款“万历三年”字样,为当时本寺住持明玉、明礼所造,并刻有“悯忠寺”字样。
3、 乾隆御笔“心经”碑:此是清乾隆所间所刻,为乾隆皇帝亲笔。另外,相传当初梁启超和谭嗣同的第一次会面,就是在这块石碑下,以此因缘使两位忧国忧民之人,成了师生之亲。
四、大雄宝殿
1、 大雄宝殿:一般叫“大殿”,是一个寺院的主体建筑,也是一个寺院的正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的威德高上无人能比的意思。一般来说,在汉地的各大寺院,大雄宝殿供奉的是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主要有两种:一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三昧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触地印”,表示释迦牟尼在成道前的过去生中,为众生舍身之事以大地为之作证。这种姿式名为“成道像”。二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是表示佛为众生说法,这种姿式名为“说法相”。另外有一种比较少见,是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旃檀佛像”。相传佛在世时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有优填王因想念佛,请人用旃檀木按佛的身体形像,雕刻的等身像。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众生愿;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除众生苦。另外还有一种立像不是释迦牟尼,而是阿弥陀佛的接引像,称为“接引佛”。右手下垂,作“与愿印”,表示四十八愿;左手当胸,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
一般来说,大雄宝殿正中央塑有三世佛,有两种“三世”之说:一是从时间上说,佛教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说,过去世佛是迦叶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二是从空间而言,因为一般寺院都是坐北朝南,所以有中央、东、西三方,中央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表示除众生苦;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双手叠置双足上,名为“弥陀印”,掌中放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
2、乾隆御笔“法海真源”:此也是乾隆皇帝的亲笔,此匾额阐明了取名“法源寺”含义。
3、华严三圣:大殿正中是“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文殊、右边是普贤,故称“华严三圣”,是木胎贴金罩漆(脱沙),是明代当时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方法。另外有: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是观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东方三圣,中间是药师佛、左边是日光菩萨、右边是月光菩萨。
4、九尊青铜佛:大殿两旁分别安放九尊青铸造的佛像,手中分别持有宝物、如意、经卷、龙杖、莲花等物,身下坐骑有吼、独角兽、大象、狮子等各种吉祥兽。与众不同的是这九尊佛佛像都有胡须,在汉传佛教造像中是非常少见的,本来印度人是有大胡须,所以应当是少数民族时代所造,据推理很有可能是元代时期所造。
5、 十八罗汉:一般汉地寺院大殿两旁侧面都塑有十八罗汉,是佛在世时常随佛听法的十六位上首弟子,故称“十六尊者”。传到中国汉地后演变成十八罗汉,可能与《封神演义》等民间文化有关。此是清代时期所造,是木质雕刻。
6、 汉白玉柱石:大殿中间有两块汉白玉柱石,卷叶莲花瓣形状,据考证是唐初建寺的原物。也是法源寺最早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7、 报钟:大殿门东侧有一口“报钟”,是早晚集合大众上殿诵经时所用,有报时的作用,所以名为“报钟”。是明嘉靖年间所造,青铜所铸。
五、悯忠台——主要陈列法源寺的石刻等文物
1、 法源寺丁香:法源寺的丁香驰名遐迩,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大约有几百株之多,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很有名声,清代常有诗人来这里相聚,举行“丁香大会”。民国初我国大诗人徐志摩曾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来法源寺赏丁香花,曾有诗人程颂万有“葱笼浅色天,空外已无禅,立尽香多处,深知寺有年。”赞美法源寺丁香的诗句。后来至今每年丁香花开时仍然有不少名人来赏丁香花,如军法时期袁世凯、张作霖、曹玉祥等名人皆来法源寺观赏丁香花。据记载法源寺最盛行的是海棠花,后来又盛行的是牡丹花,再后来才是丁香花,也已经有百年以上历史,可见法源寺是名符其实的“花之寺”。
2、 汉白玉香炉:此汉白玉香炉本是北京天坛东门外的法华寺的香炉,是属于清乾隆年间所造,置款“乾隆五十八年”字样,并刻有“法华寺”字样。须弥底座、层层重檐,炉身雕刻八宝和云纹极为精细,为石制香炉中少有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3、 悯忠台:这是法源寺最早的建筑物,台高一米有余,周围护以砖栏,殿宇建于台上,结构非常别致,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柱支撑。结构与故宫御花园万春亭极为相似,据考证就是仿照悯忠台而建。室内陈列有历代相传法源寺原藏一些文物,如唐《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记》、唐永微元年《毛藏妹严行》造像等文物。台外墙壁刻东面有《京都古悯忠寺龙王菩萨灵井记》等,西面有陈尔锡草书《心经》、《法源八咏》等。
六、毗卢殿(净业堂)——主要陈列法源寺各个时期不同佛像
1. 石钵:此巨大石钵,双层底座,雕工极为精细,钵身周围刻有海水花纹,并刻有山龙海马及八宝等象,据考证是一件极为希有的文物。此石钵原为西华门内玉钵庵之物,后乾隆年间移置于元代玉海原置处承光殿(今北海团城),解放后重修法源寺时才移到法源寺。
