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冯老先生祖居前门地区,附近许多小吃的传人都是他自幼的好友,于是,这些老字号的身影慢慢清晰了。此次,在后海孝友胡同开张的11家北京小吃中,大部分都源自门框胡同。 马国琦:终于可以“再战” 2006年3月21日,“拆迁停业”的字条已经贴在“户部街马记月盛斋”窗口。那是这家老店在前门廊坊二条胡同营业的最后一天。 “要求我们月底前必须离开。把这清理了,我也少块心思。”“月盛斋”第六代传人马国琦老人坐在不大的店面中,用语言和这个经营了五年的店面告别。当然,除了告别,他还有憧憬:“养精蓄锐,准备再战。”这“再战”,所指的正是此次在后海的重新开张。 尽管,“户部街马记月盛斋”的故事从光绪年间已经开始谱写,二百年风雨,“月盛斋”的牌子几易其主,总算在断续中重新回到了马家人的手中。 1993年开始,马国琦老先生决定重振“月盛斋”旗号。而真正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要从1999年“五一”长假说起,那时“大栅栏”的第一个旅游购物节上,“户部街马记月盛斋”重新回到了前门地区人们的心中。到2006年,六个年头里,马老先生对前门的小铺面充满了依恋。 “春节前听说要拆迁,春节期间就听说‘二条’也要动,当时还真有点失落的感觉,好像要天塌了,买卖刚刚见到效益,刚刚有了起色,人气在慢慢提升,如果要重新找回这种状态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当时的马老先生开始等待,等待6月,后海的小吃城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刘国壮:希望顾客找到感觉 “瑞宾楼”的现任老板刘国壮,并非“门框褡裢火烧”的嫡系传人,他与“瑞宾楼”的缘分从1981年结下。25年时间,刘国壮了解瑞宾楼发展轨迹中的每一步。 1981年,刘国壮进入“瑞宾楼”的时候,饭店还是国企。1998年,刘国壮承包了“瑞宾楼”,2000年底国企改制后,刘国壮成了它的主人。 2006年3月,刘国壮在准备着饭店搬家的大小事务:“大栅栏说拆迁已经说了十多年了,春节前应该定的差不多了,2月17日正式贴出来了拆迁公告。以前觉得廊坊二条不会拆的,春节后看到布告的时候知道的,这个心情,真是舍不得,毕竟,在这个地方已经25年了。” 如今,“瑞宾楼”已经加入后海“九门小吃”的行列,刘国壮在前门待了25年,那么,在后海呢? 寻回五十年前的招牌 并非所有的北京小吃都能如“爆肚冯”、“月盛斋”那样幸运,失而复得,继承祖业。否则,就不会有近70%的北京小吃到如今都下落不明了。“恩元居”就是其中一个。从当年朱家胡同的“恩元居”,到如今后海 “九门小吃”的“恩元居”,其间,跨越的时间是五十年。 2006年6月的一个傍晚,前门大栅栏地区朱家胡同的一个普通民居小院里,“恩元居”第一代传人马东峰先生的长子马振国老先生向记者悉数家中的历史。 恩元居,20世纪30年代到解放后,在前门地区朱家胡同鼎盛一时,主要经营北京小吃“炒疙瘩”。然而,随着公私合营的开始,“恩元居”这个名字消失在北京人的记忆中。时隔五十年,“恩元居”参与到后海“九门小吃”中,重新寻找当年的老字号。 提起“恩元居”的历史,马振国老先生倒背如流。1904年父亲到北京学徒,后来到臧家桥穆柯寨学炒疙瘩,自己又在朱家胡同开店,用酱油取代原来的黄酱,以及各种改良,马老先生都记得一清二楚。 然而,遗憾的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恩元居”被并入宣武区饮食公司,马家从此与“炒疙瘩”的营生绝缘。随着时代变迁,在北京,“炒疙瘩”这三个字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遗忘,年轻人中很少有听说过这道小吃的了。 五十年来,马老先生一直希望能有个机会,把父亲一手创下的祖业重新振兴起来,但是,由于种种困难,他觉得自己势单力薄,不得不放弃。即便如此,马老先生却喜欢自己在家里用“炒疙瘩”款待亲朋好友,从和面到揪疙瘩,从煮疙瘩到配调料,马老先生从来没有放下父亲传下来的手艺。 2005年,“老北京传统小吃协会”会长侯嘉先生找到了马老先生,请他出山,一起在后海将11家北京传统小吃捆绑推出。这与马老先生之前的想法一拍即合。马老先生准备带着女儿、儿子一起到后海干这个买卖,希望手艺不会失传。 这次到后海那边重新开张干“炒疙瘩”,马老先生说:“不为挣钱,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恩元居’,直到‘炒疙瘩’。”按照和小吃协会的商议,马老先生准备将“炒疙瘩”制作得更加精细,使客人能够吃出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