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东城区北部,它为何有“龙尾之要”之誉?2023-07-27 09:34·京报网
% W' F" Y& j8 E9 x4 X宏恩观位于东城区北部,四周多分布传统四合院,北邻张旺胡同,南至豆腐池胡同,西邻旧鼓楼大街,东邻赵府街,位于中轴线钟鼓楼以北、什刹海历史文化精华区东端,处于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内,有“龙尾之要”之誉。 $ N# r& x& Y7 f- S& J
宏恩观大雄宝殿旧影宏恩观肇建于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起初为在元大都金台坊中创建的千佛寺。明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于千佛寺基址上创建敕赐吉祥寺,但仍俗称千佛寺。明万历九年(1581年)德胜门北八步口另建千佛寺,为区分,该寺改称小千佛寺,后更名清净寺。清光绪年间重修后更名为宏恩观。 清代《乾隆京城全图》中,宏恩观时为清净寺,且西侧有天仙庵,东侧有地藏庵。清时北京约有23座天仙庵,此处天仙庵在清《雍正庙册》中有载。豆腐池胡同西段旧称“娘娘庙胡同”可互为印证。光绪十三年(1887年),将天仙庵和地藏庵并入宏恩观用地,扩建为今日的基本格局。 此处寺观历经多次修缮,大修记载有明宣德八年(1433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嘉庆十年(1805年)等。清光绪十三年为清净寺最后一次大修,由内务府副主管刘多生(法名刘诚印)主持,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开始修葺,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竣工,山门的券门石额上题刻为:“重修清净宏恩观,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三立”,流传至今。《宏恩观碑记》碑文有:“宏恩堂第一代开山黄冠羽士素云刘诚印重修立光绪十九年九月重阳日落成。”此次大修后将“清净寺”更名“宏恩观”,山门石额中保留了历史悠久之“清净”二字。 重修及易名的故事旧闻,源于清同治年间清净寺香火趋于衰微。清宫太监内务府副主管刘多生为慈禧太后宠臣,看中该寺。同治九年(1870年)慈禧太后之母富察氏去世,其棺寄存于白云观,刘多生出面料理先人殡事,幸与白云观第十九代方丈张云樵结识,一见相洽,拜张云樵为师,从此与兴修道教寺观结下不解之缘。刘于同治年间皈依道教,道号素云道人。 “太监建庙”是中国历史上较特殊现象,刘诚印修宏恩观,主要是为内宫太监们谋求一处年老出宫后的退养之所。1923年,溥仪把清宫太监悉数遣散出故宫,宏恩观就成为这些太监最后维生落脚的憩地之一。《末代太监孙耀廷传》中所载,孙耀廷曾于宏恩观内长期居住。而宏恩观第一任住持,也是太监身份的道士崔住江。据《北平市寺庙总登记簿》记载,1950年该观仍有房产一百零四间,此外在中绦缝胡同、赵府街等还有观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将部分殿宇出租做工厂和民居,后改为北京标准件二厂厂房,1990年前后工厂撤出,宏恩观成为200多人的职工大杂院。1995年钟楼北广场“钟鼓楼菜市场”迁入宏恩观西侧,更名为“钟楼菜市场”,先后迁入台球厅、棋牌室、美容院等。2003年起,宏恩观开展建筑改造,将宏恩观的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加入咖啡厅、画廊、剧场、会所、餐厅、酒吧、办公室等功能空间。在2004年前后、2014年前后,宏恩观历经两次腾退,逐渐恢复了古老的文物建筑风貌。宏恩观现存文物建筑为晚清遗存,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主路为三进院落,观门内有帝君殿、大雄宝殿和配殿。东跨院保留较完整,西跨院已拆除。 观门面阔五间,额书“重修清净宏恩观”。山门两侧垣墙辟有东、西角门。帝君殿为核心建筑,殿式作法,举架高大。东西配殿各五间,大式作法,硬山筒瓦顶。帝君殿为歇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檐下饰五踩斗拱,周围廊带雀替。大殿东西山墙分别嵌有“万古长春”“元运赞燮”各四块菱方琉璃砖,建筑细部均体现了鲜明的道教文化特色。清嘉庆年间敕封吕洞宾为“燮元赞运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燮”为协调,“元”为阴阳造化,“赞”为辅助,“运”为命运,即求祈道家全真派祖师吕洞宾护佑,使阴阳造化协调,避天灾,助国运。 2022年8月,宏恩观修缮工程正式开工,历时10个月修缮,现已完工,修缮工程是对已完成腾退的中路现存文物建筑山门殿、帝君殿、大雄宝殿及东西耳房、东配房、前院东配殿、后院东配殿、院落地面及西北段院墙等进行的保护性修缮,占地面积3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逾千平方米。 今日我们所见之宏恩观,已成为中轴线建筑的视觉呼应。它载着一段悠长岁月迎面而来,且听它讲述北京城历史的变迁,那一帧帧如画场景,此刻完全是灵动的。 (原标题:古都 “龙尾之要”宏恩观)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韩佳欣
- \, O% v( S6 R, m- J& r* M( m |0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