2. 毗卢遮那佛:正因为供奉了这尊毗卢佛所以现在名为毗卢殿,原名本来叫“净业堂”。毗卢遮那是梵语,全名“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译为“遍一切处”的意思。这尊毗卢佛是通体铜铸,为明代所铸,分为三层:最上层是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中间是佛的报身卢舍那佛,全名“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卢舍那是梵语,译为“光明遍照”的意思。分为东、西、南、北四方各一尊,也叫五方佛。东方妙喜世界阿闪佛,表示福德;南方观喜世界宝生佛,表示觉性;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表示智慧;北方莲花世界不空成就佛,表示事业。最下一层是佛的化身,千百亿化身释迦佛,也叫千佛莲花宝座,是毗卢遮那佛的莲花座,有千叶莲花,每一莲花上化现一佛。这是根据《梵网经》所说:“我今卢舍那,方座莲花座,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世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在民间有“千佛绕毗卢”之说。
3. 金台阶:毗卢殿后门的台阶有四块台阶上镶嵌小型金块,俗称为“金台阶”,相传是乾隆年间进贡给皇宫的,后乾隆皇帝赐予法源寺。此是象征佛教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弥陀经》云:“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皆以金沙布底,两边皆用金、银、琉璃等宝物合成。”此是表示佛教“接引上金阶”的含义。另外,此金台阶、丁香、七井并称为“法源寺三绝”,相传乾隆年间北京大汗缺水,当时法源寺住持天月大师,就地挖取水,感龙王菩萨显灵,而得甘甜之水,众生皆惊叹此乃龙王菩萨之显灵。所以法源寺西边有“七井胡洞”因此而得名。
七、观音殿(大悲坛)——主要陈列各种不同造形的观音像
1、 观音:观音菩萨是佛教三大士之一,也是西方三圣之一。现在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表示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民间有“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之美称。本来名“观世音菩萨”,意思是能听闻众生称其名号时,就能解救称名号的众生,以慈悲为怀,所以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后来人们简称为“观音菩萨”,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也有个“世”字,人们为避讳省去了“世”字。观音殿正中供奉的是观音菩萨的法身像,所以头戴毗卢帽。观音菩萨有很多化身,人们比较熟悉的有:杨枝观音、送子观音、自在观音,海岛观音、八臂观音、千手观音等。
2、 千手观音:俗称“千手佛”,这是错误的说法,虽然观世音菩萨久远以来早已成佛,但现在我们见的观音像都是菩萨的化身,既然是菩萨就不能说是“佛”,佛与菩萨有很大的区别,菩萨是因位,佛是果位;菩萨还需要多劫的修行才能成佛。所以只能说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这千手是表示护持众生,千眼是表示观照世间,因为观菩萨是代表大悲心,所以为了救护众生,化现千手千眼,每一手中有一眼。
3、 康熙御匾:观音殿中央悬挂的这块匾额是康熙皇帝的御笔,亲赐“存诚”,意思是做人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都要在内心保存一颗真诚的心,才能不愧于天地之间。这是儒家的思想,但与佛教的“虔诚”不谋而合。
4、 太湖石:这是法源寺的建筑特点,是从佛教文化角度而规划的,与佛教的人生观思想融为一体。佛教认为我们众生对五欲之乐的追求是无止尽的,通过进入佛门听闻佛陀的教法,认识到五欲之乐是众生轮回的根本,开始追求出离生死之心,而精进修道断除众生本具的贪嗔痴三毒烦恼。从而认识到我们的生命无常,可是当人们认识到时已经生命非常有限。当我们走到“净业堂”这里时无形中感到有种生命已到终止,从而更加勤修才能升华到一种新的生命,达到至高无上的成佛境界。尤其是当们走到园门这里时,首先见到的是一块“太湖石”,无一花一草一木,甚至也无一点水,给人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感觉,使人当即产生一种世间一切荣华富贵,皆如过眼云烟,此时对我们毫无价值意义,才能使人们放下对物质世界的无限追求。此时如果有善根之人定会豁然开悟,转身之间就会见到人生的另一番景响,新的人生观呈现在我们眼前,即是所谓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也就佛教修行所要追求的另一种人生境界,与我们过去完全截然不同。
八、卧佛殿(藏经楼)
1、 海棠树:在卧佛殿的院前有两棵枝叶蕃茂的海棠树,据考证为乾隆所间所种,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龚自珍曾有词曰:“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在此词前有小叙云:“此乃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戏也!”可见法源寺的这两株海棠之历史悠久。
2、 银杏树:在卧佛殿前的这棵银杏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此树据考证为唐代所种,原来本是左右对称各一棵,西面一棵原树已死,这棵是后来补种的。
3、 卧佛:卧佛殿内中央供奉一尊卧佛,是释迦牟尼涅槃时的遗像,俗称“睡佛”,右侧身而卧,两腿自然弯曲,右手置在头下,佛教名为“吉祥卧”。是明代用樟木所雕,大约有七米多长。原来供奉于海淀区卧佛寺内,解放后才移到法源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4、 景泰蓝舍利塔:卧佛殿内有三个景泰蓝的舍利塔,是清乾隆年间所造。这三个塔是三种不同形状,这三个舍利塔分别代表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其中白色圆形的是代表藏传佛教;其中皇冠形状的是代表上座部巴利语系佛教;其中楼阁式形状的是代表汉语系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