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煤铺2023-10-30 08:10·北京腾退信息大全# ?- M! ~" S5 t1 |; {! {: y! Z& b
" m( Z, X( `$ |$ O8 k
, C2 G4 b' i6 l+ c天凉了,楼群包围的胡同里,偶尔传来制作蜂窝煤的“咚,咚”声,那里肯定还残留着胡同里的煤铺。 , |/ W1 U) b% _" s8 H8 q
3 d3 y: l9 m6 w8 R3 }2 b7 K& V
不用多,倒退二十年,煤铺还是城里人过日子离不开的地方。尽管那时胡同人家已用上了煤气灶做饭,可是西北风一起,还是要搪炉子、安烟筒、买蜂窝煤。 
" X& P% i" m6 ~, l( V: S% _, j, D( u! o1 G
北京的采煤史虽早在元明时就有记载,但真正用于国计民生也就是百年的事。光绪年,一溜溜儿的运煤驼队踱进阜城门,阵阵驼铃声一直响到解放前夕。 1 e) R3 N% g2 ^- H; `6 d
; h" A E) \1 y, v1 O9 j6 E先是城墙根儿通了铁道(环城铁路),外埠的煤进了京。而后是京西的煤窑旁修起了火车站,煤这东西才堂而皇之地稳居京城能源之首。这已是民国十六(1927)年的事了。所以,寻常百姓家烧煤取暖的日子并不长。 
' w/ A }+ q, g. V0 j, D# T5 _ P% I; D. Q$ t
早先不烧煤,冬天又怎么过?小户人家都盘炕——点柴烧炕过隆冬,连澡堂子都烧火炕,浴者泡完澡,就在火炕上歇息。 运进城的煤,要储存、加工、出售,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这就是煤铺的功能。 
! f: K7 f7 S) O) n
# D$ Y; v% r1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城里煤铺的分布,受三个条件的制约: 一是运输条件。由于通了火车,先是在各城关厢开设煤铺,进而向大街和要道延伸。1958年出了一种叫“581”的三轮汽车。它体积小,转弯灵活,特别方便向胡同深处的煤铺运煤。 
5 K* [# X. V W9 U( o
9 |! o4 Q+ i$ D; w1 Q6 S% ~二是用煤手段。用煤人家最早烧砟子(块煤),后来烧手摇煤球。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城边上的索家坟建了机制煤球厂,可以大规模生产。后来发明了蜂窝煤,力求运输方便、干净便捷和物尽其用。 
" M; a$ T+ R4 O
/ ~" y/ ]- T/ f三是人为因素。从拉车叫卖,到送煤进户,煤铺分布越密,老百姓就越方便。 ! d Q1 l z0 E# `* G! x4 i
) {5 F& {% L7 b5 d0 D5 W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定量,按片儿供煤。“购煤本”上写着人口、住址和供煤量。煤铺所肩的社会责任,迫使它必须向胡同深处延伸。 
- [% `* t6 G+ I2 A; R n- M) Y, F! @: F/ I
煤铺当然要存煤、卖煤,但早先的煤铺还存劈柴、卖劈柴。这是因为烧砟子、煤球必须用引柴,尤其是贫穷人家,用不起烟筒,在简易火炉上每天都要燎柴添煤。所以,煤铺的一大工作就是锯木、劈柴,堆积成垛。有的煤铺还兼售煤炉、搪炉料等。 ' e f; t% p9 ^: A9 c6 L' A* J7 _
- |' s. W0 v) a
蜂窝煤兴起,各煤铺又添置了蜂窝煤机,将模具里的煤末“咚,咚”地砸成蜂窝煤,然后码在棚下风干。 
$ o+ f, @4 c( L: K1 A( b0 V! D" s9 C7 ^- E
每当煤铺里响起“咚,咚”声,老街坊们就会相互提醒:“天凉啦!该买煤了。”于是,赶紧腾出屋檐下的杂物,预备码煤。 ) r. t. i; E- Z* e) Z5 x
% z& z7 F/ E& j; V
早先开煤铺的和煤铺伙计大多是河北定兴人。老北京人叫他们“摇煤球的”,他们自称“铁道西的”(“铁道”指京汉铁路。“铁道东的”多从事浴池业)。他们有的在煤铺干活,也有的利用农闲走街串巷,为那些积存了煤末的机关或住户摇煤球。他们把棉袍的下摆掖在腰带里,肩上扛着板儿锹和剁铲,身后扣个摇筐和转盆,远看就像落魄沧州的林教头。 
7 }7 x4 [# B, F; w' L5 i, ^
3 B/ o6 U9 p! [$ I+ e繁重的劳作,艰难的生活,他们中的一些人养成古怪、暴躁的脾气,加上那永远改不了的乡音,小孩子大多憷他们一头,背后叫他们“煤黑子”。就是胡同里的老大妈对他们也是和颜悦色。我小时候有一次钻进煤铺掏蛐蛐,叫“煤黑子”逮着了。他用大拇指和食指揪住我的耳垂儿,小指顶住我的腮下,给我来了个“猴眦牙”,还抹了满脸黑。“谁叫你来放火?”他冲我吼。原来,我点蜡照蛐蛐洞(买不起手电筒),把他引来了。 : f5 G, N. O1 R) b9 a
% p; X' ^3 R. O* Y8 i3 \6 m T如今,我在睡梦中还常再现上煤铺、安炉子、装风斗的情景,虽然我早已搬进了有集中供暖的楼房。 ' g/ n+ Q, S x- m2 q+ J
8 Y% n. t# }7 v1 `3 D+ z
我相信,烧煤取暖和与之共存的煤铺早晚要在北京城完全消失。但是,它是北京历史的一部分。兴许将来的某一天,首都博物馆还要复原一座胡同里的煤铺呢!
, p; u3 W. B+ d/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