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81|回复: 1

《等待戈多》的荒诞特性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10-31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萨缪尔·贝克特,法国当代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为西方荒诞派戏剧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过法国的反德国法西斯占领的抵抗运动,战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小说《莫尔菲》、《瓦特》,长篇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无名的人》等,戏剧《等待戈多》、《结局》、《最后一盘磁带》等。人们认为他的小说和戏剧具有“新奇的形式”和“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它以荒诞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剧作家关于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生存状态的沉思,这是一种荒诞化的生命展示。其荒诞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故事情节的荒诞性。《等待戈多》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重复;它没有一般的戏剧冲突,只有一些漫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以中心人物不出场制造悬念来吸引观众。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

二、客观环境的荒诞性。“乡间一条路。一棵树。黄昏。”这是剧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场面,可以说,所有故事都是在这个场景中完成的。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人物语言的荒诞性。两个流浪汉的对白语言支离破碎,语无伦次,无聊乏味。人物与人物之间构不成对话,没有必然的联系,更反映不出说话人各自的性格特征。常常是前者说的是一个问题,后者答的是另一个问题,即使是同一个人说话,也是前言不搭后语。文中还有大段大段的语言转换,非理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但是人物的语言在这种荒诞性的表现下却体现了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

      四、动作行为的荒诞性。整部剧人物形象的中心动作是“等待”,带有极浓的荒诞色彩。不知道等什么却一直在等,不知道等得到还是等不到却仍然在等待,这是一种无聊和虚望。故事开头戈戈和狄狄两个人一直在做着无聊而滑稽的动作——脱靴子、倒靴子、看靴子;脱帽子、看帽子、戴帽子。穿靴子的痛苦,象征着人类旅程沉重而又毫无意义;脱靴子的痛苦,则象征着人类想要甩掉包袱而不能;摘掉帽子并且向帽中窥视,又一再重复这个单调动作,象征人类企图从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里面寻求理想,以获得精神的满足,但物质世界只能使人果腹保暖,不能真正填补精神的空虚和寂寞。所以无论他们重复多少次这样的动作,最后只能是一个毫无收获的结局,况且这一动作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

      五、主观认知的荒诞性。剧中两个流浪汉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二天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也不记得了,甚至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表现了现代社会里一种绝望痛苦的自我认识状态。在剧中,波卓多次扬言要赶走乐克,而实际上他的任何微不足道的需要都得由乐克去完成,没有乐克他根本无法生存。他们的存在方式只是又一种悲剧的形式而已。剧本结尾,主仆二人又跌跌撞撞地启程了,看来这悲剧要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了。这其实正是剧作家想要的艺术效果:在现实世界里,活着就是荒诞的相对存在,人只是一个毫无理性、无聊乏味的进程中的过客。这就 深刻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 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的精神危机。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3 11:45 , Processed in 1.13870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