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G. K" g
有文章说崇效寺寺内种有千棵枣树,实际把寺外的枣林说成寺内的了。 崇效寺北边植有大片的枣林,一到晚春时节,枣花如雪,因而崇效寺又被称为枣花寺。因崇效寺东北植有千株枣树,故此地得名枣林街,民国初年,为与西段南侧的街道区分,枣林街改称枣林前街,西段南侧的街道称枣林后街,枣林前街这一街名沿用至今。 明代崇效寺所处外城的荒郊野地,寺北面种植的枣林以北大片地区是明朝埋葬太监的坟地,座座坟茔四散其间,沟塘遍地,野草萋萋,荒凉空旷,人迹罕至,人们称这一地区为“老君地”。而从内城到外城西南隅的崇效寺必然经过这一大片“老君地”,人们为了寻找捷径绕坟躲塘,曲曲折折抄近路而行,年久日深,踩踏出一条弯斜的土路。那路坎坷崎岖,狭窄不平,一遇雨天,泥浆满路,更难行走。晚清民国时期,从牛街至崇效寺的这条斜街被称为“羊肉胡同”,所经过的老君地已成为回民百姓的义地墓园和外省义地,从东北向西南分别为回民义地、江苏义地、南枣义地、枣强义地,路过枣林街后,斜街路东是北樱桃园的庐凤义园,从北樱桃园再向西南就是崇效寺了。 崇效寺旧藏两图,一为《青松红杏图》,一为《驯鸡图》,岁月淹留,皆成镇寺之宝。《天咫偶闻》云:“《青松红否》卷子………感松山杏山之败而作也。其图画一老僧趺坐,上则松荫云垂,下则杏英霞艳。…又一卷为《驯鸡图》,画一僧抱鸡而坐,别有猫犬在地,不解何意。”清同治、光绪年间,崇效寺僧人在寺内培植了众多的牡丹花,其中尤以墨、绿二色牡丹冠绝京华。珍稀的牡丹,珍贵的图画使崇效寺声名鹊起,每到暮春三月牡丹进入盛开的季节,居住在内城的达官显贵把到崇效寺观赏牡丹花和赏图看做是一种时尚,引得城内文人雅士趋之若鹜纷至沓来,均由内城经牛街走这“羊肉胡同”斜插至崇效寺。弯斜的土路上人流涌动如潮,崇效寺内更是游人如织。每年此时,崇效寺寺僧用牡丹花瓣做成一种软甜适口、清香扑鼻的“富贵饼”,人们争相前往品尝。人们持饼嚼芳,赏图观花于佛殿内外,盛况空前。 9 j' a, H5 `' O3 X- R* v
0 T* b* ^# a- N4 n7 y8 u4 T
+ p: |( K' Y- s" j; w" Y/ z- X
|